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九年级大战的爆发评课稿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九年级物理评课稿

1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

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

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

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

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

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

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

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

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

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

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

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

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

常不错。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

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

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

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

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

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

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

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

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3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

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

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

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

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

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

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

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

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

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

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

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

同。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 评课的三个阶段

(1)评课前的准备:课程标准要熟练;对教材要有很好的理解;了解相关的理论。

(2)课堂的观察——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

(3)课后的分析交流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 听课的四要素看:师生的活动。听:教师的语言记:运用规范的符号纪录,便于分

析、统计。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

动。

3、 评课五不要: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居高

临下、趾高气扬;不要信口开河;

4、 评课三为主: 要以肯定成绩为主;要以帮助提高为主;要以鼓励改革为主;

5、 评课的两个突出: 突出重点;突出特点

6、 评课的五个关注点研讨课:围绕研讨,关注未来。要谈建议、主张,少说定型之言。

示范课:关注闪光点,以介绍新思想、新思路为主,多数有点少说缺点。交流课:替自己的

看法时,多一些商量,少一些武断,关注点在——互动。调研课:注重观察分析,多谈现象,

关注原因。检查课:评价的目标,多量化少笼统,关注点在综合性。 教师评课指南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形成学

生的持续洞察力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生命发展,注重个性培养。

2、学习效果。学生的旧问题有否解决,新问题的讨论是否充分。各层次学生是否在原来

基础上均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学会思考,学会交往与交流。

3、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否学好。

4、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预先有否设想,内容是否联系学生生活,是否

具有激情性、激趣性。

5、指导方法。善于求异性提问,掌握学生提出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引导创新思维。

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善用丰富多彩的表扬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

表现机会。

6、学习状态。踊跃质疑,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能自我学习发现。

7、学习氛围宽松、和协、民主、进取。

8、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施,用得不好是浪费,有而不用是更大

的浪费,创造性地使用教具和学具。

9、指导效果。语言规范、正确、富有情趣性、严密性,教师体态自然,表情合理,变化

适度。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心情舒适。板书规范,摘录要点有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把握学

习重点。 10、学习指导程序灵活,形式开放。有多方案指导设计。篇二:九年级物理评课记

九年级物理评课记录 发布时间:2010-10-20 浏览次数:1044 教研活动记载

时间:2010年10月18日怎样处理好学生的作业问题 发布时间:2010-11-30 浏览次数:139怎样处理好学生的作业问题

1.树立良好的班内学习风气,表扬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严肃批评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

生。树认真完成作业光荣,不认真完成作业可耻的良好氛围。

2.要确立作业的目的性、针对性。有不少老师,经常会把一些试卷、同步训练让学生去

做,也管其中的题目学生做过没做过,会还是不会,也不管是否太难,认为作业越多越放心。

这样,做过学生已经会的作业就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难的;学生不会的,也等于没有布置,

还会引起学生“做作业”“抄作业”的问题,这样的作业就没有经过老师的精心加工和科学设

计。缺少针对性和科性。因此,单纯强调多做练习是不行的,只有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

时,好钢用在刀刃上,才会效果。

3.要注意作业的可行性。传统作业的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作业也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

远离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比较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

十分强调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同时,作业的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

作业的典型代表是“题海”作业,慑于老师(还有家长)的绝对权威,学生无奈,即使是心

里叫苦连天,也只好硬头皮,在那里给老师和家长完成作业。怎样来改革?必须注意作业的

可行性。一是从学生的心理出来布置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作业给学生

带来自信和上进的动力,使学生“爱上作业,“我要做”作业。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布

置作业。这样,学生学的开心也学得牢,业负担几乎没有。

4.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对一个班的学生来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学生,

也有同的能力,因此,布置作业要有选择性,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选择,变“统一性作业”

为“多选性 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作业要求,优秀生有高层次作业,中等生有一般层次

作业,后生有低层次作业,欢迎后两个层次学生作优秀生的高层次作业。这样,依据学生的

对知识的不同需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一些灵活多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又选择的余地,变

作业“完全由老师作主为“学生自己作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这样就会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这样的作业也体现了人文精神,不为难学生不强迫学生,使学生

乐去做,把做作业当着一种“享受针对极个别的问题学生要具体采取特殊的措施,例如有的学生做作业爱磨蹭,主要原因

是缺乏间观念、效率观念,学习兴趣低落,硬着头皮应付,能拖就拖。因此,我竭力采取鼓

励和引导的方努力去纠正她那不良的学习习惯。

1、对学生评价多鼓励,少说“慢”。过多去批评学生作业“动作慢”,学生就会误认为自

己的学习时间都很漫长,很容易出现一些“小插曲”:发呆、上厕所等。因此,我努力改变对

学生的价:你作业可以“快”起来,只要在做的时候不想其他事情就可以了。

2、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然后,适时表扬作业速度慢的学生,增强他们做作

业的自时间一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做作业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作业快得值得”。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安排学生做适当的游戏与活动,

增们的活动乐趣。这样一来,学生感到:呀,作业认真完成了,我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

的事情,好!

4、鼓励多问,体会“学习乐趣”。如果学生作业中有不会的,提醒学生要多问,并要求

优秀 生要主动去帮助他们,使他们更快地“消化”新知。充分让他们感到学习轻松、轻松学

习。篇三: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 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评课稿 更新时间:2011-03-05 好评度:1610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

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

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

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

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

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长就本

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篇四: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评课稿 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评课张老师这节课讲的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六节二力平衡的有关内容。在这堂课

中,张老师用他富于幽默而又带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在座的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物理课。本

堂课张老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依

据课程标准,构建“生活的物理、身边的物理、社会的物理”,在把握学科特有的价值内涵的

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预设学习情境、播放探究活动视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

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张老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1、在引入环节中:教师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了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视频中

播放的物体所处的状态可以分成哪些类?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

及受力情况,使学生认识“平衡状态”。通过对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进行受力分析,在学生脑

海中建立模型,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为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2、在“探究环节”中,张老师一改以往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先是让学生通过结合导学

案自学,通过思考交流,梳理出本节的知识点,如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以及二力平衡的条

件,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探究二力平衡实验的视频,对

二力平衡的条件逐一进行验证。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步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

断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器材(如卡片能忽略重力的影响,使用

钩码代替弹簧测力计能获得稳定的读数),改进了实验方案。在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二力平

衡的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从方法的层面上,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

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平衡力的应用”这一环节中,张老师从求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规律

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并通过练习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从

而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评析与建议 听了本节课后,有以下几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和大家进行探讨

1、在探究环节,张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学,并通过交流点拨,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然后再通过播放探究视频,对二力平衡的条件逐一进行验证,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把探

究实验变成验证实验,违背了物理探究实验的初衷,学生也因没有亲身参与平衡条件的探究

过程,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首先要明确物体受两个什么样的力,即力的类型,但是教材安

排上却把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安排在了二力平衡之后。在探究过程中,张老师提到用小车

替代小木块可以减小摩擦力,即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可以减小摩擦力,从而使实验效

果更明显,但是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更不会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更省力,所

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教材内容,而不应该一成不变的按教材

的顺序进行教学,“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应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

能力。

3、课堂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我建议是否能够增加一个评价环节,比如在课堂中我们探究

物体二力平衡时,纸片或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可以创设情境拎着篮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

线行走,让学生分析篮子的受力情况,指出受平衡力作用,物体还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做匀速

直线运动,从而加深对平衡力以及平衡状态的理解。通过对这些场景的分析,就能及时评价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找到有益的启示。总之,本堂课是一节问题设置条理性强,学生参与充分,师生教学和谐的优质课。有很

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篇五:物理评课稿:九年级物理复习课《功、功率和效率》 九年级物理复习课《功、功率和效率》评课 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中,我听了赵老师的一节初三物理复习课——功、功率和效

率,在此对这节课做一下简单的评价和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紧密结合近两年中考题的出题形式,特别是在功、功率、效率部分容易出的类型题,把它们

分成四大块,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大型设备的说明书,设置人或机械的工作情景等,培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

大屏幕上的相关题目,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对

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做出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

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参加中考将有很大的帮助。

3、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

脑动手,对大部分习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学的讨论,能够有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但个别

学生不善于思考和发言,有时候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语言的煸动

性还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4、提出的建议,知识点的复习再突出、深入一些,习题的选择上,难易程度要适中,语

言表达再精炼些,板书要认真书写,不要有太大的随意性,要让学生发散思维上要有些创新。

篇二: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篇一:九年级历史 评课稿

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

教。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

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

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

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

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

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

观: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

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

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确立为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油画《查

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

九年级大战的爆发评课稿

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

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

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

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 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出自己了解到的英国社会状况。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

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

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

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过渡:

英国社会产生了一

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

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

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 二革命进行

1出示导读提示:

革命爆发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你对内战中议会军如何打败王军感兴趣吗?

2评价克伦威尔—

—说说你心中的克伦威尔。

3革命的结局是

1688年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了统治权,同时又立新的国王。

环节三:

提炼升华——请你

总结整理这场革命的经过,你得出这场革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目的是考察学生的

动脑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出示过程示意图,议会召开--内战--共和国---独裁---复辟--反复辟,呈现议会斗争与

内战斗争,共和与独裁、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曲折的过程特点,引导探究反复曲折的根源在

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明白一个道理:先

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革命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会一

帆风顺。

三、革命后的英国

把学生的观点与真

实历史对照,引出《权利法案》的通过。正确认识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的合理性,及产

生的影响。这一部分应联系现实,现代社会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体会它的深远影响。

四、革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联系,讨论得出革命的意义

1.结合革命的原因、

目的、结果及后来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等史实,理解革命对英国本国政治

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此后要学几

课的内容和马克思对这场革命的评价“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分析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

作用。 出示意义:

对本国来说确立了

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世界来说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推动了世界历史

的进程。

<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

么?——学生说出本课所学所得,形成知识结构。

<练习巩固>

“火眼金睛”

这是一位听课不认

真同学的学习所得,请你给他指出错在哪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标志革命结束。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软弱妥协,封

建王朝查理一世复辟了,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阶级,发动政变,推翻了查理

二世,迎立新的国王,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同年,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使英国最终确

立起君主专制政体。

教学反思:

相信自己,也相信

学生,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一次两次失败不算什么,怕的是保守僵化的思想.注重学生能力

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

篇二:历史评课稿

历史

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左宗棠收复

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李建磊

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

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

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弥补

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

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

来的实验老师,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历史及其它副科教学如何使用好杜郎口模式。这

也是我校课改实验小组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1、从本课我发现师

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

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给我们

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

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

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我校现有

条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

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

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高教学

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

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

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初中历史课《抗击

侵略的英雄业绩》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

师执教《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

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

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

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通过设置9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

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

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

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

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

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

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

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

一个具体介绍,使

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

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张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

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

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

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

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

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

相关事迹、谈自己眼中的民族英雄,学生进行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

争得胜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导入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三: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篇三:9下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说课稿(教学设计)

9下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说课稿(教学设计)

沧溪中学孙家齐

一、教育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下启由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冷战的开始。本课通过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集体智慧,以课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查阅资料,师生共同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能力: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课堂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珍珠港珠事件。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三 课程讲授

1.复习提问

问: 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问: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导入新课

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

教师提问:对于希特勒试图侵占苏台德区的行动并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目的,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英法采取了什么态度?

他们继续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主义政策,即向德国妥协讨好,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

教师提问:他们这样卑鄙无耻,目的是什么?

(小结)一是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经一战的打击受到巨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谈战色变,不敢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针锋相对。二是因为他们视社会主义苏联为洪水猛兽,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去攻打苏联,德、苏互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暗地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出笼了。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所推行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坏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军突袭波兰(1939.9)

英国首相张伯伦参加完慕尼黑会议回到伦敦后曾自鸣得意地称自己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但怎么也没料到,不足一年,《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军就在1939年9月突袭波兰,华沙陷落。德国悍然入侵波兰,和波兰有盟约的英法此时作何反应?

(小结)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英法走投无路,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尽管英法对德宣战,但是,英法既不在德国西线发动攻势以减轻波兰的负担,也不进行其它任何援助措施。他们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按兵不动数月之久,这场战争因此也被称为“静坐战争”。波兰人民孤军奋战,在德国闪击战的打击下,仅20多天波兰就灭亡了。波兰人民惨遭法西斯的践踏,在整个战争中,被杀害的波兰人多达600万。 教师提问: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

教师归纳: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波兰灭亡了,按照原来的设想和希特勒的宣传,英法满心

以为德国法西斯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可德国却把战火烧向北欧和西欧。

2.德国进攻西北欧和法国的溃败

英法的绥靖政策没能避免战争,反而更迅速地把他们拖入战争的深渊。1940年四五月间,又向欧洲北部和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直逼法比边境。这里有一条被法国政府誉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简介《马其诺防线》的资料)。

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占得当,几十万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法国元气大伤失去抵抗能力,最终在1940年6月,德军沦陷巴黎,德军直接控制法国北部,南部由维希傀儡政府管辖。拥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终自食其果,对鼓吹绥靖政策的达拉第之流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3.英国坚持抗战

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

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

德国要独霸欧洲,还有两个障碍,分别是西边的英国和东部的苏联,在英国它碰了壁,因为空战和海战德军没有优势。于是希特勒决定改变原来的军事部署,先攻苏联,再取英国。

从1940年秋到1941年春,德国相继侵入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五国(引导学生看地图),控制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从地理上对苏联形成包围之势,取得了战略上优势。他狂妄地认为灭亡苏联的条件已具备,胜利指日可待了,悍然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

教师提问:德国突袭苏联标志着什么?

教师总结:它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了。

2.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很快就推进到苏联腹地,并调集精锐部队围攻苏联首都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市民和红军的英勇作战确保了莫斯科屹立不倒。这场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苏联红军粉碎了希特勒的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使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此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情节,结合教材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原本中立的美国蒙受国耻,宣布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

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四。 课堂小结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在欧洲扩军备战。英、法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召开慕尼黑会议,牺牲捷克,满足德国,但德国野心更大。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面对德国的进攻,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波兰灭亡后,并没有按英法的希望去进攻苏联,反而对付英法,不久法国灭亡。德又对英国进行空袭,但没有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帮助记忆口诀)

? 德意英法,到顶峰。

? 德国四处来呈凶,进攻

? 攻占,攻企图未得逞。

? 日本偷袭,战争扩到太平洋。

五.巩固练习

1.标志着英法对法西斯德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 ( C)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德国突袭波兰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D.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丘吉尔在1946年3月5日的演说中指出:“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上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被及时地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答: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这次大战”是指 ( C)

A.一战 B.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C.二战 D.1929年经济大危机

3.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历史事件是 ( B)

A.德国突袭波兰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凡尔登绞肉机 D.雅尔塔会议召开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对一个强大邻国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国卷入这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么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

材料二: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我们将战斗到底……决不投降。” ——丘吉尔1940年

材料三: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

入战争状态。

——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请回答:

(1)张伯伦所说的“强大邻国”和“小国”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答:“强大邻国”指德国; “小国”指捷克斯洛伐克。

(2)面对“强大邻国”的进攻,英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危害是什么?丘吉尔上台后,英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绥靖政策;法西斯得寸进尺,野心膨胀,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丘吉尔上台后,英国由绥靖政策变为顽强抵抗。

(3)材料三中的“1941年12月7日”在美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答: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六、教学反思

一堂课能否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来说本节课学生已掌握了一部分有关二战的史料,并能从史料中得出结论。教师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入手,组织学生引导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前期德国取胜的原因等问题,一改以往教师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或学生在书上找答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做到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本节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对初三学生来说既注重设计的趣味性、研究性、关键性、开发性的问题,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历史课堂上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真正地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标签:九年级 评课 爆发 九年级英语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