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高校资助体系认知情况调查分析]高校资助体系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对资助体系的认知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一系列完善和健全困难生资助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完善构建高校资助体系。
  【关键词】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认知;满意度
  
  1.引言
  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是体现教育公平与公益性的重大举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资助保障的政策体系。[1]
  本项目以高校经济困难生为特定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个别访谈,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了解掌握他们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认知状况及满意度,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政策和制度,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决策咨询。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围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体系的认知及满意度这个主题,随机抽取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对象来自浙江、安徽、内蒙古等14个省、自治区,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为90.6%。
  2.2 方法
  本次测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团体测试。
  3.结果
  3.1 家庭经济困难生对资助体系认知度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资助体系的认知程度“知道这些政策但具体内容不清楚”的占44%和“了解部分内容”的占41%;“完全了解其内容”仅占10%;而对这些资助政策“不了解”也占了5%。说明学生对资助政策了解程度不是很高。
  3.2 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困难生认定程序的认知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困难生认定程序的认知程度“非常了解”的占4%,“基本了解”的占33%;“部分了解”的占35%,不了解的依然占很大比重,约28%,说明学生对认定程序了解程度不高。
  3.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认定程序的满意度
  从图3上可以看出学生对认定程序“基本满意”的虽然占了46%,但却也有48%的学生对认定程序“不满意”,和前两者相比,“满意”的却仅有6%,这说明学校在认定程序这方面有待改善。其中图4显示44%的学生认为认定标准不够严格,30%的学生认为认定方式不够严谨,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方面不是很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有很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与其实际情况不符。
  3.4 对资助金分配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每位困难生平均每年可得到2497.5元的资助,87%的困难生每月的生活费都在300-600元之间,补助可以满足困难生一半的需求,其余部分要通过家庭或其他方式解决。通过调查了解到,87.9%的困难生的基本生活都可以得到保障,学校对资助资金的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
  3.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关怀方面的满意度
  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给家庭经济困难生送去温暖,从上面左图可以看出认为我们学校对经济困难生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生活上,而从右图可以看出学生需要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学校提供的和学生需要有些出入。
  3.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各资助项目了解、满意度
  目前高校资助项目主要有上表中列举的这些,学生对于国家助学金的了解程度较高,无不满意情况;对于学费减免,66%的同学了解程度不是很高,而且有10%的同学不满意,建议学校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让更多的同学享受到这项政策;对于勤工助学项目,76%的同学基本了解以上,94%的同学基本满意以上,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都较高,说明这项政策符合当前大学生希望通过自主劳动的方式获得帮助的心理;对于临时困难补助,有高达32%的同学不了解,而且有14%的同学不满意,建议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这项政策;对于国家励志奖学金,65%的同学基本了解以上,27%的同学不是很清楚,主要原因是励志奖学金和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贫困程度有关,不是每名同学都有获得的机会,所以会有1/3上的同学不怎么了解;对于外设奖助学金,有26%的学生不了解,有10%的学生不满意,认知度和满意度都是各资助项目中最低的。
  4.讨论
  由项目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
  4.1 宣传力度不够
  在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方面,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宣传内容满意度相对高一些。大一学生对学校的资助政策并不是了解,而高年级同学了解的相对多一些,这可能与学校宣传手段、方式有关,学校更多的是采取传统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例如发放宣传手册,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见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并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接收方式。
  4.2 认定程序完善有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难主要缘于知情难、判断难、比较难、确认难和求证难。其中主要的困难在于对困难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因为这直接影响受助对象、受助档次的确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自尊心。“困难认定”少不了求证,既要到学生中调查了解,又要通过电话询问或走访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邻里乡亲来掌握实情,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问题是求证难度太大。
  4.3 勤工助学存在缺陷
  调查结果显示,76%的同学对勤工俭学有所了解,说明勤工助学的认知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不足还是存在。当前学校的教学制度相对来说时间性较强,一些学生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做,而且岗位有限,各岗位的工作时间也有较大差别。校内岗位设置只停留在食堂服务、图书管员、校内卫生打扫、考勤等服务水平上。而校外勤工助学较稳定的岗位主要是家教和零点工,对于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开拓方面,学校又不得不担心的是参加校外勤工助学同学的安全问题,因此不敢大胆开展此项工作,种种问题导致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要。
  5.建议
  5.1 完善资助认定体系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如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各校、甚至是各学院之间也难以做到统一,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困难生认定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经济困难生认定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建立经济困难生库,搜录学生的真实信息,并及时更新。新学期开学后,应尽快收集经济困难生信息,确保学生信息的真实可靠。第二,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学生信息,科学地制定合理、详细、可行的经济困难生评定标准,做到评定标准严格但不失公平,评定方式严谨;第三,充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动学生的民主监督作用,做好相关的民主评议,让经济困难生真实性情况接受同学监督;第四,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通过抽查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学生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要予以追回资助金,并给予相应处罚。
  5.2 加强资助体系认知
  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传播媒介,通过网络、手机信息等播速度快,更适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宣传模式,广泛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如利用校园网开辟资助专栏,介绍资助政策、措施及各项资助的具体办理程序和有关注意事项,并设立在线答疑栏目。在传统媒体方面,校园广播、校报、橱窗、宣传册等仍是必要的,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渠道了解资助政策及相关举措,以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5.3 拓展勤工助学基地
  勤工助学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立足校内,面向社会的勤工助学新体制,让家庭经济困难生作为这个活动的主力军。激励、维护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创业,开设立足校园内外、为同学服务的基地,例如,资源回收、二手市场、爱心超市、特色书屋等,由勤工助学部门管理,贫困生协助经营,所获得的资金作为助困资金发放给参与经营的勤工俭学学生,并能为尽可能多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同时,通过促进助学基地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创业有成“反哺”助学基地等形式,实现资助资金自我产生、发展和循环,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岗位和资助。
  5.4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视野、学习条件相比之下可能会差一些,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融入集体,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服务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增强服务社会发展、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目前校企合作日趋紧密,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为科研及新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企业则提供经济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和智能优势,双方可达到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还减轻了就业压力。
  5.5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成立家庭经济困难生能力和兴趣培养团队,在家庭经济困难生喜欢、感兴趣的方面开展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完善自我,以后走入社会也能拥有一个立足点、闪光点。组织贫困生去周边的大学(如上海、江苏等)开展为期几天的交流研讨活动,可以将此并入社会实践活动。
  5.6 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通过组建“义工联盟”, 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并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为建设和谐、真爱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真正让学生向“感恩、励志、成长”发展。
  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的满意度是检验资助工作水平的重要试金石。因此,深入了解受助学生对哪些方面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对于真正贯彻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这项利民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资助举措,规范资助过程,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工作水平,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94.
  [2]黄进,徐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考察和出路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24-26.
  [3]方舒峰.高校资助体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海峡科学.2007,(7):82-85.
  [4]朱伟,潘捷.基于心理扶贫的贫困生资助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1):90-9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基于学生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成长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R421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曹靓(1988―),女,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郑岁华(1970―),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标签:资助 认知 体系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