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时间:2017-05-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求商的近似值评课稿

《求商的近似值》评课稿

时间:2012年12月11日

地点:教师办公室

执教班级:五(1)班

执教老师:刘志梅

课题:《求商的近似值》

主持人:卢玉田

参与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记录:袁官兵

评课过程:

刘志梅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中98页求商的近似值一节内容。

一、说教材

求商的近似值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以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的例题,由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利用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认知矛盾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要根据需要采取“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小数是一种无限小数。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让学生理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会正确的取商的近似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学探究、形成概念——交流反馈、加深认识——优化练习、培养能力”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最后是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后提出:今天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要想了解更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第101页上的“你知道吗?”

(通过对“你知道吗?”的介绍,让学生对循环小数有一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商的近似值一节内容的教学设想,通过感知——探究——交流——优化这样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很好的接受,当然教学设计可能没有充分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会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袁官兵:

今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求商的近似值》,感受整节课娓娓道来,自然朴实,充满亲和力。 本节课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求商的近似值的需求,进而探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从而总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异同。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关注细节。

细节论成败。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对其学习习惯不了解,师生怎样配合,提怎样的要求才能利于学生思考,便于接受新知识呢?而这些小细节有关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成功的关键。刘老师很冷静,很沉稳的采取一系列的小细节:如伸手指的个数,代表你想到问题的个数,边伸手指,边思考......这样,很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情况;又如语言的暗示——师:看谁求商快;师:想好了再算,否则会吃亏......这些小细节很巧妙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提示学生边思变做,不要做一台“计算器”。再如:画龙点睛的板书“约”和(保留一位小数),突出知识点。

卢玉田:

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探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时,采用了“举例——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参与、总结方法。

先有具体的有形的题目:如计算43÷13 ≈ (商保留整数),18.9 ÷ 2.3 ≈ (商保留两位小数),在具体的计算中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并不急于揭示方法,而是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都参与到思考中,达到“无疑处有疑,”“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优化学习方法。

再有无形的练习题目,加以类比推理,体现不完全归纳方法的合理性。师:思考一下,如果保留一位小数,计算到哪一位?保留三位小数呢?保留四位小数呢?

最后,小组讨论,总结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周兴华:

对本节课的建议:

如果在开始练习几道求小数近似值的题目,如3.156 ≈ (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不同的要求,进而回顾总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看保留位数后一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从而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时,可先运用“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出现“劳而无功”的现象。

漆国兴:

对于一位新老师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教态自然,大方。只是中间环节有点乱,再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就会更好,比如数量后面应写单位名称,对循环小数的讲解不够深入等等。语速过快,对于小学生来说,语速可以慢一些,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教学双边活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数学逻辑性强。只是人年轻,经验尚且不足,还须加强锻炼和学习。

陈久学:

教学目标是求循环小数,应向学生讲解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循环小数,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近似值以及什么是精确值,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和学生反馈交流,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应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就是近似值的求法:取一看二,取二看三,取三看四,依次类推。让学生掌握近似值的简便求法。

篇二: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商的近似数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2)学情分析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所以本节课注意是让学生明确,商的近似值只要算出的小数位数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

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正确求出商的近似数。

(5)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6)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篇三: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南部县城关五小 苏琴

一、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例1 2. 地位与作用:

《商的近似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之后的继续。因为在小数除法中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数了。所以对商的近似数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学过求积的近似数,为本节课学习“商的近似数”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时,结合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懂得求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还会按照要求和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入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对计算器的使用,亲身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勇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教学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了小数除法的知识与技能; 有了对小数除法运算“快”,“准”的积极心理;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基础。 (2)不利因素

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实际问题中商的近似数如何取舍,部分同学对小

数除法的计算不够熟练和准确,而且还存在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 2. 教学难点分析: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法分析:

遵循小学数学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巩固性原则,本节课将采用引导发现、启发讨论、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之方式来启发学生讨论,以“变”之方式诱导学生举一反三,以“梳”之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训练应用

3. 学法指导:复习旧知

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自己归纳总结出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 教学过程分析

标签:近似 评课 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积的近似数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