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民办高职院校应对注册招生制度策略思考】 高职院校有关招生制度有哪些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针对江苏省注册招生制度改革背景,提出了民办高职应从专业结构优化与专业群建设、收入分配与管理体制改革、学制与教学手段改革等三方面入手,破解发展难题的策略思考,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民办 高职 注册招生
  
   2011年起,江苏省进一步实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全部民办高职院校实行注册入学试点。面对入学门槛进一步降低、有效生源进一步减少的现实,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更加残酷。数据表明:2011年,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注册入学共录取新生25580人,计划完成率81.6%。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有11所,完成计划50%至99%的有12所,有3所学校招生计划完成不到一半。实行注册入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源减少。连续两年,江苏省在专二批次都出现招生倒挂现象。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应对注册招生制度下面临的形势,破解发展难题。
   1.注重专业群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在需求。专业群是根据职业性质的内部联系、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连接起来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主要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需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个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的专业。判断不同专业能否归入同一专业群要有两个基本条件:是否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实践教学能否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
   1.1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能否优化专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专业群整合是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办学内涵的关键。
   1.1.1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优化是促进高职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民办院校利用有限资源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优化专业结构的终极目的是适应社会需求。
   民办高职在调整专业结构时,要充分考虑投资方利益获取原则、学校管理方遵循教育规律原则、满足社会(考生与家长)需求原则,三位一体,整体考虑。专业群设置要由资源型向需求型发展;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由学以致用型向实践技能型发展;由学历培养型向多渠道办学型发展,重点开发学生“看不见的知识”,提高社会美誉度,吸引考生注册。
   1.1.2专业群建设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1.1.3专业群建设促进学生技能提高。提高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通过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这条主线,把企业需求和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专业培养融入企业运作过程,企业岗位技能模块与专业技能培养模块的有机结合,能充分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达到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形成“企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1.4专业群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师资队伍集群。由于专业群建设对接区域经济产业群发展,有利于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有助于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锻炼,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形成。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形成品牌优势,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
   1.2专业群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区域产业群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亮点,随着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实施,要求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群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按照区域产业优势,通过专业集聚和提升,打造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培育基于地方经济和集群产业基础上的区域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围绕省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专业布局调控,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将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1.2.1整合专业,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群发展需要,大力改造传统招生专业,将之整合为大类招生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施以专业大类“宽基础教学、模块化实践”。学生可以根据就业需要,自主选择模块学习。“宽基础教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让学生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实践”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1.2.2整合资源,提高绩效率。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整合二级教学单位资源,核编人、财、物,完善健全质量考核与监控管理制度,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整合要注重紧密联系企业,推动企业、专业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环节与时间。以顶岗实习为手段,以模块教学为核心,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2.革新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创新驱动力
   民办高职院校经费运作模式与公办院校财政拨款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民办院校必须逐步增大教学管理者经费使用权限,实行经费包干,推行自主用工,宏观考核与监控制度,才能激发创新工作动力。用足民办政策、用活民办机制,才是民办高职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
   2.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民办院校“生源建校”,学校举办者与管理者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学费收益初次分配比例也不相同。“注册入学”招生后,生源大战白日化,要取得生源必须全员、全程参与。从有利于学院稳定发展、有利于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有利于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有利于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出发,只有提高学校管理者初次分配比例,建立以分级管理为核心,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以生源为基础的次分配、以绩效为导向的再分配、以宏观调控为补充的办学经费分配体系,自主管理,才能进一步推动学校改革的深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2推行二级经费包干制
   激发二级院系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是扩大民办院校规模效益的必由之路。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两级财务分级管理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两级管理目标、划分经济责任、实行分级管理,形成“学校掌控全局,系院活力倍增、全校协力共荣”的经费管理局面。
   实行经费包干后,学校必须对创收收入实行集中管理,合理行使计划、审批、使用包干经费的权限。二级系院有权对管理的经费和分配的资源统筹安排;拟定本单位执行学校财经规章制度的实施办法;编报资金收支计划等。
   二级经费包干必须坚持“集中核算”原则。“集中核算”是指由学校财务处集中组织全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分设二级系院专项核算。二级单位不设立银行账户、不另设财务机构。
   3.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就业力
   3.1弹性学制保证学生培养规格
   “注册入学”招生制度下,学生生源差异性必然加大,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唯一途径是“宽进严出“。在未实行完全学分制情况下,“弹性学制”是实现宽进严出的有效制度。“弹性学制”就是允许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不一,专科院校的“弹性学制”年限为3―5年。 “弹性学制”下,学生已经取得的课程学分,学校予以承认。尚未取得的学分,应当“重修”,重修次数不限,直到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后,准予毕业。
   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收费制度可由先行的学年学费制改革为学分学费制。课程课务安排由课表制改革为选课制。在完善弹性学制和学分管理制度下,逐步实现完全学分制,并推行“工学交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最大程度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和吸引力。
   3.2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为此必须改变专业口径较窄,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就业渠道过窄的状况。改革课程模式,培养适应产业群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向。在课程体系设置时,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课程,实施宽基础教学。“大类培养,模块教学”就是指按照设置的若干专业群(大类专业)招生,大类专业实施统一的基础课教学,然后按学生意愿及市场需求信息确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
   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由职业公共课模块、职业能力模块、集中实践模块、人文选修模块四部分组成。在职业能力模块中,根据小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职业岗位技能模块,各岗位技能模块对应设置集中实践模块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证模块。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对知识和技术的多元整合,优化设置适应职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技能模块。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因此,必须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契约的形式,确保学校、企业的责、权、利,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学生修完一个岗位技能各环节模块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技能证书与毕业资格双证融合。允许学生毕业后,因岗位变化,返修其他岗位技能模块。结合顶岗实习改革 工学交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以模块教学为核心,完成企业与专业的结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4.处理好几个问题
   4.1经费预算与运作需求失衡
   确定学校和二级系院的经济权责是实行经费包干、二级核算的基础。学校负责全校资金总量的宏观调控,按照学生数及专业类型等因素核拨经费,制定全校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经济分配政策,按照相关制度监督二级单位的财务运行。不同类型专业、不同学生规模在教学运行中产生费用必然不同。预设的经费预算项目、总量可能与实际运作需求失衡。应对措施是:每年核拨经费时按总量80%下拨,余留20%经费由学院统筹掌控。当出现失衡状态时,学院财务部门依据有关政策审核有关二级单位经费运作情况,动用余留款确保教学过程有效运作。
   4.2技能模块与产业群需求失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模块教学方案是关键,也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的关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产业群发展对技能需求的变化。为避免出现技能模块教学与产业群需求失衡,学院在实施专业整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程中,每个专业群均必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群建设负责人。委员会成员组成必须吸收产业群管理者、技术研发者参与,并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会。同时产业群管理者、技术研发者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保证技能培养与产业群发展同步。
   4.3课程资源与选课需求失衡
   弹性学制必须以实行学分制为基础。学分制其特点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的主要标准。它以选课制为核心,即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实现因材施教。各专业必须确定培养模块并提供足够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课程资源需要师资、教材、教室等资源的配套。民办院校招生最大困难是专业规模不均衡,注册招生制度下,更加难以准确把握各专业招生规模。因此,学院必须制定课程资源与选课需求失衡解决预案。当出现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时,应对预案是:选课与集中开课相结合。
   5.结语
   生源是民办高职生存基础,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职内涵发展生命线,应时、应势改革,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使民办教育站稳中国高等教育应有位置,并为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孔德兰,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标签:应对 策略 思考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