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名人故事平凡中体现不平凡

时间:2017-04-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名人故事

年级 班任课教师

欣赏人: 评价: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意】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

名人故事平凡中体现不平凡

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大意】树林里一片阴暗猛然间风吹草动,巡夜的将军以为有老虎便搭箭拉弓。天亮时去寻找那枚射出的白羽箭,原来那枚箭深深地射进了石棱之中。

爱迪生救妈妈

在一个大雪天的下午,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晚上,爸爸请来了医生。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当时,家里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突然,他眼睛一亮,说:“医生,我有办法了。”说完,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呀!”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箱子上,镜子放在油灯后,这样( )不挡手,光线( )亮。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后,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虚弱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晚上没有太阳多不方便,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后来,爱迪生通过努力,终于发明了电灯。

快乐解答: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犹豫() 顺利() 虚弱()

3.医生为什么说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她很漂亮,嘴巴大大的,眼睛很有神,平时对人总是一脸笑容。妈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每当我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她就会一改平时的笑脸,马上“由晴转阴”,我就得乖乖地把作业重写一遍,当我作业写好了,她都会夸我。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后,慌慌张张地把作业作完,就去玩电脑了,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急忙把电脑关了,就去帮妈妈开门。妈妈一进家门看了看我,奇怪地问:“儿子,你脸怎么这么红?”“因为我刚才在跳舞。”我撒谎了。妈妈让我把作业拿出来她检查,在我焦急的等待后,妈妈把我叫到身边,用手指着说:“儿子,你错了几道,快点改!”我赶忙改了,刚转过身,妈妈大声说:“这一道又错了,给我过来,重写!”我很不乐意,但妈妈不管我。过了一会儿,妈妈走过来一看,见我做对了,高兴地说:“儿子,你真聪明!”我听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关心我、严格要求我的好妈妈!

我爱我的妈妈。

【选编意图】

1.展示课外有关名人的古诗名句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他们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2.以《奇怪的大石头》这篇佳作为范例,选编了《爱迪生救妈妈》、《我的妈妈》这两篇精彩短文和精华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

篇二: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新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课本17 页—33 页. 单元主题: 名人故事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在勾画、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积累语言。

2、将阅读中学习的阅读方法迁移至生活中,学习观察周围的人、事,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意思。

3、会认汉字19个,会写40个,理解掌握46个词语。

4、从名人的故事中感受到名人的不平凡,学习他们的品质,从名人名言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本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3、 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课时分配:

灰雀 2课时 小摄影师 2课时 奇怪的大石头2课时 我不能失信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三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篇三:读故事 品语言 识名人

读故事 品语言 识名人

——《灰雀》说课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语言形象生动,用词准确。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其中,“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简〃实〃活〃效”说思路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读中感悟、品味、积累语言,读中质疑、启思、探究问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体现“简单、扎实中有亮点,简单、扎实中求实效”的教学特色。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以下七个板块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作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扎实有效。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象法感受,“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体会,“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

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预计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第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画下来。培养学生“读”、“思”、“画”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列宁说这句话的时候,男孩是怎么想的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

标签:不平凡 平凡 体现 关于平凡的名人故事 名人平凡中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