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最近你读了哪些名人故事

时间:2017-04-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1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

1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勇于探险、敢于试验的富兰克林,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谈迁,还有博大胸怀的科学家诺贝尔……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但是,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但是富兰克林用实验证明了雷暴就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而且还发明了避雷针。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自己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但就在复印前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夜里,小偷闯进他家,偷走了他的可以流传千年的明史巨著,但是,谈迁又重新站了起来,重头撰写这部巨著。这边现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生前全心投入创造发明,为了发明炸药,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他毫不气馁,为后人献身科学研究。最后他发明出了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逝世后,他又设立了诺贝尔,将自己的一处作为奖金,将奖他们。

在这些伟人的身上,给了我许多启示: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后,要想谈迁一样不屈不挠,要是遇到别人嘲笑后,要像富兰克林一样勇于探索。 2在学习中,我认识了许多伟人。有以“风筝实验”而闻名于世的富兰克林,不被厄运打垮的谈迁,“炸药大王”诺贝尔……他们值得我学习,同时也给了我们启示。富兰克林做的“风筝实验”大家都知道吧?他为什么要冒着有一点闪失就会身败名裂、又可能会被闪电击中的险去做这个实验呢?因为,富兰克林要证实自己的理论是对的,所以他才会去冒险。富兰克林这种不怕艰险,大胆证明的精神带给我了启示,在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翔实可信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大家都应该很熟悉。那么大家了不了解它的作者——谈迁。谈迁生于明末清初,从小就立志写一本翔实可信的明朝编年史。就在他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六次修改,终于完成了一步四百多万字的《国榷》。但就在即将付印前,《国榷》原稿被偷走了。谈迁并没有被这件事给打倒,他亲自到北京去搜集前朝的逸闻,到郊外查看前朝的遗迹……又经过了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本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巨响当中,不光他的实验室化为了灰烬,而且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疾,自己还搞得伤痕累累。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奋发图强,研究炸药,最后终于研究出了威力巨大且安全的炸药。他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在做作业时遇到难题不就需要这种

精神启示吗?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都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按照这些启示去不断探索、发现,就一定会走上成功的道路。

4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言,我也有,就是:失败是一种教育,教训是一盏明灯 。

失败是一种教育,教训是一盏明灯;因为人能从失败中终结经验教训,从中学到很多道理所以说失败是一种教育;失败的教训将永远来提醒你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一盏灯永远照亮你以后前进的道路。其实失败也是一种享受的。

教育反对“惩罚”,因为这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身心。但是,有时,别具一格的“惩罚”反而没有伤害学生,却“拯救”了学生。

英国的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副是狗的骨髓图,一副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能够摆在这家博物馆里的画,人们都以为是什么大画家的作品,实际上那只是一名小学生所做。这个小学生曾因为好奇心打死了校长家的小狗。怎样惩罚他呢?了解到这个小学生是想看看小狗的心脏,校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副是狗的骨髓图,一副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样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走上诺贝尔的领奖台。这个小学生就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麦克劳德。一个充满善意的爱的惩罚,能让受教育者暖意的接受。

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是每位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错误——惩罚”已经成为一种思维联结,而基于效果的思考,则提示我们可以先考虑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去教育他?2、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3、最好采取什么方法去教育?思考这三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惩罚”并不是目的,找到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改变方法,用爱体谅缺点,才是我们改变缺点的开始。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们做什么事都会有成功或失败,失败其实也不丑,也是一种教育,就像一盏灯永远照亮你。

5当人们在对伟人机智勇敢夸夸其淡时,有没有想到他们的过失。当人们在对名人的出类拔卒赞扬不已时,有没有想到他们所犯下的错误。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因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名人也会犯错误的。这种错误甚至会引起了社会的骚乱。

“名人也会犯错误,而且还引起过社会的骚乱?不可能吧。”你大概会发出类似的惊叹。是的,比如说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竟然一度相信并固执地认为宇宙是不会膨胀的,但事实是宇宙每分每秒都在膨胀。

其实真正引起大骚乱的还是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的重多错误理论竟然被大众相信了上千年,其中不知抹灭了多少有科学才华的好苗子,比如哥白尼因反对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理论而被活活烧死了。

从这个启示我懂得了是人就会狗头和角??出洋(羊)相的时候。不管你是平常人还是普通人都会犯错误,所以你不要为自己犯了错误而感到绝望,因为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你也不要因为成功了而骄傲,因为你也一定会犯错误。所以,当你崇拜伟人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没有距离就没有崇拜。

6《100位名人成材故事》给我的启示 广东省东莞虎门 中心小学六(4)班 赵炜聪 在我家中,有一本书总是放在我的床头。这本书是妈妈在春节时候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的,书的名字叫做《100位名人成材故事》。每天晚上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就仿佛进入到了另外一个时空,在那里我了解到那些名人是如何刻苦学习和努力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我已经基本读完。书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十分的生动有趣,他们都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的那种精神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激励着我们这一代的人们。

当我读到“铁杵磨针的少年李白”的时候,我知道了学习应该要有“铁杵磨针”的韧劲,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日后成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并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当我读到“爱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时候,我知道了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经常主动观察周围的其他事物,并要对不明白的要细心的进行研究。张衡就是经常细心观察天象,才能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文的仪器――浑天仪。在那之后,他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当我读到“立志气象科学的沈括”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人们经常说能够提出问题才说明把书本读的相对透彻,也就是这个道理。沈括就是从小就爱在学习中思考,并且下工夫去钻研,才写出了我国气象方面的巨著《梦溪笔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名言。意思是说只有书读的多,那么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文如泉涌”;只有把书读的很精,那么才能够在作文章的时候写出“点睛之笔”;只有把书读的很透,那么在叙述的时候做到“信手拈来”。

最主要的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坚忍不拔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曾经有人说过“成功=1%的天才+99%的勤奋”,这说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必须要牢记他们的这些事迹,并用此来时刻提醒自己,那么才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

前天晚上,我让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一份礼物。妈妈笑着问我想要什么,我对妈妈说我还想要类似《100位名人成材故事》的书,因为我从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妈妈那嘉许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书对我学习的价值,书对我人生的价值。

7

作文伟人的启示

作文伟人的启示 这篇课文讲了一些伟人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不懈努力的李时珍,

最近你读了哪些名人故事

六年级作文600字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来自禾苗祝福站 请您牢记本站地址 www.miao66.com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位置。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当我读到这篇课文时,不禁惊呆了:原来滴水穿石有事实考证的啊!我原来以为那些关于滴水穿石的文章是虚构的,只是用来激励别人的呢!

这篇课文讲了一些伟人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不懈努力的李时珍,孜孜不倦的爱迪生,坚持不懈的齐白石……再看看,王充写《论衡》花了30年精力,沈括写《梦溪笔谈》耗了39年心血,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20年!这可不是几天能完成的啊!事实证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体会。学滑滑板时,我刚开始练连站都站不稳,当看见别人滑得那么好,我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终于学会了滑板,不过摔的次数也不少——真是数都数不清了。

我们做事应该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而不是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是半途而废,这样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一个人做事还要有“三心”:决心、恒心、信心 8偶有一天,发现父亲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毛泽东全传》,抑制不住好奇的心,便抢先借来读。说起一代伟人毛主席,可谓是既陌生又熟悉。说它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看着他的画像长大;小的时候,两家一个厨房,隔壁张奶奶的屋子上方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每每从他的门前经过,都会不自觉地瞟一眼那画像,端庄而又不失神秘,慈祥而又不失威严。说它陌生,是因为未曾亲见,仅仅只是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瞻仰过他的遗像。不仅如此,小时候听来的伟人的故事也只是三言两语,只听说他结过三次婚,只知道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尽管听过太多烩炙人口的纪念毛主席的歌曲,但关于他的事迹,真的是知之甚少。

今天,手捧着这样一本人物传记,心情是复杂的,渴望着从中去了解一代伟人的成长足迹,或许还有更多更多的鲜为人知的内幕。

这本书是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罗斯特里尔,一位美国人,他对中国作了近二十年的访问和研究,并为写此书走访了很多国家,拜会了多位外国领导人。在《毛泽东全传》一书中,这位美国作者为中国人描述了一位中国领导人的生活。在书中,他给主席这样的描述:温和的面容,敦厚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慈祥宽厚,高深莫测,富于自制力而又随心所欲。透过他的笔锋,主席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我们跟随着他的笔迹重新去温习历史的痕迹。

泽东,出生于农家,家境富足,八岁时开始念书,从小富有正义感,但厌恶四书五经。十四岁时被迫娶妻,但未圆房。十六岁去东山求学。十七岁时在长沙驻军里当了半年革命军,其间博览群书,饱览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了扩大知识面,他还转涉小说,中国诗词,希腊神话和西方名著。十八岁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五年半的师范学习生活,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二十六岁获得了一份在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他不断地完善自己,第一次地读到了马克思和列宁。1919年,他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直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他一直站在革命的前沿。几十年过去了,虽然人们对他的功过是非有一种三七开的评论,但人们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缔造者。

因为没有从那个时代走过,所以我们估且不去谈论他的政绩,但从他的处事风格和做事的态度上,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主张:一、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二、强身健体,激发自信和意志。三、做下层工作,非做得细致、周密不可。四、火一样的热情,坚如磐石的意志。五、从不自满,总在追求。我知道伟人的博学和高尚品格是我们学不来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就让我们为了各自的追求而继续奋斗吧! 9您现在的位置: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日记 > 周恩来给我的人生启示 _1500字 周恩来给我的人生启示 _1500字

作者:筱姗 | 初三年级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实验中学初三 2010-10-25 16:52:33

发私信

42人赞了这篇文章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如果你想知道世人是怎样评价我们的建国英雄之一的周恩来总理,我想当年周恩来同志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说过的一席话就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外国的首领尚且如此评价他,更何况应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心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

“总理,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员。”周恩来曾这样对别人说。“天下安,注意相。”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家的人民需要“相”来建立一个和平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周恩来总理正是人们需要的好总理,他始终如一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彻底贯彻底者,他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然,忠并不等于愚忠。总理在处理事情中总是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智。当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许多老革命家,老干部蒙受迫害,如贺龙、陈毅、彭德怀等。周恩来作为一个总理,必须遵从毛主席的思想路线,但他从客观出发,对文革表示不理解,同时尽力保护老革命家、老干部,他们也是国家的一笔财富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年周恩极力支持邓小平同志复出和阻止对其的迫害,没有这个“伯乐”加“恩人”,一代伟人会不会像今天一样造福人民,周恩来,背负一个国家的生死命运的重担,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真正做到了“我是中国人的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国家的人民。”(邓小平)

篇二:名人读书故事大全

名人读书故事大全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名人读书故事·毛主席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名人读书故事·李四光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篇三:最新国内名人故事精选800字

写作文的秘诀全在这一点:题旨同作者性情符合。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小编为了能让大家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特为大家搜集了国内名人故事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最新国内名人故事精选800字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

这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国内名人故事精选,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早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标签:读了 名人 故事 读名人故事有感 读名人故事有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