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化学电源评课稿

时间:2017-03-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化学电源评课稿

化学电源说课稿

化学电源说课稿。化学电源说课稿

化学电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 2 专题 2 第三单元第二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 教学内容的要求为: 举例说明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和应用; 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在化学 1 中已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本节知识可以看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应用, 涉及原电池的最简单的知识,为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继续对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 加深和拓展作准备。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应用;了解研制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了解新型 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学会制作简易的 电池。

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结合生产、生活实 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应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善于 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活动与探究的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激发学 生发明创造的欲望;通过对科技前沿知识的介绍,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新型燃 料电池的学习,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重点为常见化学电池、 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应用; 教学难点 难点为新型燃料电 重点 难点 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为了控制难度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只作简单了解, 对除氢氧燃料电池 以外的各种化学实用电源的反应原理不作补充讲解,不要求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二、学情分析 在化学 1 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 的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学习中若学生的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将会影响到对原电池的正负极、 电极反应的类型和电子流 向等的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 情感策略(动机、兴趣、态度) 、自我监控策略(领会监控、注意控制) 。

三、教法分析 教学模式; 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结构-发现教学模式 (布鲁纳结构主义 教学模式) 、交流-互动模式(交往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为教学对话对策和行为指导对策, 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展示、浏览资料、提问讨论、实验探究等手段。

四、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原电池的相关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作如下准备: 知识,预习化学电源内容; (2)查找资料;各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3)准备一只新 鲜果蔬和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

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完成“三备” ,准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准备各种 常见的化学电源的实物样本以及与化学电源有关的科技前沿知识。批注 [u5]: : 批注 [u4]: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什 么关系?如何呈现? 批注 [u2]: 后面是否有体现? 批注 [u3]: 统一字体。

批注 [u1]: 分点写是否更好?三维目 标稍显多,精炼一下。 新课引入: 上课开始先由学生上台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电池的发展和各种化学电 新课引入: 池及其应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备材料组装瓜果原电池,并和检流计相连观察实验现象。

【点评】 :新课引入时由学生介绍搜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施展个人才华, 使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学生自带材料自制简单的原电池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可以学以致用。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教师针对学生介绍的信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展示电池实物或 图片, 和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 讨论。

内容包括一次电池(如干电池)、 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 锂电池、银锌纽扣电池)、燃料电池(如氢氧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 、海 水电池等实用化学电源。

分析各种电池的工作原理, 诸如构成电池的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各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电子的流向、电池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等,对一 些相对简单的电池可以让学生尝试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1.介绍干电池时,可以展示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电池,甚至可以将其中的一节电池 去掉外包装,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电池的内部结构,了解筒型外壳是锌制材料,位于中央的 是顶盖有铜帽的石墨, 石墨周围填充糊状氯化铵和二氧化锰的黑色粉末,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进行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发生的反应、电子流向的判断等。说明干电池是一次性电 池用完作废。

2.介绍铅蓄电池时,先展示从轿车上撤换下的旧蓄电池,直观显示长方形外壳,然后 提供铅蓄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式:PbO2+Pb+2H2SO4 2PbSO4+2H2O,让学生判断铅蓄电池 的正负极、电子的流向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3.纽扣电池中常用的是银锌电池,总反应式 Zn+Ag2O 以让学生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4.由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的诞生引入锂电池,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数 码产品、 移动手机、 笔记本电脑、 火箭等领域。

它采用锂和石墨作电极, 四氯化铝锂 (LiAlCl4) 溶解在亚硫酰氯(SOCl2)中形成溶液,总反应式为 8Li + 3SOCl2 == 6LiCl + Li2SO3 + 2S。

启发学生思考若将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换成水溶液, 会产生什么结果?锂电池的正负极材 料分别是什么? 5.新型化学电源中的绿色电池是燃料电池,小到手机,大到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均 能使用。

通过分析韩国三星公司最新研制的手机氢氧燃料电池, 使学生了解燃料电池的一般 结构,理解燃料(如氢气、甲烷、甲醇)通入负极发生反应,氧气或空气通入正极发生反应, 电解质溶液可以是酸(如硫酸)或碱(如氢氧化钾) 。学生基础较好的话,可以尝试书写电 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在介绍氢氧燃料电池时,可以让学生用简易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一般电解 NaOH 溶液,原理暂不作要求) ,待两级出现较多气体时切断电源,用导线将两极和检流计或音乐 八音盒相连, 即能观察到检流计发生偏转或听到八音盒发出悦耳的乐章, 证实氢气和氧气确 实可以发生原电池反应。

ZnO+2Ag。可批注 [u6]: 换成设计意图是否更好? 6.1991 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航海标志灯。该电池 以取之不的海水为电解质, 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

这种海水电池的能量 比“干电池”高 20~50 倍。可以让学生判断该电池的负极材料及书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点评】 :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各种电池案例和已 学知识,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原电池的 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分析各种电池的优缺点和新型化学电源 所应具备的条件, 为新型化学电源的研制指明了方向。

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氢氧燃料电池实 验,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帮助学生消除心中对高科技的神秘 感。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结束: 新课结束:讨论完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后,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大量事实说明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以及对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

有必要建立健全 系统的废旧电池自愿或强制回收体系, 提高全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 降低废旧电池对环境的 危害。

我国政府为减少环境污染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 逐步减少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的 含量,力争在若干年后所生产的电池不含重金属离子。

【点评】 :通过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废旧电池对环境的破环,树立废旧电池的 回收处理意识,保护地球,加强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应用原电池原理发明制作的电源。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

2.常见化学电源的组成与反应原理: (1)锌锰干电池 负极:Zn-2e ==Zn2正极:2NH4Cl+2MnO2+2e ==2MnO(OH)+2NH3+2Cl (2)铅蓄电池 负极:Pb+SO42 -2e ==PbSO4 正极:PbO2+4H +SO42 +2e ==PbSO4+2H2O (3)银锌电池 负极:Zn+2OH -2e ==Zn(OH)2 正极:Ag2O+H2O+2e ==2Ag+2OH (4)锂电池 (5)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2H2-4e ==4H- - + - ― - - + ― - ― -正极:O2+4H +4e ==2H2O(电解质溶液是酸)负极: 2+4OH -4e ==4H2O 正极: 2+2H2O+4e ==4OH (电解质溶液是酸) 2H O (6)铝-空气-海水电池 今日推荐

88份文档

89份文档

78份文档

化学电源评课稿

化学电源评优课说课稿人教版化学选修四说课稿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在上节学习原电池原理的基础上,本节知识可以看成是原电池原理的具体应用,《普通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为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在一次电池,在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方面,均有 拓展和加深,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6+1模式 (包括“导”、“思”、“议”、“展”、“评”、“检”六个环节),教学策略为 教学对话对策和行为指导对策,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展示、浏览 资料、提问讨论、实验探究等手段。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作如下准备:(1)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原电池的相关知识,预习化学电源内容;(2)查找资料;各种 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完成“二备”,准备演示实验,准备各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的实物样本以及与化学电源有关的科技前沿知识。

新课引入:上课开始先由学生上台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电池的发展和各种化学电池及其应用。

【点评】:新课引入时由学生介绍搜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施展个人才华,使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成功的喜悦 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无处不在,可以学以致用。

新课学习:教师针对学生介绍的信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展示电池实物或图片,和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讨论。内容包括一 次电池(如干电池等)、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等)、燃料电池(如氢氧 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海水电池等实用化学 电源。分析各种电池的工作原理,诸如构成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质 溶液、各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电子的流向、电池的优缺点以及与之 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等,对一些相对简单的电池可以让学生尝试书写 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1.介绍干电池时,可以展示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电池,甚至可以将其中的一节电池去掉外包装,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电池的内部结 构,了解筒型外壳是锌制材料,位于中央的是顶盖有铜帽的石墨,石 墨周围填充糊状氯化铵和二氧化锰的黑色粉末,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进行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发生的反应、电子流向的判断等。说 明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用完作废。

2.介绍铅蓄电池时,先展示从轿车上撤换下的旧铅蓄电池,直观显示长方形外壳,然后提供铅蓄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式: PbO2+Pb+2H2SO42PbSO4+2H2O,让学生判断铅蓄电池的正负极、电子的流向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3.新型化学电源中的绿色电池是燃料电池,小到手机,大到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均能使用。通过分析韩国三星公司最新研制的手机氢 氧燃料电池,使学生了解燃料电池的一般结构,理解燃料(如氢气、 甲烷、甲醇)通入负极发生反应,氧气或空气通入正极发生反应,电 解质溶液可以是酸(如硫酸)或碱(如氢氧化钾)。学生基础较好的 话,可以尝试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在介绍氢氧燃料电池时,可以让学生用简易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一般电解NaOH 溶液,原理暂不作要求),待两级出现较多气体时 切断电源,用导线将两极和检流计或音乐八音盒相连,即能观察到检 流计发生偏转或听到八音盒发出悦耳的乐章,证实氢气和氧气确实可 以发生原电池反应。

4.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 航海标志灯。该电池以取之不的海水为电解质,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 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这种海水电池的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 【点评】: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各种电池案例和已学知识,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分析各种电池的优缺点和新型化学电源所应 具备的条件,为新型化学电源的研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独立操作完 成氢氧燃料电池实验,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参与探究活动的 热情,帮助学生消除心中对高科技的神秘感。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 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结束:讨论完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后,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大量事实说明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以及 对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健全系统的废旧电池自愿或强 制回收体系,提高全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降低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 害。我国政府为减少环境污染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逐步减少电 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力争在若干年后所生产的电池不含重金属 离子。

【点评】:通过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废旧电池对环境的破环,树立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意识,保护地球,加强社会责任感。

负极(锌筒):Zn+2OH-—2e—= Zn(OH)2; 正极(石墨):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总反应式:Zn+2MnO2+2H2O= 2MnOOH+ Zn(OH)2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 2PbSO4(s)+2H2O(l) Pb(s)+PbO2(s)+2H2SO4(aq) 2PbSO4(s)+2H2O(l)

化学电源评课稿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 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 多地方值得学习。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 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 与生活的联系。2、 3、(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 设计好,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5、 6、 7、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 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 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 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1)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 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2)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生用论的方式比较原来学习的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 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10、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 理解其中的道理。

11、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12、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3、 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 基础知识。

14.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 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6.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 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7.在学生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 方法。这可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8.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 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19.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20、 口算练习的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

21.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 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22.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23.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的角色, 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 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4.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 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25.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6.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 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27.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 动权。

28.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29.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30.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 爱的教学情景。

31.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

32.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3.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34.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 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35.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36.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37.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38.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 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39、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 作用。

40、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 题。

41、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 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42、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 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43、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45、教材理解透彻,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 上课教师:魏嘉 上课内容:7 年级数学 《去括号》 上课时间:10 月 21 日 星期四 第 2 节 上课地点:102 班 听课参加人员:初中所有数学老师 评课过程:初中部分数学教师 1.。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 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 方值得学习。 3、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4、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 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6、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 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7、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 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第六周数学组评课记录Www.syqjzx.Com 2008-10-12 沭阳钱集中学数学教研组第五次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活动地点: 活动地点:钱集中学西教学楼二楼办公室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评徐桂林老师一节数学课(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参加人员: 参加人员:钱集中学全体数学老师 记 录 人:汤鹏飞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1)授课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主要是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导出判定。开始有点乱,浪费 了一点时间,以至后面时间略显仓促,拓展延伸题没有来得及练习,有点遗憾。在授课过程 中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不足,以便适时加以补充强调。下面还是请 各位老师多提意见。

(2)评课老师意见: 嵇向东:老师上课开始时略有点紧张。老师能对教材的教学过程重新设计,该简化的简化, 很好,说明精心备课。

建议作图时,应指导学生在图上用字母表示各个点。

徐 波: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板书设计较好,对学生训练到位,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备课很充分。

不足:过三角形顶点作高,老师说法有点不妥。

王宜平:教学过程流畅,能紧紧围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展开练习。教学中注重双基教学(基 本过程、基本方法) 。

不足:作三角形的高时,老师没有讲清楚,有点含含糊糊。

汤鹏飞:几点建议1、开始上课时有点乱,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后面时间比较紧张。

2、学生进行尺规作图时,老师应指导让学生在图中标上字母,以便好总结。

3、练习时,老师可以适时小结,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4、有的地方教学衔接不紧,学生出现无事做的现象。

5、最后拓展题没有时间练习,很可惜,如前面时间压缩一点,就更加完美了。

张书明:几点建议1、尺规作图时,老师应让学生在图形上标上字母。

2、三角形中在 BC 上找一点 D,作三角形的高,在教学时讲解是错误的,不能这样 讲。

3、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应对学生讲清楚对应性(即角与边的对应) ,而且在证明过 程中每个步骤都要对学生讲清楚理由,让学生明白。

4、文字题证明应对学生讲清楚证明的方法。

葛 华: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老师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陈正波:几点不足与建议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

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3、作图的作法,老师应对学生讲清楚。

4、应放手让学生做题,老师不应在旁边指点。

5、 老师课堂语言应精练。上课教师:一佳学校:孙老师 上课内容:人教版7年级数学 《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 上课时间:5月9日 星期四 第2节 上课地点:一佳学校 听课参加人员: 评课过程:初中部分数学教师 1、 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 各位领导及教师点评 (1) 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 难点突破自然 (2) (3) 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 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做、思考方法(4) 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 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 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 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 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 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 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 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3、 针对点评中提出的困惑讨论 问题 教师再说教学设计时还应再加上什 么? 讨论结果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备学生有可能 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对于以前的知识有遗忘的(不是本节重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训练及 点),是否该即使补充? 讲评; 如果本节课任务较重且不影响本节教 学,可以放到课下 学生上数学课回答问题是否改用普通 是的, 可以再让学生用普通话重新回答一遍 话? 数学图形是否该用铅笔画? 是的,可以在作业中进行要求数学科公开研讨课活动第二次评课记录 时间:2007年5月30日下午2:00——3:20 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陈汉杰副校长、全体数学教师(周家琼、 冯国伟请假) 主持:邓建国 记录:张进杰 发言记录: 一、 评课内容主持人:尊敬的陈校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 天的教研活动本来是应该由周家琼老师来主持的,但 因为周老师家里有急事,请了假,所以就暂由我来主 持今天的教研活动。本周我科组一共听了六节课,老 师们既要上课,又要听课,非常不容易。在此我作为 数学科组长向各位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今天, 我们还是像上次一样,对这六节课作一下点评。看看 哪位老师先说……(沉默)好,既然没有老师愿意先 说,那就先由我来开个头吧。

邓建国:冯国伟老师的课:数形结合进行讲解、把 抽象的分数、形象化、具体化,但算理上未能讲透, 未能让学生探讨分数减法的算理。

譬如, 2/8+3/8=5/8, 应结合图形着重问学生为什么2/8+3/8=5/8?让学生通 过讨论明白:2个1/8加上3个1/8,一共是5个1/8,5个 1/8就是5/8。本节课有一点与张冬兰老师的课相似, 那就是练习的密度大,起到了一定的训练效果。我这 里有几点想法请大家探讨一下: (1)是不是练习的密 度大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就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建议 练习要分层次性,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 同分母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是不是可以统一为一个法 则?以其让学生记两个法则,倒不如让学生记一个法 则更好,同时,把两个法则归结为一个法则,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李宴波老师的课:引入 令人回味,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抓住了教学的 重、难点。学生对练习基本上采用分子、分母除以同 一个数的方法进行约分,这种方法到了六年级学习分 数乘除法的时候就不能适应了,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方 法优化,重点让学生掌握划数约分的方法。廖老师的 课:利用奥运贯穿整堂课。学生小数加减法能力有很 大提高。引入的时间是不是花费的时间过长。学生的 思维基本活跃。应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吴哓霞老师的 课是目前数学科组上得最成功的一节课,老师语言丰 富,儿童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

教学环节过渡自然,丝丝入扣。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 很好的提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入 手,充分体现了数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老师的 评价相当人性化、清晰化,方法优化做得很好!注意 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李庆凯老师的课:复习 课从国家的大工程入手,通过本节课大量的练习,学 生对工程这一类应用题的解答能力有所提高。由于这 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能够 掌握,所以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组织小组讨论是不是显 得有点多余?) 李庆凯: 收获不小, 冯国伟老师的课各个环节设计 比较合理,科学。不足之处应让学生对2/8与3/8进行 分析(用分母分数) 。李宴波的课,整体严密。学生能 很好进入状态。基本方法能够掌握。训练量也比较适 合, 但孩子学法上的指导欠缺了。

应重点提出画线法。

邓建国老师的课是堂很成功的课,设计科学,能通过 多种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规律。廖老师的课具 有激情。能把小数加减法的复习引入实处。提高学生 的计算能力。是不是可以几多一点训练量。吴老师的 课一气呵成,水平高,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 与性,学生掌握得相当不错。

吴晓霞:各位老师的课主动性较以前有很大的提 升。老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

陈家瑜:同意李庆凯老师的观点,李老师的约分 很好。邓老师的课让我学到很多。廖老师的课很有激 情。吴老师的课非常好。语言表达很好!李老师的工 程内容很好。

李宴波:冯国伟老师的课引入好。学生的积极性 高、数形结合。应用很不错。邓老师的课值得我好好 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也很好的让学生 思维得到发散。

廖老师的课轻松自如, 比较紧扣教材、 吴晓霞老师的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教师对学生的 评价非常得体。

邓建国:各位老师,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发言 的老师就你感受最深的一节课做一下点评就行了,不 用每节课都点评。

黄亚平: 冯国伟老师的课导入相当不错。

细节做得 很好。教师有相当大的激情。廖教师的课,肢体语言 大方,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冯嘉丽:邓老师的引入轻松自然,由浅入深。相 当不错,自始至终由学生自主学习。淘汰赛的规律应 由学生引出。吴老师的课秩序井然,设计很不错,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很到位。

张冬兰:几位老师精心设计,各有特色,值得学 习。

廖碧清:邓老师的课很好!小霞的课很好! 陈校长:非常感谢数学科组,数学科组是非常不 错的科组。通过两次研讨活动,感受到了轻松和蔼的 气氛,效果非常明显。相信数学科组一定能够脱颖而 出。星期三的教研活动以后能坚持,按时参加。只要 数学科组能够进一步加强研讨活动,一定能取得更好 的成绩! 邓建国: 各位老师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非常不错, 希望各位老师以平和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对待每个 人的发言,营造团结向上的科组气氛。集体备课:数学组《 集体备课:数学组《找规 律》评课记录作者:liuxie 点击数:242 教学教研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6-29周铭芳书记:刘老师教学目的 明确,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有条理,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较 为直观,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 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组织教学方法 多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不足的 是在引导孩子在讲规律之前,老师 如果能示范性的把最规范的语言交 给学生,让孩子有矩可循,在回答 问题的时候也会水到渠成,整堂课 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穆君老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 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 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刘老 师巧妙利用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 的一开始就采用猜一猜的游戏引 入,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使学生 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并且在巩固提高的教学中,也是通 过闯关游戏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的, 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余少华老师:本节课遵循了 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知识的学习 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刘老师这节课 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规律。教师先是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 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 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 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 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但 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 及时呈现学生站成一排的画面,将 复杂的图形简单化,许多学生纷纷 说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规律。此 外规律内容的教学也由简单到复 杂,最初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 组的,后来安排三个为一组。在学 生对规律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后, 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 猜一猜、涂一涂一组图形后面的几 个,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 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 渐进。

黄珏老师:整体来说,还是 不错,只是练习的量稍微不足,还 需要多设计些深层次的练习,让知 识有个梯度;教师表扬与整理纪律 的时间太长,显得罗嗦。

孙瑜老师:本节课能做到重 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注重引导学 生动手操作,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在 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找规律,教 学过程能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学习中掌握规律。周海燕老师: 本节课老师准备充分, 基本题是第一部分, 课前大热身, 题型全面,探索变化,与几何结合。学生的基础是很好,从学生的板 演可以看到,在对比较难的问题,顾老师能从学生为主,看重点评, 在最后一题与几何题相结合,有前面的铺垫,顺理成章得出结论,通 过小结归纳得出思想方法。

丁家明主任:1、老校区数学组功夫很实,形成主要特点,课前热身 且由学生归纳。2、选题注意拓展。3、到第4题达到高潮。4、窥一斑 而见全貌。我想前面的量是否少一点,教师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讲。

何林峰老师:最后屏幕上出现的华罗庚的话“宇宙之大”,我的感悟 是这一节容量之大,方法之新,变化之多,设计时每组题都是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教学观念很新,学生懂的,就不要讲。数学思想之多, 数形、动态等等都被老师网络其中。这里的热身训练是否让学生检查 一下。

吉亚芳老师:初二刚结束这一章,是个学习的机会,这节课容量大, 重点突出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结合图形,最后一题不好下手,能 引导学生如何寻找,整节课很成功。

钱德春主任:今年附中教科研的气氛非常浓厚!就这节复习课的设计 和我处理复习课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以简单小题来引出相应的知识点 的回顾,不空洞,有抓手,有实效,我是非常赞赏的。大热身的题目 虽然简单,但是有目的,结合复习内容,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回 忆,梳理知识网络,而且题型非常全面,这节课的设计层层深入,步 步为营。到师生研讨,判断纠错在第一版块上的判别理解,在复习课 中比较适宜,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方面,问题教学法,需要老师引 导学生质疑、设疑,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不断循环,这节课做得很好。

能渗透学习的思想方法,从直观到演绎,从特殊到一般,变与不变, 数形结合等等都做到有机渗透。非常关注学科的本质,很多地方非常 注意数学的内涵、精髓的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师生互动做得很 好。

教师的示范板书比较实在。

几点建议供参考: 若这节课合为一体, 热身题少些,进行知识归纳为后面的拓展变化做准备,这样将比较自 然,水到渠成。

给学生留些思维的空间、空白的地方,不要面面俱到。

吕同林校长:最后一题可以分层次探究,复习的目的是方法,不一定 是一条完整的题目,可以引导,变化,延伸。复习课要让学生有收获, 几道题动了脑筋,各题的设计颇费用心啊!总之,很成功! 出 勤 情 况 缺席人员及原 参加听评课人员钱德春、徐正富、吕同林、丁家明、陆祥雪、何林峰、周继承、 李爱华、周海燕、吉亚芳、刘晓萍、彭璟辉、陆月萍、顾长亮、 孙晓祥、杨林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评课记录2008-11-07 13:00:19|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10月18日, 进修校组织了2007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会上各校为我们奉献了七 节高质量的展示课, 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会后组织全体数学教师针对七节课逐一 进行评议。七节课均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都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每节课在设计上又有不同的特点,彰显不同的教育艺术魅力。具体评 析如下: 一、侯文荣老师执教的《周长》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侯老师的课从 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 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 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式上, 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学生重在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 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 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 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 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 教师重学法指导。

探究知识过程中, 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 都经历了测量、 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 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 把学生获得的零散 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建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老师进一步调控。

二、杜伟老师执教的《5的乘法口诀》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 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 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 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 挥了学生体验、 探究、 思考的作用, 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整个课堂活泼生动、 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杜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 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老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 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 的教育主题。

三、许冰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疑:为什么动作缓慢的小乌龟先算出2+2+2+2 +2=( )的答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 欢的游戏的总人数, 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

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 算式分类,利用对比、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 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 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许老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 生在图下面先画一条横线, 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 来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从2+2+2+2=8和4+4=8 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 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思想。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 练习, (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药品包装等)始 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建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四、王红梅老师执教的《角的分类》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 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 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 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五、张丽丽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1、教学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张老师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 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 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 容,通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建议分数基本性质出示过于重复。

六、李冬岩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1、以猜拼图组成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 过程,通过教师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独立思考计 算、最后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哪 种方法好,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了学 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4、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放手,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精讲多 练,学以致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很到位。 七、附:洪全义教学《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并会求比值,能够将学到 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 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比。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比的引入如果在第一幅情景图之后,会更好些,这样再利用情景图2和情景图3进一步加 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2、由于初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活动,心里有些紧 张,致使整堂课语速较快,个别地方交代不够清楚。如: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 区别。3、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如果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放在第二 节课来学习,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完成的会更好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之后的一点体会,如有总结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多加批评指正。

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的其它问题,也恳请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我校非常感谢进修校给我们创造的此次参加展示的机会, 广大教师在听评课教研活动中 受益颇深, 这对我校数学教学工作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校全体教师会以这次活动为契 机,认真教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老师说课:我是利用秋游例题来导入新课的。然后用习题进行巩固。但自己 感觉在“例题”的新授中,没讲清怎么“估算”。学生没有很好的理 解,这样学生接受不好,从反馈的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主要是自己没 讲清。1.赵校评课 1.赵校评课首先老师很认真,在课堂上的教态很亲切。你在课堂上关注了学 生,但关注的“度”和“点”还不够。我记了你这句话“估算要估成 整十整百的数”,你强调了5遍,但效果呢?没有达到。我们说“有 效|”、“高效”的课堂,不说废话,不说无用的话。你反复了5遍, 学生记住了吗?学生知道怎么“估算”了吗?学生知道可以按“四 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 但他们知道其中的“算理”了吗?你们 数学强调的就是“算理”。学生没弄明白“算理”。学生没弄明白 “算理”,还是学的很“模糊”的。这就是你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过 程。

其次,不同的例题类型要具体对待,为什么例五要“多估而不能 少估”,为什么有的例题又可以少估呢……在课堂上,老师呈现的例 题,缺乏了层次,要一步一步,让学生明白以下3个知识点: 1.估成“整十整百”的数;2.估算要估的接近“准确数”;3. 估算要符合生活客观实际。

这3个知识点,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逐一的、逐层的教学。虽然 你反复强调了,但由于缺乏过程的探究,学生依然不明白,估算的依 然是五花八门……2.我 2.我简单说说。因为从没有教过数学。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表现还是不 错的,尤其是刚走上岗位,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这么上课,还是很好 的。

这节课,你导课是3分钟;新授是10分钟;练习巩固是27分钟。从 这个时间段上,我们不难发现,你导入时间恰当。同时导入的部分也 即是新课的新授,正如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简洁导课,清晰明了。

可以有效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但同时你的新授部分时间过少了,这样 就导致你在教学“估算”的内容时,正如像你说的那样没有讲清。时 间短,过程就不扎实了。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反馈的效果不是太好。

“估算”是四年级的学生应该都可以按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 经 验进行“估一估”。

本节课的教学时想让学生“估”的“准确、 合理、 科学”。这样就有点难度了。在学习例题时,学生都是根据“四舍五 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 就出现了估出来的数值不符合实际生活的需 要了。

在教学中,老师也很想让学生认识到“估算”要“估”的合理, “估”的准确“,但在新授中,教师没能“逐层”、“有梯度”的进 行例题教学, 逐步渗透这种“估算”的思想。

所以, 在习题的反馈中, 学生依然按照自己原有的“估算”思想去“估算”,依旧以原有的 “估算”概念去进行数学活动,没有在今天的新授学习中,建构了自 己的“估算”思想,更没有延伸学生的“(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化学电源评课稿)估算”思想,建构起一个更 清新的“估算”理念。

我们说“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要应用。要让学生 明白学习“估算”是应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 便的。所以,这些,老师以后还要加强数学这些应用方面的渗透和迁 移。3.书记 3.书记我是来学习的。还是很不错。好好努力,会成长起来的。 数学组评课记录课题: 正方形( 课题:矩形 正方形(一) 张扩军 主持人: 主持人:叶惸 与会者:唐校长、 与会者:唐校长、沈老师及数学组全体老师 时间:2007年10月26日下午 时间:2007年10月26日下午 一. 张扩军对这节课的设计和感想 想法源于10月8号校长听课后的交流:讲多讲少的问题,面对这如何解决反 思和对策。

1. 问题及对策 (1) 学生阅读素养不具备。所以增加“看书作答”这个环节 (2) 教学反馈的问题:不及时,不真实,如何办呢,就设计了红牌与绿 牌 (3) 讲的问题:不讲的两个原则:不讲也会的;讲了也不会的 (4) 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动手?于是采取低起点的对策;学生个别差 异问题,承认差异,采取分层互助的形式,但是这做起来还是有不少 问题。/ (5) 学生的兴趣问题:如何激励的问题。

(6) 学生的发展问题:设计了“课外探究模块”这节课主要围绕一个图 形展开,不太杂太多,问题最大是“讨论环节和“时间环节”关于定 义,判别,性质三个问题来讨论,学生分 A,B,C 三层每组4人一个 A, 二个 B,一个 C,达标环节不讲只对答案,整个认为调动上还不够。

二. 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对本学科的分析 2.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3. 堂堂清的目标,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教师掌握的时间如何分配 4.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什么。

沈老师:有的差生不举手,红绿牌的利用好!课的安排难了点,“讨论作答”这 沈老师 些题可以让学生说,把填空用投影写出来,说对了给予鼓励,增加学生兴 趣。

何泽贤:这个知识是很多学生到初三还不清楚,直接给出对这些学生来说是适合 何泽贤 的,重复一下定义性质判定,学生熟悉后再用。重复一下,强化一下。

高为民:突出之处:结构程序较好,“看书作答”培养了阅读能力;“讨论 高为民 作答”“小结” “练习”“分层作答”;实用性强,活动思考的多 不足之处:探究方面学生情绪不高。每日一题出现了一点小问题。

王燕京:课作了精心的准备,仿扬思的学案,学生阅读,由浅入深,体现分层思 王燕京 想,在上学期就作了尝试。这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基本完成任务。

不足:1.性质判定方法过的太快了些,不了解就做题。

2. 学生反馈上不太明确 3. 容量大了些,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必须手把手教 4. 对于阅读要指导,有概念要阅读五六分钟,重复几遍,投影看 一遍,再重说。

叶惸: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维的探索教改模式 叶惸 上作了有益的尝试。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 导到课本上来,学生的参与活动较多。时间安排上:性质可以让学生去找出 来动手,教学环节是否完整并不重要,但必须有一定的理解、领悟的时间, 看完记下来再用变式训练(看书,记下来要一半的时间) , 每日一题提出很多情况,不需要太多。归纳小结可否放在下节课,达 标检测是很必要的。备课量大是否可以大家协作。也可以从“1+1” 中选一些题,学案的编制可行性问题,如何配合?以后学科组进行讨 论 唐校长:有16人听课,7节展示课,本身展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案例。

唐校长 证明简化少了很多思维的过程,要感觉到有意思,表静下心来考虑问题。

才能学得好,否则是学不好的,怕学生不懂就希望多讲些,不放心。让学 生主动思维,多种器官配合,这种方式,思想出发点是对的,如何的利用 更好,在老师指导下希望学生动起来。改什么?这种模式能不能实行?有 没有别的模式,能否改进?就这样的学生如何教?认数的评课稿 溧阳市文化小学 虞娟 数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课。数概念的建立对于 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年级组关注了这一认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自己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讨活动。

本单元 教学100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分认识整十数、 认识非整十数、整理100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来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 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听了4位老师的课后,有以下 几点体会: 导入形式各异。

1、导入形式各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导入也是比较重要的。如宋老师的导 入是以老师的年龄(正好40岁)为素材,进行猜年龄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在老师的给范围中,感知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而赵老师的导入是直接出示10 根独立的小棒,问学生怎样才能让我们一眼看出10根,激活学生的旧知,为学习 新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而张老师的导入又是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或者说学生熟 悉的数字入手,让学生观察数字特征,直接点题,目标很明确,而且简单明了。

与中高年级的认数模式有所接近,效果很好。陈爱仙老师却从具体的格子入手, 复习整十数后让学生猜猜几十几大约在哪儿, 然后在学生学完新知后又回过来检 测课始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总之,我认为不管怎样的导入形式,只要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触动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思考就是成功的。

所以, 我觉得4位老师的导入都很成功。不过,听后通过对比反思,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就是宋老师和赵老师认识整十数的导入能否整合一下,还是以猜年龄为素材,先 从大部分学生的8岁年龄入手, 再过2年是几岁呢?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自然 激活学生的旧知,1捆是10根。然后进入猜老师的年龄,引出40,让学生想办法 用小棒摆出40。这样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

2、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培养 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 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们组的几位老师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感的培养。

(1)给定范围,提供参照物。因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数感培养出 来。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断调整不断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估 计意识和方法。宋老师和赵老师的课让学生丰富对整十数的认识做的比较到位。

教给了学生一种方法: 寻找一种参照物, 用比一比的方法教会了学生估算的方法, 让学生建立了估算的意识。如在讲到书上的珠子图时,都先让学生在不数的情况 下估计,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没有参照物,相差甚远;接着就给学生提供范围, 圈出10个进行对比,再猜;再圈出10个,再猜,最后再圈一圈、数一数。这不仅 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 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 数感。

(2)重视估计,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陈爱仙老师在课始就引导学生认识 10个格子,从10个格子的多少让学生想象30个、60个格子、100个格子有多长, 再上黑板指一指,并及时贴出实际长度的格子,对比中加强学生的估计能力。在 复习所学过的整十数的基础上, 让学生猜猜学生所指的地方可能是哪个数?自然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最后又在课尾来验证课始的猜想是否精确。用这样的方法 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观察生活中的事和 物,用数精确地描述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记录过程:陈玉娟: 1.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3.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4.练习设计富有层次性。

汪敏: 1.导入新颖,用听音乐的方式导入,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2.情境创设得与生活实际相贴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3.多媒体运用到位。

4.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孩子动手操作、 实践, 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中能力得到提高。

骆彩玲: 1.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床创设情境,利用儿歌导入。

2.充分利用多媒体、学具,调动学生积极性。

3.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所以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

杨晶晶: 1.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音乐引出钟表,激发兴趣。

2.让学生动手拨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

3.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不足之处:揭题可以早一点。

葛利: 1.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 用音乐导入, 调动学生积极性。

2.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思考。

3.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4.利用教材,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孙巧利: 1.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2.对钟面结构的认识非常到位。

3.珍惜时间的教育很到位。

4.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建议:闹铃会突然想起,稍微提醒一下。

标签:初中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范文 化学电源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