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名人故事 > 正文

古代思乡的名人故事

时间:2017-04-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古人家书思乡情

古人家书思乡情: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人生自古多离别。一年将尽,离别已久的人们终于盼来相聚的日子。归心似箭的人们,恨不得眨眼之间就能回得家中去。那奈天公不作美,漫漫的风雪隔断人们归乡的路。有家,却难归。

在这个手机、电脑、QQ、电话"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在不能回家的时刻,我们该用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乡思,我们的深情?也许给父母、家人写封盖邮戳的家书,遥寄绵绵的情思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古代人不论是在"烽火连三月"的兵荒马乱年代,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和平年代,都不忘"欲寄彩笺兼尺素",在白纸墨迹间表达摞摞的深情和乡思。"家书抵万金",隔了千百年,我们依然能掂量到家书在人生中的分量,那么沉甸,那么芬芳。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萦绕在家书里的百般情怀千缕情思,皆是一样。游子像风筝,家书是一根长长的线,纸短情长。

古人称书信为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等。"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方寸家书,绵延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收揽了千年的烟云,万里的风雨。

现存的两封中国古代最早家书是战国末期时的木简。1975年时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这两件木牍两面均有墨书秦隶,为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和惊兄弟俩写给家里兄弟中的家信。据专家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

从汉代开始,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不再在竹简上书写家书,家书的应用也变地更为广泛了,无论是名人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开始在家书上表情达意,如刘邦有《手敕太子文》,刘向有《诫子歆书》,诸葛亮有《诫子书》、《诫外甥书》、陶渊明有《与子俨等疏》,骆宾王有《与

古代思乡的名人故事

情亲书》,苏轼有《与侄千之书》等,家书如一朵奇葩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绽放。

明清时,古代家书发展到了高峰时期,不少文人学士开始在自己的文集中收录家书。最为有名的是莫过于《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至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如交友和旅游的内容,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如用人、修身、学习、理财、等内容,一部家书,让人"捕捉动荡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容颜"。堪称家训典范,深得世人敬佩,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翻译家傅雷给留学海外的儿子傅聪的近百封家书,字里行间,盈满父爱,亦是家训和谈艺录的完美结合。如1954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傅雷给傅聪写信说:"聪:车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有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这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一再放大,直至也想流泪,因为这场景是那么地深情和熟悉。《傅雷家书》再版了五次、重印了十九次、累计发行逾百万册,可以算是对当代中国人影响甚大。沈从文写的家书,让妻子张兆和感喟"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谁说不是呢,古代人在很早就知道家书是抵万金的。

家书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同样的一样的,富人爱写,穷人也爱;文人爱,商人也不例外。那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逐渐向北京地区发展时,晋商韩荣章于1900年曾给家人写过一些家书,其中不仅蕴涵了深厚的情感,还因涉及到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成了一段真实历史的见证。

叩禀母亲老大人:

堂前万福金安,身体康泰。

......京都荒乱一事,皆因北京洋鬼子大闹,现有义和团民等在京剿灭洋鬼子,天主教民死者无数,焚烧洋楼,天主教房,亦无千代数。

庚子六月初四日 平安信

男韩荣章 叩寄

在人类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书是饱含着丰富情感的文明。连西方人也称家书为"最温柔的艺术"。曾经言而有"信"的岁月,让家书在现今渐渐成为收藏品和抢救对象。写封家书吧,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你会觉得更温暖。

篇二:沉香与古代名人生活

第一节.宋韵中寻觅沉香的世界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更是开篇就将沉香置于高迈的精神地位: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品起首便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服清凉剂,表现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构思巧妙,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沉香作用可谓大矣。 北宋大词人晏殊,曾任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他历任要职,拔擢培养不少晚生俊彦,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有著名的《珠玉词》传世。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的另一阕《浣溪沙》就写到沉香,沉香在其中是很重要的道具,和心情的怅惘融合成一片,闲居生涯中的慵懒,香炉火灭,原先绮丽的雅香已经冷却,现在春风要来又还没有来。沉香在此要算诗意的焦点,将早梅、寒雪的凉意烘托得又足又透:

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一般讲到北宋时期的作家,多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之子。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o他的《蝶恋花》也写到沉香: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红恨.清明雨。尽日沉香烟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尽日沉香烟一缕’’,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院的阒寂幽冷可见一斑。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总之,沉香的烟柱和香氛加深了他的思索。

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婉约派魁首。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 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 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气格较弱。

有趣的是秦观的两首有名的词作都写到沉香,一是《沁园春》: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

风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花奁瑶鉴,重匀绛蜡;玉笼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这是词人脍炙人口的情词,前一首写到蜜脾香,蜜脾是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其形如脾,故名。空景色暗喻时间流动。雾气笼罩、似

醒非醒的黎明,女子站在高楼上眺望,春回大地,杏花春雨,引发了感情的动荡,而且很妙的是将蜜脾香和沉香放在一个环境来写,蜜脾香是实景,而沉香则寄托人的感情。后一首亦然,在此,沉香是分量超重的精神关怀。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北宋词人方千里《玲珑四犯》:

倾国名姝,似晕雪匀酥,无限娇艳。素质闲姿,天赋淡蛾丰脸。还是睡起慵妆,顾鬓影、翠云零乱。怅平生,把鉴惊换。依约琐窗逢见,绣帏凝想鸳鸯荐。画屏烘,兽烟葱茜。依红傍粉怜香玉,聊慰风流眼。空叹倦客断肠,奈听彻,残更急点。仗梦魂一到,花月底,休飘散。 天才横溢,风流自赏,美人美景,灵秀余气,幽姿逸韵,俱在沉香的熏燃中,烘托出流传千古的精致笔墨。陆游《夏日杂题》: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

茅檐三日萧萧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因在宋代海南沉香已经盛行天下,成为精神享受的名品,所以陆游不是笼统地说沉香,而是直接点明海南沉香。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一生都未正式做官,奔走多处,游幕终老,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白雨斋词话》卷二云:

“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 段耶?”乃是密丽一派的代表。他的作品,道及沉香,渊源也很深远。他的代表作《莺啼序·春晚感怀》咏道: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楼。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时序是晚春,残留的寒气好像使诗人更加嗜酒,情景落寞。这时候,不自觉地点燃沉香,因防止香气外泄,很自然地,关闭了沉香木制作的窗户。燕子飞来,仿佛告诉春色已经消退,湖中划船游弋’却不料,繁华已然远去。也许是沉香木香气的牵引,看着烟岚缭绕吴宫树木,心中涌起绵绵的羁思旅情,像在随风游荡,化作柳絮轻扬。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第二节、裙钗萦绕沉香魂

女诗人、词人写到沉香,多少与男性诗人的用意略有区别。金猊、金兽这类香具,在其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中地位很高。围炉熏香,剪灯夜话,充溢着无尽的温馨情致。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雾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瑞脑”, 即是瑞香科的香料,也即沉香。“金兽”是金黄色的兽形香炉,其意为瑞香不断地熏烧于香炉中。描述的是闲愁的生活情景;可知焚香是文化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玉炉”,系香炉之美称。“沉水”,即是沉香,沉水之沉香,属于 质量上乘之物。李清照是大家闺秀,在她的作品中以及她个人的气质上,表露出来的是文雅、高贵的气度。《浣溪沙》一词,跳转笔调,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起首即描绘暮春风光以及闺房情景,整个景物,首先是暖风醉人时节。作者将笔触移向室内,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玉炉中的沉香还有残烟,想来它的香味还弥漫其间,春光和沉香的香氛融合在一起。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李清照另有一首《菩萨蛮》,同样也是以相似的心情写到沉香:

风柔日薄春犹早,央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沉香落点在结处“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似在结束,实则在诗韵上还有漫漫的空间。似断又续,余韵袅袅。睡卧时所熏烧的沉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饮酒是为了消愁,想从心头暂时忘却思乡之情,然而乡情比酒味浓烈,比香气更持久,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沉香香氛看似消沉,实际上和愁思一样长在。

朱淑真断肠诗集卷九《诉愁》:

苦没心情只爱眠,

旧家庭院春长锁,

凤带空垂云锦帐,

良辰美景俱成恨,

梦魂还又到愁边。

今夜楼台月正圆。

兽炉开燕水沉烟。

莫问新年与旧年。

在女诗人苦恼没有好心情的时候,又是沉香及时出现,来安抚良辰美景中哀愁的她。兽形的香炉烧着沉香木制成的香,香柱和香氛把她带到了从前庭院的回忆,对当下的不满足、不满意,更深地沉浸在了回忆之中。在此,沉香的品鉴,相当于一种精神拯救。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第三节、出于天然明沉香熏香

明代最有名的香炉名为宣德炉,因产于宣德年间,故名。宣德炉价格甚昂,而使用者不少,可见对沉香品鉴的迷恋。其实早在宋代,香炉以及置放香炉的香几,就已经盛行一时了。焚香时青烟袅袅的柔曼姿态总是引发种种联想,也促进了诗思和意境。与文化生活的基本面相关,焚香与品香,成为一件极具审美特征的活动。

明代陆绍珩的《醉古堂剑扫》(又名《小窗幽记》,一说陈继儒 撰)卷五《集素》,尝论及沉香的焚熏品闻:“噫!快哉!近世焚香者,不博真味,徒事好名,兼以诸香合成,斗奇争巧,不知沉香出于天然,其优雅冲澹,自有一种不可形容之妙。’’他赞美沉香'明确点

明沉香出于天然,具有难以形容的美妙。傅山与沉香也有不浅的因缘。傅山,又称傅青主,生于晚明山西的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远,博艺多才,长于医道,因其“医术入神,据说他的经验以秘方家传,里面较为注重运用沉香,他曾明确说:“身处乱世,无事可做,只有一事可以做:吃了独参汤,烧沉香,读古书,烧沉香和读古书并列为平起平坐的事情,由此可见沉香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了。

第四节、闺阁之中的沉香雅韵

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士冒辟疆,是有明一代的文学殿军,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所谓翩翩浊世之佳公子,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满怀壮志。董小宛则和柳如是、李番君等同为“秦淮八艳”,是才艺俱佳的美女。他们两人的姻缘,乃因明末重臣也是贰臣的钱谦益的作合,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冒氏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心神为之迷醉。

经过一番周折,小宛入冒氏之门。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斥书画鉴赏、品诗清谈、博物追源等等,将一种琐碎的日子过得饶有情致。其间,沉香也是他们生活的点睛之笔。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其中最受宠爱的是莞香绝品女儿香。对于沉香的熏炙、焚烧,和一般人的直接点火燃烧有所不同,董小宛隔砂燃香,将品香方法上升到一个诗意的、在技术上也十分可行的境界。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冒辟疆后来写下文学史上有名的《影梅庵忆语》,是明末散文中的极品。其中描写他们

的日常生活就与沉香结缘。涉及品香、焚香、鉴别沉香品种以及品质的高下等等有关沉香的有趣话题。原文如下:

姬每与余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宫香诸品淫,沉水香俗。俗人以沉香著火上,烟扑油腻,顷刻而灭。无论香之性情未出,即着怀袖,皆带焦腥。沉香坚致而纹横者,谓之“横隔沉”即四种沉香内隔沉横纹者是也,

其香特妙。又有沉水结而未成,如小笠大茵、名“蓬莱香’’,余多蓄之。每慢火隔砂,使不见烟,则阁中皆如风过奇楠、露沃蔷薇、热磨琥珀、酒倾犀翠之味,久蒸衾枕间,和以肌香,甜艳非常,梦魂俱适。外此则有真西。

制洋方,得之内府,迥非肆料。丙戌客海陵,曾与姬手百丸,诚闺中异品,然燕时亦以不见烟为佳,非姬细心秀致,不能领略到此。黄熟出诸番,而真腊为上,皮坚者为黄熟桶,气佳而通;黑者为隔笺黄熟。近南粤东莞茶园村土人种黄熟,如江南之艺茶,树接枝繁,其香在根。

自吴门解人剔根切白,而香之松朽尽削,油尖铁面“淫”,是说香味不高贵;“俗’’,是说不雅致。因此雅致的主人推崇横隔沉香,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认为特别高妙’大概因为香木长期被真菌、虫液所浸透。作者笔下所描述的蓬莱香’如小笠大菌,非常形象,就在如今,也还能找到不少这样的沉香。

文中说到熏香要注意的事项:慢火隔着砂片,但不能出现烟子,假如火候掌握得好,那么,房阁之中,就会因熏蒸沉香,而出现极为奇妙的香气,这香气奇妙到有如风过奇楠、露沃蔷薇、热磨琥珀、酒倾犀之味。更妙的是,这种香气和美人的肌肤之香纠合在一起,融合无间,渗透到人的魂梦之中。

关于海外的沉香,冒辟疆和董小宛对柬埔寨的沉香较为推崇。他们还尝试用西洋的方法,亲手制作沉香丸上百个,可见他的身体力行,兴趣和手法都很有自己的香氛和独创性。

文中明确写到当时广东东莞土人种香,可见,当时就有人工培植,这种香树较为矮小,它的沉香结在根部。沉香打理的方法是:苏州一带有经验的制香人,首先剔除根部的杂质,然后切除白木,附着在沉香旁边的松朽土渣木质都去掉了,剩下油尖铁面的沉香精华。 看来,美人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此皆得沉香品鉴之助益不少。 云起香堂专营纯天然沉香、檀香、香道用具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者百度搜索云起香堂就可以看到了。

篇三: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思乡植柳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左宗棠与左公柳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标签:思乡 古代 名人 名人思乡的小故事 关于名人思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