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走近真实的慈善总理熊希龄]熊希龄传读后感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熊希龄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从维新变法,到慈善济世,到抗日救亡,终其一生都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长期以来,他却受到史学界的冷落,很少有人作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从熊先生1937年去世到1996年间,没有一部关于熊先生的完整的传记,周秋光教授十多年潜心研究,倾其心血,于1996年通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熊希龄传》,弥补了这一近代史学研究的遗憾。
  关键词:熊希龄;近代政治;慈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72-02
  
   熊希龄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从维新变法,到慈善济世,到抗日救亡,终其一生都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长期以来,他却受到史学界的冷落,很少有人作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从熊先生1937年去世到1996年周秋光教授著《熊希龄传》之前的60年间,没有一部关于熊先生的完整的传记,周秋光教授十多年潜心研究,倾其心血,于1996年通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熊希龄传》,弥补了这一近代史学研究的遗憾。
  它是海内外第一部关于熊希龄先生的足资征信的传记,也是一部简要的湖南近代史。80年代开始,周秋光教授就开始酝酿该书了,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准备资料,1992年初开始动笔,到1995年年底竣稿,辛勤笔耕整整四年,从酝酿到写作结束,历时十余年。该书参考的资料非常之丰富,绝大部分是没有刊出的熊氏档案和遗稿,公开的资料包括各种书籍文献,仅报刊一项就达数十种。作者以丰富的资料,严谨的结构,精简贴切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近代慈善总理熊希龄为救国救民而苦于实干的一生。
  《熊希龄传》以十七章近60万字的较大篇幅,详尽阐述了熊希龄襄办湖南新政,投身戊戌变法,从立宪转向共和到中晚年脱离政治从事慈善教育的为国为民的言行事迹,不仅补充了此前湖南地方史上的欠缺,而且还纠正了过去学术界扬谭嗣同、唐才常而抑熊希龄的偏见。作者本着存真求实的精神,对熊希龄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解读,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熊希龄积极襄办湖南新政,设立学堂以培养近代人才,组织“南学会”以传播新学昌说变法,创办《湘报》以开通民智唤起国魂,整理湖南省书院,开办各地团练和制定保卫局章程,以及兴办湖南近代铁路、航运和其他各类新式工矿企业,熊均参与筹划并身体力行。熊除了兴办实业,对于中国的边境外交也十分关注,随从五大臣出洋考察,参与立宪活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熊审时度势拥戴共和、出长财政。然而历史偏偏住弄人,当他欲图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却始终遭到袁世凯的钳制和破坏。到中晚年后熊历经炎凉,渐渐地对政界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投身慈善教育实业,创办了中外闻名的香山慈幼院,历任各种社会救济、慈善和教育事业等职务二十余种,他把后半生相当大的心力都倾注在济贫施教、改良社会的事业上,表现了他同情贫苦大众、期望教育普及、社会进步、民安物阜、国富民强的心愿。读罢该传,读者对熊希龄有一个更真实更准确的认识,这位慈善总理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怀有经过济世抱负的政治家,有志于造福人民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和贫民教育家。他一身蒿木时艰,尽瘁国事,关怀民情,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尊敬。
  周秋光教授从事史学研究工作一直非常之严谨,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湖南各地广泛搜求访寻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资料的加工写作极其认真细致,为谱写该传记穷尽十余寒暑。在文字谱写上,周教授下了颇多功夫,全书共十七章,每一章每一节的题目都细心斟酌而成,每章题目统一采用六个字,每节题目采用四个字,相当准确、精简、整齐。第一章用“拔起边陬之地”六字总结了熊希龄的出身以及少年求学的过程,章内详尽撰写了熊出自“凤凰苗疆”,长于“军人门庭”,后又“急居芷江”,成为“颖悟少年”,来到“校经求学”,终于“科举功成”,每节标题的用词精准整齐,内容也详实,熊希龄在民风淳朴的湘西幼年接受严格的教育,经过多年的私塾苦读,年仅14岁便中了秀才,后被选调到长沙的湘水校经书院继续深造,终于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不折不扣的湘西凤凰。第二章“探索改革之路”撰写熊人生发生大转折的时期,从“封闭求索”、“昌言武备”、“投笔从戎”到“著书制篇”,处在近代大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熊敏锐的闻到社会变革的气息,其人生也追赶时代的潮流。第三章“襄办湖南新政”,维新之潮汹涌而起,熊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救急之见”、“江宁请械”、“筹议行轮”、“开通航运”、“奔走路矿”。第四章“创设学堂报馆”,兴办教育事业,从“请拨经费”、“求聘教习”、“招考学生”、“总理学堂”到“主持报馆”事必躬亲。第五章“生死存亡之间”的熊希龄遭受到旧派的妒忌和攻击,深陷“两派之争”,“受咎遭谤”、“步步相逼”、“性命从事”,好在“幸免一死。”第六章到第八章解析熊遭受革职到重新步入政坛的波折过程,这一段时期也是他人生起伏较大的时期,遭受革职后的熊希龄“转注实业”、“务实沅州”,进而在“醴陵建校”发展瓷业,积累了丰富的经济方面的才识,为之后被重新启用奠定了基础。第八章到第十一章这四章内容主要在熊“重新步入政坛”之后的作为,清朝预备立宪,熊“随使出洋”,之后与梁启超、杨度等“暗中组党”,同时参与清廷的筹备立宪,“化除畛域”、“参酌宪法”,熊希龄是一位怀有经国济世抱负的民族志士,对民族国家危亡始终密切关注,“绸缪外交”,提出了救急的可行措施,被调到奉天帮赵尔巽筹划东北的善后,之后又“奔走苏宁”、“清理财政”、从立宪走向“翊赞共和”,武昌起义发生之后,作为晚晴理财大家的熊希龄关注财政问题,但是受到排斥,成为“众矢之的”,在袁世凯政府里陷入难堪之境请求辞职财政部长,后又无奈任命热河都统、国务总理。辞职后的熊希龄内心充满了怨恨与痛苦,深感到在袁世凯的暴戾统治之下不能有为,于是对政治渐生恶感,第十二章讲熊的又一大转折,逐渐“脱离官场政治”,决定“离袁出京”,“决志退隐”。第十三章经验阅历丰富、精力旺盛的熊是不能真正忘情世事的,所以“不能安于缄默”,此时过问最多是故乡湖南的事,“眷顾桑梓”,“奋力护矿”,同时也“仍忧国事”。第十四章中第二次南北战争打响之后,熊看到家乡人民再次遭受到战争的浩劫非常痛心,为了桑梓,为了中国人不陷入危险之境,尽力从中斡旋,希望能够调解, “希冀有裨时局”, 从而“调停南北”,“期成和平”,南北和议破裂后主张“联邦政治”,“湖南制宪”。第十五章笔锋一转,政坛不得志的熊希龄找到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道路――“从事慈善救济”,分五节探究其慈善举措,分别有“顺直救灾”、“筹赈五省”、“筹赈湖南”、“多方救助”、“慈善观念”,其赈济灾荒,举办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经验很多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第十六章对其慈善教育方面的举措有详细的阐述,克服种种困难在香山新建慈幼院,收养孤贫儿童,本章最后一节对熊的慈善教育思想有一个总的归纳,就是他在办理香山慈幼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慈善观和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最后一章对其最后几年的经历进行了叙事,有始有终,综其一生,史料完整详实。
  据悉周教授经常为一个题目斟酌数日,不能安寝,全书近60万字,字字珠玑,简约而准确形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苛求,不带框框,真实地讲述了熊希龄先生不平凡的一生,设身处地理解他的思想情感,让读者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的无奈和他的努力,跟随历史的脚步真实地走近了一位在政治界、实业界、教育界以及国内外慈善界都有广泛影响的历史闻人――熊希龄。尽管《熊希龄传》有细微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玉。该书的出版,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史和慈善事业史的广泛深入研究,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秋光.熊希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周秋光.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

标签:慈善 走近 总理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