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元朝名人故事

时间:2017-04-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近代名人因果报应

《蜀中净土》编者按

妙观法师,湖南省人,于江西云居山出家,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研究天台教理、熟悉净土教义,曾在湖南佛学院任教多年。

法师不仅自修精进(不论常住寺庙或外出参学,法师每天必拜佛至少500拜),而且非常注重因果教育,身体力行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仅在川渝两地参学 期间,他以个人来源,为两地的孤儿院等公益团体捐助粮食数十万斤。近来法师于各地参学之机,实地收集了非常多的“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案例;而且这些案 例,除了诸多古代名人外,还有不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当今知名人物。比如朱熔基、何厚铧等等,详细记录他们的祖辈慈善德行。

以下内容分为三篇,叙述十二位古今名人,其祖德惠及后代之案例。(不少案例,妙观法师皆实地考察)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面对这类文章,不少初学佛人常问:“都说因果报应,自作自受、各人承当,为何却报及子孙后代?”这是因 为没有分清楚“余庆、正庆”之故,以下三文,皆记录“余庆”;而对于何为“正庆”,在第三篇文章中,作者将引用了印光大师的一段关于“余庆、正庆”的文字 来说明,相信大家看后对这个问题自然豁然明白。

之一

——当代朱熔基、何厚铧二位之祖上厚德,明代王稳 、晚清韩鸿翼二位之善行惠及后代。

《易经》的坤卦文言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名句。但是圣贤的智慧之语在世人的内心是很模糊的,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轮廓。对于我们每个人,抉择怎样的 人生观、追求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将从许许多多方面选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题目来谈一谈,以此作为对抉择我们的人生观的一种 思考。自古以来,为人父母的,都自然要为子孙着想。但是到底如何为后代着想、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之父辈祖辈、到底该给子孙后辈留下些什么?面对这些,却有 贤者和愚夫的差别做法。古人有句话叫做:“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中国近代的长沙安沙镇有一个叫堂坡的地方 。有一位义商叫朱雨田。根据长沙市志的记载。他为人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 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六十七岁的村民 王玉龙告诉来采访的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这位朱雨田就是后来 创造过中国的经济奇迹、清正廉明的原国务院总理朱熔基的曾伯祖父。

明朝有一位叫王稳的官员。稳字邦宁,号慎庵,二十二岁中举,历官涿 州学正、唐王

府长史、广平府同知、南康知府、汀州知府等职。他因为善于治理。很有政绩。在任广平同知时,知府因故缺任,当地百姓数千人至都城伏阙请以王稳 代任。在做汀州知府时,遇到不归他管辖的邻郡遭受大旱灾。百姓多受饥饿。王稳立即打开本府仓储,发粮食赈济灾民,但同知陈熙表示反对,王稳正色坦言:“ 《春秋》之义,救灾恤邻,彼民犹吾民也。”因而使得这些饥饿的百姓不致受饥荒之苦,渡过了难关。在王稳之后的几代。出了一位叫王宗沐的玄孙。大振家风。光 大其族。从王宗沐开始。在浙江的临海出现一个“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的盛极一时的明代王氏家族。“父子四进士”指王宗沐和他的三个儿子。王宗沐一共有 四个儿子,他们分别为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贡生出身外,士崧、士琦、士昌都荣登进士。又因宗沐和他的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御史兼巡抚,所 以才又有了“一门三巡抚”的说法。除王宗沐父子以外。孙辈及族人中也有多人担任官职。这么多的子孙后代都能建功立业。福泽后人之前因。必推祖辈的王稳。

之二

——记陶澍、刘伯温、贺龙、唐英年四位之祖德

中国古代的传说。每年过小年的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这天是灶神从天上回来的日子。因此民间都要祭灶神。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报告这户人家的 善恶功过。若是积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将会令其渐渐地兴隆。若是做恶的人家。上天将会使其渐渐的衰败。《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 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从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民间就有了讨好灶神的风俗。但是对于王孙贾的所问。孔子给予了平直的回答。子曰:“不然,获 罪于天,无所祷也。” 如果是作恶的。就已经获罪于天。祈祷求福也是没有用处的。我曾读《老子》。读到“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时。十分 的心悦诚服。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与。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而这个事实真相并非显而易见。也不是常 人所容易明了的。所以佛家提倡因果报应之说。不知因果的人。内心常空空荡荡。以为做恶不得祸。做善不得福。因此缘故。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知道因果报 应的人。内心常充实。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及勤力修善。积善的人。来生后世将会得到福报。而做恶的人。来世将会得到灾殃。除此之外作善之人的福庆及作恶之人 的祸殃也会波及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正如《易经》的〈文言〉所说的那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陶澍。湖南安 化县人。是清代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及升监察御史。后在地方担任过川东兵备道、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 等职。道光十年。诏加太子少保,任两江总督。陶澍在为官期间。理财办案,赈灾济民。疏通河运。开拓海运。整顿盐务、兴助教育等方面既严治务实且政绩卓越。 其在历史上的声名近似林则徐。清代梁恭辰在所编的《北东园笔录》里面记载了他阅览《闻见录》时所读到的关于陶澍祖上几代人积德行善的事迹。因此感叹“始知 其积累之厚,不可不详载之以劝后人云。”在《北东园笔录》中提到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积累过许多阴德。明朝时。乡里自卫很严。有人抓住盗匪将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经过。贼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复为贼。”伯含公为了给众人有个交待。也担心贼将来不能自食其力又复做贼。就赠给贼一条小船以作为养家 糊口的资本。伯含公一生施舍过八条小船以帮助别人。他帮助的人都改行为善。伯含公出门常带一小

元朝名人故事

筐。捡拾碎磁瓦砾以方便行路之人。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

是一位 有道德的长者。曾经有趁着雪夜入他家里盗米的人。他跟随雪迹脚印走到贼家门前。发现贼是所认识的人。心里体谅贼家的贫苦。默默的回到自己家里。始终不提此 事。三十年后,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对子孙讲起这件事,但还是隐去了盗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其家隐恶扬善之德可见不一般 。有一次陶家的邻里发生火灾。文衡 公的夫人以仓所存的粮食救济遭火灾者。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贪欲之心。因为没有经营。家道也不富裕。一天。偶然走到江边。捡到钱财。等了一整天看 见一个人慌张跑来。面如土色。低头在砂砾中寻找。非常悲戚的样子。问他。回答说:“在外做工几年没有回家。家有老母亲。今积累几年的钱财回来赡养母亲却全 部丢失了。所以悲伤”。问他钱财的数目。都能对上。就将钱财交还给其人。那人感激想分一半给寅亮公。寅亮公说:“我要是想分钱财。就不会等在这里了”。笑 着将那人送走。到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时。义举善事也很多。陶澍的祖上几代人行善。所以安化县才出了一个陶澍。岂不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所谓富不过三代的规律。正是对这种富而不仁的的报应吧。唐家的子孙后代之所以和荣家的子孙后代一样延续着辉煌。都能超越富不过三代的规律。与他们家族祖辈的“富而好施仁义”、“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许是分不开的吧。

古时候。穷乡僻壤的地方。若是突然出了一个衣锦还乡的大人物。邻里乡党就会说:“他家祖上积了大德,所以子孙后代兴旺显达起来。”行善的人。上天报酬他 的善。令他的来世得到尊贵安乐的果报。这是积善的本庆。他的善功还会波及他的后人。天意荣耀他的子孙后代以彰显他活在人世时的那些为人所知或为人所不知的 道义事迹。这是积善的余庆。所以孔子赞颂《周易》。最初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前些天偶然读了一段关于中兴晚清四大名臣之 一的左宗棠的身世的材料。发现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为县学生员,重孝义,而且“居贫好施”,“生平举止端严,所读经史皆手录”。我看完生起许多感叹。想起 印光大师曾说过的“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 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若是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子孙者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可能天下会趋向于更加秩序井然。这是我写的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为题的文章的第二篇。愿以此文赠给普天下的为人父母者及为人子孙者。愿人人贤善,世界大同。

之三

——记杨荣、施琅、曾国藩、荣毅仁四位之祖德

关于《易经》的坤卦文言的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 善之家,必有余殃。”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大师曾做这样的阐述“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故 孔子之赞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后世,比余庆余 殃,当超过百千万亿倍焉。人若知此,断不肯以一时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祸害于无穷也。”类似这样的道理。我在《尚书》里面也读到过。《尚书》中的《伊训》, 其内容是商王太甲继位之初。辅佐过汤王的贤相伊尹谏训太甲所说过的话。其中有一句“ 惟 上 帝 不 常 . 作 善 降 之 百 祥 . 作 不 善 降 之 百 殃 .”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天帝并没有固定的喜爱和厌憎。作善的人。则 降给吉祥。作不善的人。则降给祸殃。《伊训》中的上帝大约就是指“天上的王”。在古代世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生活都受善、恶、道德、堕落等观念的 诸多影响。古代所盛行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均有关于“天

上的王”的思想。认为对于人间作善或是作恶的。天上的王都会对其施加影响力。“积善余庆” 确是人世间的一个真理。而我所知道的“积善余庆”的事实就有许多。以下举例。以期共鉴。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今福建建瓯),建文元 年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次年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少师等职 爵。死后受赠太师。是辅佐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的重臣。也是明朝的黄金时代“仁宣之治”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今天的福建建瓯市西面的房道乡的境内。有一个万 木林。它原本是杨荣的祖父杨达卿逢灾年募民“植杉一株,偿粟一斗”营造的人工林。根据明朝的杨士奇的《万木图序》一文中我们也能够读到杨荣的祖辈积德行善 的感人事迹。元朝末年。老百姓受饥荒无法存活。乡绅杨达卿储藏谷物很富。准备打开粮仓赈灾。但担心接受施舍的人有愧耻之心。于是指着某山对众人说:“有能 够帮助我出力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付给一些粮食。能帮助我出力者先付给粮食。”于是饥民争相出力。受救济的人不计其数。过了一些年。当年种下的树木长得 茂盛。杨达卿指着树林对子孙说:“没想到今天这些树木如此茂盛。不要仅为了自利。将来以此树木拿来修学馆。修佛道教的寺观。修桥梁和舟船需要木材的人。可 以送给他。有贫穷而想建房子和死后想要造棺木而没有木材的人。也可以送给他们。”后来这片树林便被官方及杨氏宗族屡加扩大,并奏请朝廷下令封禁,历经 600多年的封禁保护。到当代,万木林是我国最早(1957)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世界护林和环保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的官员、教授誉为“先人留 下的宝贵的自然遗产”。1996年被南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福建林业学校特定为“教学基地”。万木林现已成为集生物多样性保 护、科研教学与森林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重要基地。我十九岁时在福建建瓯剃度出家做沙弥。但那时还无知。关于万木林的故事。也是近年来才知道的。过去听师傅常 说起,那些尊贵显达的人,其祖辈都有异于常人的德行。所以子孙才昌盛起来。我刚才所讲关于杨荣的家世。岂不是“天道酬善”的典型事例吗?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关于施琅的身世.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先祖在南宋时期进入福建,到施琅时已历 经十六代。施琅的祖父是施一举,字玉溪,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名施大宣,是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字应敕,号达一,生有三子。次子即是施琅. 施琅的祖父施一 举在世时,家道较富足.一生乐善好施,远近皆闻其德。明朝时,福建沿海倭寇横行,匪患很严重.海边常有尸体漂浮,因浸泡而腐烂不堪。施一举时常出资财雇人 打捞及掩埋这些异乡的死难者。海边沙土松软,为防野狗把尸体拖出,他常加固修缮这些墓地。为此施德馨在《玉溪公特记》中赞叹施一举道:“其泽及枯骨如此, 则其生平行善,概可知矣。”明万历时,晋江灾荒,施家收入减少,但每逢有人前来借粮,仍一如既往的慷慨,甚至到了后来连自家都无粮可吃的地步。施一举的夫 人许氏,和丈夫一起行善事。有一年冬天,一个乞婆流落到施家门口,许氏为她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那乞婆吃饱了想借宿一晚,许氏不但留她宿于家中,还让她和自 己睡在一起.施一举夫妇怜贫惜弱的义举,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当地县志和当时代人的著作中亦有所述。某年,施家所在的南浔乡衙口村常遭倭寇和土匪的抢劫,可 怜施一举在一次避难途中摔断了腿,一只眼也因伤失明。不久后夫妻俩相继去世,从此家道衰落。在这混乱不幸的岁月里.施琅出世了.施琅小时候有一些异相和奇 迹.使他的父亲施大宣相信由于自家祖辈行善积德,感动上天,将来这个儿子或许会出人头地.光大施家.这一观念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施大宣曾说:“吾家代 有隐德,今儿曹巍然头角,晋槐窦桂,固非所拟。然公侯将相芝醴,岂根源者。”并常常将这一观念灌输给施琅,施琅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于康熙二十二年率清军 收复台湾.为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康熙皇帝曾将自己的御用袍赐给施琅.康熙三十五年,逝于任职期间,寿七十六岁,赠太子少傅,受赐祭葬, 谥襄壮.施琅的祖父施一举积善

的余庆.报应在了孙辈施琅的身上.因果之事.岂无验证.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中兴晚清四大 名臣之一。担任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以捍卫“孔孟圣道”为由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为敌。以读书人为骨干的湘军迅速成长,使晚清 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军政的主角。位至总督、巡抚者多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则更多。各地的优秀人才皆投奔曾国藩,还包括如 数学家李善兰、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从耶鲁大学留学归来的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容闳等一批进步人才。曾国藩祖上原本世代务农。没有显达之人。迁湖南湘 乡的曾孟学一支的六世孙出了曾元吉,即曾国藩的太高祖。曾元吉致富,积聚了数千金产业,在衡阳、湘乡等地置有土地、房产,但是同一般家庭一样,曾元吉将田 宅家产平均分给了六个儿子。仅留衡阳四十亩田留作养老。以后到曾元吉的儿子、孙子皆如平常。直到曾元吉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叫曾玉屏的。常常“积德累仁”“救 难济急”。才开始改写了曾家的命运。曾玉屏年少时。喜欢游玩。性情懒惰。大白天还睡大觉。年长的人讥讽他浮薄。将成为败家子。后来曾玉屏觉悟改过。三十五 岁开始认真务农。家计也渐渐好起来。

我在《大界墓表》里面读到曾国藩的祖父自己说过的一些话。从中可以知道曾玉屏以“后世虽贫,礼不 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为理由。为了尊重和祭祀祖先。改变以往没有祠宇的状况。主动和宗族的长者商量。发起建立祠堂并每年定时致祭。曾玉屏认为自己 很早就没有读书。壮年以为耻。所以喜欢接待读书之人。常愿有学问的宿儒来自己家走访。对有品德的正人君子。尊重敬礼。不敢怠慢。对待乡邻族里“吉则贺,丧 则吊,有疾则问,人道之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 ,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邻里争讼的。曾玉屏常出来主持公道。遇到无礼者则厉辞诘责。有时摆酒席请 人吃饭。使相争的人“一笑散去”。遇到桥梁道路废坏无人管的。或是孤寡残疾无助的人。曾玉屏都会及时出钱出力。还认为这些事如果要等到富有了以后再去 做,“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这位曾玉屏,号星冈公。是一位有德的长者。正是曾国藩的祖父。也是曾国藩一生最敬服的人之一。我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曾 国藩给祖父的家书上读到这么一段文字“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 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可见曾国藩的祖父所做的。不仅仅是对 曾姓族人。就是非曾姓的乡邻。也多有救济帮助。而且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曾国藩才发出“孙所知者,已难指数”的感慨。也许是积德累仁的缘故。曾玉屏的儿子曾 麟书首先打破了其家几百年无秀才的局面。曾麟书首取湘乡曾氏家族中的第一个秀才后,生活在僻居穷乡的曾麟书家族子孙中,由此科名大开,产生了曾国藩、曾广 钧两个进士,秀才、贡生、举人更是多达20余人。而曾麟书的五个儿子中。显达扬名者,除曾国藩以外。还有一个曾国荃。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他是曾麟书 的第四子。族中排行第九,故湘军中人称其为“九帅”。 曾受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 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曾玉屏的积善余庆所致。两位孙子曾国藩和曾国荃皆担任过两江总督。我从初学佛 时。师傅就常对我讲“因果之事绝不虚妄。可从现实中去找寻。若不信因果。则佛也不须学”。后来因为常凭读史以观察古今。所以深信因果报应之事。

荣智健,无锡人。一九四二年生于上海。一九五九年考入天津大学。“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四川凉山的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这段经历磨练了荣智健的毅 志。后赴香港发展。现任中信泰富集团董事局主席。一九七八年。荣智健仅以父亲留在香港的一百万港元的股本

篇二:济南古代名人

济南古代名人: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

扁鹊,齐国神医,济南长清人。

房玄龄,唐朝名相。

闵子骞,?孔门十哲?之一。

秦琼,唐朝开国功臣,《隋唐演义》著名人物。

李清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南宋人士。 辛弃疾,中国南宋词人。

张养浩,元朝著名散曲诗人。

扁鹊介绍: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

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他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

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窍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齐桓侯发觉扁鹊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如今

神医扁鹊的故事

时间:2015-11-04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46358次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名医生名叫扁鹊,他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被人们称作?神医?。

有一年,齐国的国王生了一种怪病,终日昏昏沉沉,蒙头大睡,叫也不醒。皇宫里的御医用了不少好药,仍不见好转,文武大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皇后和太子也愁得日夜啼哭。

大家都想不出好办法时,有个太监说:?听说扁鹊是个神医,何不请他来看看,也许可以治好。?

皇后和太子立即派人把扁鹊请来。扁鹊看了看齐王,搭了搭脉,对皇后和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好。不过,我治好了大王的病,大王会处死我的。?

皇后和太子连声说:?哪有这个道理,你治好了大王的病,感谢还来不及呢,哪会处死你呢!?

扁鹊说:?既是这样,隔几天我再来。?

一天,天下大雨,扁鹊来给齐王看病。一路上,扁鹊既不坐轿,也不打伞,冒雨步行,弄得一身是泥水。

扁鹊走进皇宫,来到齐王寝宫,只见齐王仍然闷头大睡,叫了几次也没叫醒。扁鹊既不脱鞋,也不脱衣,就爬到了齐王床上,把齐王推过去翻过来地折腾开了。齐王睁开眼睛一看,见一个浑身泥水的人趴在床上摆弄他,顿时怒火中烧,坐起来指着扁鹊破口大骂。外面的文武大臣听了,连忙赶进寝宫,齐王见了,再望望湿淋淋的扁鹊,觉得有失威严,更加生气,大喝道:?来人哪!快把这无礼野人拉出去斩首示

众!?皇后和太子上前前求情,齐王根本不听。

武士把扁鹊推了出去,扁鹊对皇后和太子道:?大王今日发了此番大火,病已不治自愈,不必再服药了。我犯了辱君之罪,大王要处死我,我早就想到了。不过,我有个请求,不要杀我的头,把我罩在大钟内闷死好了。?皇后和太子把扁鹊的要求回报了齐王,齐王同意了。

扁鹊被罩在钟内,知道时间一长就要闷死,就用手在钟边挖泥土,掏露出一个通气孔道,自己就端坐在钟内静气养神。

三天以后,齐王的病彻底痊愈。他想起被他下令处死的扁鹊,心中十分后悔,便同皇后和太子一同来到钟前,叫人把大钟吊起来,只见扁鹊正端坐养神,面孔红润,平安无事。

齐王见了很是惊讶,皇后和太子问扁鹊为什么要用那样粗野没礼貌的办法给大王治病,扁鹊说:?大王之病,乃因操劳国事过度,把许多烦恼之事闷在心头。积郁成疾,名为‘郁症’。这种病只有激发他生气狂怒,把胸中积郁发泄出来才会好。?

篇三:湖北名人历史到现代

湖北名人历史到现代

春秋名人 白公胜 (公元前533 — 479年) 楚平王太子建之子。

唐昧 (?-前301)战国时楚国将领。

楚庄王 (?~前591) 春秋时楚国君主。郢都(江陵纪南城)人 楚穆王之子 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 (?~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 yun第二声) 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 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

屈原 (约前340年~约前278年) 汉族 战国时期楚国人 芈姓屈氏 名平 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文种 (?—前472) 字会、少禽 一作子禽 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 后定居越国。

子渊 (宋玉 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编辑本段]汉朝名人 西汉

王昭君 (约公元前52—公元前20)。姓王名嫱 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东汉

刘秀 (公元前6—公元57) 字文叔 东汉开国皇帝 即汉世祖。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

王凤 (?—25) 西汉末绿林起义首领。新王莽末新市(今湖北京山)人。

陈牧 (?—25) 绿林军将领。新莽末平林(今湖北随县)人。

刘玄 (?—25年)更始帝在位公元23-25 字圣公 汉族 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 中国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年号更始的政权的皇帝。

刘鲤 东汉初南阳蔡郡(今湖北枣阳)人。更始帝刘玄少子。

刘赐 字子琴。新莽末南阳蔡郡(今湖北枣阳)人。刘秀族兄。

刘顺 (?—35) 字平仲。新莽末南阳蔡郡(今湖北枣阳)人。光武帝刘秀族兄。

刘祉 (前8—25)原名刘终。字巨伯。新莽末南阳蔡郡(今湖北枣阳)人。刘秀族兄。

王延寿 东汉词赋家。字文考 一字子山 现郡宜城人(今湖北宜城)。王逸之子。

周章 (?——107年)字次叔(一说“次升”) 南阳随(今湖北随县)人也。

胡广 东汉时 古华容(今监利县)又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胡广。县城东边有他的故居。

黄琼 (86-164) 东汉大臣。字世英 香子 (湖北安陆人)。

黄琬 字子琰 东汉黄琼孙也。 (湖北安陆人)。

庞德公 (字山民 汉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东汉名士。

何颙 (?—190)字伯求。东汉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人。

刘焉 (?—194)字君郎。东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人。

王逸 东汉文学家。字叔师 南郡宜城(今属湖北宜城)人。

黄香 18-106年)字文疆 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

刘珍 ?—126)又名刘宝。东汉南阳蔡郡(今湖北枣阳)人。

刘仲 新莽末南阳蔡郡(湖北枣阳)人。东汉光武帝刘秀次兄。[编辑本段]三国名人 庞统 (179-214)字士元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齐名 号称“凤雏”。

蔡瑁 字德珪。襄阳蔡州(今襄樊市襄城东南老营)人。汉末襄阳大族。

马谡 (190-228) 字幼常 籍贯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昌] 官至越希太守。马谡少时素有才名 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董和 生卒年不详 字幼宰 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董允 (?-246) 字休昭 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中郎将董和之子。初为太子舍人。

马良 (公元187—222年) 字季常。襄樊宜城人 蜀汉名臣。

向郎 (约167—247)字巨达。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杨仪 字威公 襄阳人。

罗宪 (?年 - 270年) 字令则 襄阳人。三国后期蜀汉将领 巴东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

西晋

朱伺 字仲文 江夏郡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年轻时为吴牙门将陶丹给使;西晋时先后任骑部曲督、绥夷都尉、竟陵内史 封明威将军、威远将军、广威将军等。

东晋

习凿齿 (?~383)东晋文学家 史学家。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车胤 (约333-约401) 字武子 晋南平(湖北公安)人。“车胤囊萤”就是说他的。[编辑本段]南北朝名人 南朝.宋

黄回 竟陵郡军(今湖北钟祥)人。

刘凝之 字志安 小名长年 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

南朝.齐

张欣泰 (公元465至501年)字义亨 竟陵(今湖北潜江)人。

南朝.梁:

邓元起 字仲居 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当阳)人。

鱼弘 是南朝时梁人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严植之 (457——508)南朝梁教育家。字孝源 秭归(今属湖北)人。

南朝.陈

徐度 (509-568)字孝节。安陆人。初随萧介征伐山民。后归陈霸先 累功任散骑常侍、兰陵太守 封广德县侯。

宗元饶 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 以孝敬闻。

北朝.北齐

陆法和 (?—558)初隐于江陵百里州(今湖北江陵南)。[编辑本段]唐朝名人 郝处俊 (公元六零七年至六八一年)字不详 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张柬之 (公元六二五年至七O六年)字孟将 襄州襄阳人。

柳浑 (公元七一五年至七八九年)(一作恽)字夷旷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李邮 (?—820)字建侯。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北海太守李邕从孙。

鲍防 (公元七二二年左右至七九O年左右)字子慎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李逊 字友道。君荆州(今湖北荆州)。

罗艺 (?-627) 字子延 隋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 唐初期将领 寓居京兆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孟浩然 (689~740) 唐代诗人 汉族。本名浩 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张继 (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 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

皮日休 (834至839~902以后) 唐代文学家。字逸少 后改袭美。居鹿门山 自号鹿门子 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

岑参 (约715—770)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杜审言 (约645-708) 字必简 襄州襄阳人 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杜易简 (公元?年至六七三年左右)字不详 襄州襄阳人。

张子容 字不详 襄阳人(今属湖北) 又名张五。

陆羽 (733-804年) 字鸿渐 一名疾 字季疵 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 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编辑本段]五代十国名人 后梁

冯行袭 (?-910) 字正臣 湖北均县人。唐末五代时任匡国节度使 割据军阀。[编辑本段]宋朝名人 北宋

宋庠 (996~1066) 字公序 原名郊 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 后徙开封之雍丘。项安世 (1129--1208)字平甫 号平庵 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后家江陵(今属湖北)。

宋祁 (998~1062) 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子京。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南宋

王之望 (1102—1170年) 字瞻叔 襄阳谷城人。

王得臣 (公元一O三六年至一一一五年以后)字彦辅 自号凤亭子 安陆人。

余玠 南宋末抗蒙名臣。字义夫。蕲州(湖北蕲春南)人。[编辑本段]元朝名人 管如德 黄州黄陂县人。

谢端 (1279—1340)江陵(今湖北)人。

王均 (1226—1290)子润太。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陈友谅 (1320年—1363年)湖北洪湖人 汉族。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明玉珍 (1331~1366)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元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 家世务农。

徐寿辉 (?—1360年) 一名真一 又作真逸 罗田(今属湖北)人 卖布出身。

欧普祥 (?-1364) 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黄冈人。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 从徐寿辉起义 屡获战功 被封为元帅 领兵攻取江西诸郡县。[编辑本段]明朝名人 胡美 (?-1383) 原名廷瑞 为避明太祖字 改名美。沔阳人。明初将领。

康茂才 (1313-1369) 蕲县(今安徽今安徽宿州南蕲县镇 秦统一六国时于本地置蕲县)人 字寿卿。明朝开国大将。

黄彬 (?-1390)元末明初江夏(今湖北武汉)人。

魏观 字杞山。蒲圻(今湖北)人。

廖升 襄阳人。博学有史才。与当时名士方孝孺、王绅等交往甚密。

周缙 武昌(今湖北)人 字伯绅。以贡生入太学 朱棣起兵后 固守城池 度不可为 乃怀印南奔 纠义旅勤王。

王真 (?—1402)咸宁(今湖北)人。洪武中起卒伍 积功至燕山右护卫百户。

王友 (?—1414)荆州人。袭父职为燕山护卫百户。

徐祥 (1332—1404)大冶人。初仕陈友谅 后归附朱元璋 积功至燕山右护卫副千户。以谨直待朱棣左右 从起兵 转战有功 累进都指挥使。朱棣即位后 封伯之首。

杨溥 (1372—1446) 字弘济 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时人称为“南杨”。

刘儁 (?—1408)湖广江陵(今湖北)人。

鲁铎 (1461—1527)明代官员。字振之。景陵(今湖北天门)人。

张瓒 字宗器。孝感人。

曹璘 字廷晖 襄阳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

李文祥 (1460—1489)字天瑞。麻城(今湖北)人。成化末进士。

邹文盛 字时鸣。公安人。弘治六年进士。任吏科给事中。

孙交 明代理财家。字志同。安陆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任南京兵部主事。

伍文定 (1471—1530)字时泰。松滋人。

商大节 (1489—1553) 字孟坚 湖广安陆州(今钟祥)人。

张居正 字叔大 少名白圭 号太岳 谥号“文忠” 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

王延瞻 (1521—1592)字雅表。黄冈(今湖北)人。嘉靖末进士。

耿定向 (约公元一五七一年前后在世-1597去世)字在伦 红安(一作黄安)人。

方逢时 (?~1596)明朝大臣。字行之 号金湖。嘉鱼(今属湖北)人。

郑继之 字伯孝 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郭正域 (1554-1612) 字美命 江夏人 明朝政治家.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 授编修 历礼部侍郎。

李沂 (公元?年至一六0六年)字景鲁 嘉鱼人。

何宗彦 (?—1624)字君美。随州(今湖北)人。万历中进士 末年为礼部右侍郎。

周嘉谟 (?-1629) 字明卿。庠籍汉川 世居天门。明末大臣。

杨涟 (1571-1625年) 字文孺 号大洪 湖广应山(今湖北广水)人 明著名谏官。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 进士。

满朝荐 字震东 麻阳县(今湖北)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咸宁(今属陕西)知县。

梅之焕 诗人、明代官员。字彬父。应城人(今湖北)人。

方岳贡 (?一1644)明代官员。字四长。襄樊谷城人。

李长庚 (?—1644)字西卿。麻城人。

熊开元 (1599-1676) 字鱼山 嘉鱼人。

熊廷弼 (1569-1625) 明军事家。字飞百 亦作非白 号芝冈 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人。

贺逢圣 (1587—1643)字克繇。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十四年(1616)中进士。

文安之 夷陵人 明末大臣。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 授检讨 除南京司业。

袁中道 (1570~1623)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 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公安派"领袖之一 袁宗道、袁宏道胞弟。

袁宏道 (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公安派"主帅 袁宗道二弟。

袁宗道 (1560~1600)字伯修 号玉蟠 石浦。文学家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

钟惺 (1574~1624) 文学家。字伯敬 号退谷 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谭元春 (1586~1637?) 文学家。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

钱錞 (?—1555)字明叔。钟祥(今湖北)人。

朱裒 (?—1555)抗倭殉国功臣。字崇晋。郧西 (今属湖北)人。

庞瑜 (?—1634年) 字坚白 湖广公安人。

程良筹 字持卿。孝感人。天启五年进士。

陈万策 (?—1643)江陵人 天启时进士。

郭以熏 (?—1643)黄州人。

继晓 (?—?) 江夏僧人 明宪宗时妖僧。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字东璧 号濒湖 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

壬轼 字用敬。公安(今湖北)人。[编辑本段]清朝名人 吴正治 字当世 号赓庵 汉阳人。

陈世凯 (?—1689)恩施人 字赞伯。清初将领。

熊赐履 (1635-1709) 清代大臣、学者。字敬修 一字青岳。孝感人。别号愚斋 现孝感市闵集乡人 世籍南昌。

姚缔虞 (?一1688)字历升。黄陂人。清朝官员。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授四川成都府推官。

崔应阶 (1699-1780) 清代戏曲家 字吉升 号拙圃 别号研露楼主人 督浙、闽时自称研露老人。湖北江夏人。

陈銮 (1786~1839)字仲和 号芝楣 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温绍原 字北屏 湖北江夏人。少负奇略。入赀为两淮盐运司经历 改知县。咸丰二年 署六合 减赋役 蠲苛法 民戴之。

黄开榜 (?~1871)。恩施人。初入塔齐布军当兵 以战功历任都司、游击、副将、九江镇总兵加提督衔。

袁希祖 (18091861) 字寄生 武汉人。店铺学徒 自学成才 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国史馆纂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朗。

雷以诚 (1806—1884)湖北咸宁人。1852年授太常寺少卿。

张凯嵩 (1820—1886)清末湖北江夏(今武昌)人 字云卿 又字月卿。道光进士。

秦定三 (字竹坡 湖北兴国人。道光六年武进士 授二等侍卫。

陈国瑞 (1836—1882) 字庆云 湖北应城人(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第340页。)。

洪汝奎 (1824年——1886年)字莲舫、号琴西 湖北沔阳人 道光年间举人。

宋必达 (字其在。黄冈人。明未 避乱居江夏(今武昌)。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任宁都(今属江西省)知县。

胡承诺 (公元一六零七年至一六八一年)字君信 湖北天门人。

杨守敬 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湖北宜城人。周玉衡 字润山 荆门人。嘉庆丁卯举人 历官江西按察使。殉难 谥贞恪。

陆建瀛 (1792-1853) 清朝大臣。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

屠仁守 (1829—1900)字梅君 湖北孝感人。其祖父之申曾任直隶总督。

师承瀛 (?—1841)字仙舟。湖北黄梅人。嘉庆探花。

单懋谦 (1802~1879)清朝官员。字仲亨 号地山。襄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 历任编修、赞善、洗马、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编辑本段]军事名人 元帅

林彪

大将

徐海东、王树声

上将

韩先楚 王 平 郭天民 周纯全 陈再道 王宏坤 刘 震 陈锡联 陈士榘 王新亭 黄永胜 贺炳炎 谢富治 王建安

中将

王必成 王近山 王尚荣 田维扬 成 钧 刘 飞 刘昌毅 杜义德 杨秀山 李天焕 李成芳 吴先恩 余立金 张才干 张天云 张仁初 陈 康 陈庆先 周希汉 周志坚 胡奇才 饶正锡 秦基伟 聂凤智 顿星云 徐深吉 徐斌洲 黄新廷 韩 伟 程世才 鲍先志 詹才芳

少将

丁先国 王政柱 邓 岳 朱火华 李庆柳 高志荣 徐其孝 喻新华 张汉丞 张培荣 周纯麟 祝世凤 张宗胜 冯仁恩 江鸿海 袁 彬 赵炳伦 朱玉学 邓少东 石志本 叶建民 田厚义 伍瑞卿 刘 何 刘华清 孙 光 严 光 韩东山 何辉燕 金绍山 雷绍康 谢甫生 颜东山 张潮夫 张国传 赵文进 周明国 何光宇 肖永正 李长如 董志常 席舒民 宁贤文 吴 杰 方毅华 高 林 吴永光 郑本炎 万振西 刘清明 陈文彪 罗坤山 唐金龙 颜青云 何济林 刘 林 王万金 赵复兴 马 龙 乔信明 马忠全 王诚汉 甘思和 刘福胜 江腾蛟 李世焱 陈美藻 程儒珍 程悦长 戴克林 戴克明 韩卫民 何德庆 胡正平 黄立清 金世柏 黎锡福 马忠全 吴林焕 吴世安 萧永银 谢正荣 熊应堂 徐绍华 姚运良 袁克服 贺 健 况玉纯 罗应怀 闵学胜 涂锡道 张竭诚 郑国仲 周世忠 邹国厚 江 波 李定灼 程启文 耿锡祥 罗厚福 吴振挺 殷国洪 詹少联 卢燕秋 秦光远 陈炎清 汪运祖 张天恕 张志勇 赵鹤亭 王义勋 阮贤榜 汪克明 吴嘉民 阮汉清 贺俊侦 彭方复 朱直光 王全国 王绍南 史可全 李人林 陈华堂 范忠祥 黄忠学 宋庆生 魏天禄 吴子杰 邓可运 李国良 范保顺 杨虎臣 别祖后 唐 凯 童陆生 袁学凯 张广才 陈福初 雷 震 叶 超 方明胜 李大清 邓家泰 李建良 董家龙 龚兴业 石忠汉 卢南樵 刘振国 胡定千 郑友生 帅 荣 胡大荣 赵正洪 周学义 朱玉庭 朱声达 谭友林 苏宏道 刘少卿 张树才 杜国平 蓝 侨 张春森 李少元 李文清 李书茂 张秀龙 查国桢 陈金钰 樊哲祥 张贤良 傅传作 胥治中 周长庚 夏耀堂 汪洪清 薛少卿 魏国运 曾祥煌 周家美 赵国泰 黎化南

从古至今的湖北名人:

古代:炎帝神农氏、屈原、楚庄王、伍子胥、孙叔敖、陈友谅、米芾、马谡、孟浩然、陆羽、王昭君、张居正、“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毕升、李时珍、刘秀、 弘忍、庞统、皮日休、宋玉、明玉珍、徐寿辉、钟惺、谭元春。共24人。

近代:顾景星、余三胜、余叔岩、杨守敬、谭鑫培、王葆心、田桐、熊十力、黄侃、詹大悲、李四光、肖楚女、闻一多、废名、胡风、徐复观、王亚南、曹禺、叶君健、秦兆阳。共20人。

革命家、军事家:黎元洪、张振武、邓玉麟、王汉、董必武、徐源泉、包惠僧、陈谭秋、项英、施洋、周逸群、林彪、林育南、张浩、黄永胜、徐海东、郭天民、许世友、王树声、李先念、陈再道、谢富治、张才千、韩先楚、余立金、秦基伟、聂凤智、陈锡联、刘华清。共29人。

现代:朱光亚、吴仪、钱运录、方方、刘醒龙、池莉、聂海胜、蔡琴、黄格选、徐帆、撒贝宁、周继红、肖海亮、伏明霞、乔红、陈静、刘国正、李小双,李大双、郑李辉、杨威、任贤齐、袁泉、李琼、刘亦菲。共24人。

与湖北历史相关的人物:道信、林则徐、张之洞、黄兴、林祥谦、柳直荀、恽代英。共7人。

如有不清楚的可以留下疑问,我会找来简介的!我有不足的也希望大家补上!

开国将帅籍贯排名

中国第一将军省---江西(325人)

中国第二将军省---湖北(235人)

中国第三将军省、军事家大省---湖南(202人)

中国第四将军省----安徽(128人)

中国第五将军省---河南(108人)

中国第六将军省---四川(含重庆共99人)

中国第七将军省---山东(90人)

标签:元朝 名人 故事 元朝历史名人故事 元朝时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