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红辣椒评论

时间:2017-05-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国诗词大会)

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思考与言说】

恰似一场春风来,千树万树“诗词”开。在过去几天里,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旋风,让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在电视机前,节目内容、参赛选手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滋润了亿万网友的心:他们深扒各路参赛选手的学诗之路,从主持人董卿到00后的复旦美少女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感叹她们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当我们在谈论诗词大会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曾经高冷晦涩、不够“商业化”“实惠型”的“远方的诗”为什么能对现代人产生那么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国学的普及,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如果你也想像诗词大会里的选手那样,学诗诵诗,让自己随手一拈,就能“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国诗词大会这股综艺清流是如何炼成的? 苑玲玉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演巅峰对决,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通过答题竞赛的方式传播中国古诗词,最终16岁才女武亦姝夺得冠军。

最近“武亦姝”这个名字,突然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被刷屏。她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因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表现出色,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当期擂主。不少人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更有观众表示,孩子看完节目后,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不少网友激赏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大会”系列到底好看在哪儿,让收视率和口碑 “齐飞”?除了多维度的对决模式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更多的是拉近了诗歌与生活的距离。“大会”的看点不仅仅局限于比赛对垒,更有意义的是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而不是简单的诗词记忆。平时,那些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并带有考试目的的背诵让诗歌本身的意蕴和情怀大打折扣,随着考试的结束,这些带有情怀的句子也在记忆中随之消失殆尽,因此,当看见沙漠时只会说“好多沙子啊”,却忘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大会”正是让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让不少观众也会融入其中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才让寓教于乐的作用得以体现。

不靠娱乐明星却能获得高收视率,诚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

不少人说中国诗词大会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的确,能够在各类明星真人秀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但是如何让这股清流细水长流却是值得思考的,既保持趣味性又要兼顾参与性,这就需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尤其是诗词类的节目,有难度的诗词难免会“生僻”,耳熟能详的诗词却又有种“小儿科”的感觉,最后逐渐走进“死循环”。

其实,笔者认为诸如“大会”系列,“见字如面”等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快餐时代,唤醒人们内心的安宁,用内心的安宁打败浮躁,在传统文化这片后土中汲取营养。让我们发现除了每天刷微博、发朋友圈,寸手不离手机之外还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诗词不仅仅成为考试中的几个填空,而是成为生活的情趣和情怀。

(“红辣椒评论” 2017年02月09日)

诗心:生活惊涛中的“平静力量”

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50、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华诗词大会》节目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华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华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是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吸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雨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2017年2月8日 )

诗词不是文化口红

王清铭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说是万人空巷、满城争说并不为过;董卿又红了,这次不是因为春晚上的口红,而是担任诗词大会主持人,锦心绣口,活脱脱一个张潮在《幽梦影》里所说的“以诗词为心”的古典女神;武亦姝更“高”了,似乎她那些脱口而出的中国诗词成了增高鞋垫,相貌普通的她,因“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给了她最高的颜值,甚至有人称她为“国民女神”??曾经高冷的中国诗词,被顶礼膜拜的网友抬高到不胜寒的高处。

古诗词热了,但热度能保留多久?传媒的放大效应过去之后,网民在狂欢之后再次面对“眼前的苟且”,这些诗词还有多少温度?大概经过这次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后,董卿说起自己的眉毛会引用温庭筠 的“小山重叠金明灭”,网民们知道“淡扫蛾眉朝至尊”是讽刺虢国夫人的恃宠而骄的,武亦姝们终于会记诵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但不一定懂得这样的道理:骄奢淫逸的唐玄宗保护不了国家,也就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街上可能多一些“诗词班”,朗朗书声中听不见“风一更,雪一更”乡愁的哀吟。

诗词不是一种文化口红,想涂就涂;诗歌应该是一种情感、修为和基因,好的传承应是“以诗词为心”。

注重记诵的诗词大会,考查的是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功能被淡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一定就能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还有很大距离。叶嘉莹女士的“迦陵说词”侧重个人生命的感悟,读诗光是记诵,没有融入生命体验,那是本末倒置。林语堂先生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他强调诗歌能教会中国人生活观念,给予他们悲天悯人的意识,让他们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如果读诗,没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胸襟,没有“落花人独立”的诗意等,我们是很难将这些承载民族记忆历史的诗词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性格的。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一个事实,武亦姝们被追捧,除了中国诗词本身独具的魅力外,受众对诗词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刻理解,他们“无知”导致敬畏的心理,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诗词能火,这是文化自信;要火,这是文化期待;要火成一定的火候,这是我们应持有的文化态度。记得余秋雨曾说过,现代人接受的资讯远多于孔孟、李白等,之所以没有超过他们,是因为“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读诗要读到心里,先要清除文化垃圾,去糟粕后方能更好吸取精华。那么,文化垃圾有哪些呢?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耽于物质享受、轻视心灵滋养??

我们读诗,不是要复古,而是以古典的目光重新审视现代生活,让生活多一点久违的诗意,让“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庸俗贫乏中多一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意审美。读古诗词,是丰富现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精神生活,重拾一颗岁月风尘无法掩盖的“诗心”,正如顾随先生所说的:“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最后,我们还得透过诗词大会的熊熊火光,把理性的目光投向未来。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诗词不是未来的全部,但未来绝对不能没有诗词。

(2017年2月10日)

【人民日报: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2017年02月09日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

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人民日报: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 2017年02月15日

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

为你写诗,写一辈子。媒体报道,94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冯端先生,至今已给妻子陈廉方写了60年情诗。相知相守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单身族们艳羡不已。

光阴流转,日久最见真情。也许,写一首情诗并不难,但数十年的坚守与执着殊为不易,最终书写出沉甸甸的爱。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冯老先生就像一块“璞”,尽管貌不惊人,内心却晶莹剔透。在冯端夫妇爱到“欲罢不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飞花令”环节,选手须按要求轮流吟咏含关键字的诗句。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既质朴又浪漫的诗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场围绕着情字、吟咏不尽的飞花令么?

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吟咏优美诗句,堪称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一旦与诗歌结合,便容易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饱含真情的诗篇,不仅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灵相互融通,更流传久远,让更多人感到温暖。如今,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元宵佳节还是源自西方的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的技巧,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诗词而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滋养,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种“春节综合征”。平时因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无形中累积了不满和怨气,假期里相处时间相对长了,反而容易因琐事而脾气暴躁、触发矛盾。难怪有人直呼,“春节有毒”“感情经不起假日考验”。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当你“想静静”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挑出几首,念给你的恋人,发给你的好友,寄给你的亲人。那么,不论五律还是七绝、中文还是西语,相信对方都能从中读出你的真情。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确,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而真正的诗心,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它只关乎一点,那就是源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热爱。正如冯端夫妇,在他们的生命体验里,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享受永远不会居于主流;而从一位妻子的视角出发,丈夫创作的专属情诗远比钻石更美好、更珍贵、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诚哉斯言。处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广袤原野,如果每个人都愿捧着一颗真心、葆有一份诗心,在诗意中传递一份真爱,那我们就不难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南都:《诗词大会》火爆刷屏,引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17年2月12日

1月29日,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播,连续十天称霸荧屏。这档节目已然成为春节期间的收视黑马,引起全民关注。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亿。

然而,同时也有人提出,节目在专业性上尚有不少瑕疵,应该理性看待。对古诗词鉴赏常识缺乏的现状,也引起业内对当下诗词教育的讨论。

选手挑选 唤醒大家对诗词的热爱,“剥开你心里对诗词久违的感觉”

根据央视介绍,《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在2月7日晚的收官之战中,来自湖南衡阳,现任职《诗刊》杂志社的彭敏以小的分差落后于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武亦姝,获得亚军。

在本次诗词大会中,彭敏表现不俗。第一期比赛中,他便以80 .3秒答对22题的成绩,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并将对手击败,成为第一期的擂主。在十期比赛中,彭敏是唯一获得4次擂主席位的老将。他能熟背2000多首诗词,有“背诗机”之称。

赛后,不少人问彭敏是不是有意放水,包括武亦姝也吃惊地问他,“你是不是让我?”彭敏对此否认。他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两强相遇,旗鼓相当,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运气。总决赛的题量少,偶然性自然也大。”

对于这次惜败,彭敏坦言,“其实挺遗憾的。”为了这次比赛,他花了3个月时间,从屈原到毛泽东,将一众诗人的代表作分门别类,一共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文档。

“我之前已经拿过两次电视节目大赛的冠军,如果这次能成为三冠王,那多爽快啊。”据南都记者了解,彭敏曾是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和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媒体竞赛团年度(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红辣椒评论)总冠军。

在节目播出后,不少人跃跃欲试,坦言想报名参加。据彭敏介绍,节目组进行面试选拔时,一般是出一些知识类的题目,给出上句让接下句,以及考察选手的综合反应和临场应变能力。彭敏还记得当时考官曾问他,如何用一句诗形容别人借钱迟迟不还的场景,他以杜甫的《又呈吴郎》作答。

在武汉上学的大三学生李昊宸是百人团成员之一。据他回忆,面试时,考官有四个,持续了大概十分钟。根据他递交的报名单问了一些文学常识和几个接诗句,让其谈谈对李商隐的理解,还被问及用一句诗表达面试心情,“末了再背了一首《沁园春·长沙》。”

《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导演颜芳曾向媒体透露,导演组选人的一个标准,就是选手可以唤醒大家对诗词的热爱,“剥开你心里对诗词久违的感觉”。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在去年12月5日开始录制的,为期半个月。45岁的陕西渭南的小学语文老师刘泽宇是首期出场的选手。他告诉南都记者,从下午1点进摄影棚,有时要录到晚上11点才结束。尽管时间长,但刘泽宇很享受这一过程,“选手之间的交流很愉快,录制期间都在谈诗,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这些选手中,有不少人拥有丰富的综艺类节目经验。刘泽宇去年暑假参加浙江卫视《中华好故事》的录制,因为在节目中认识一些人,在他们推荐之下,刘泽宇来了《中国诗词大会》。 彭敏告诉南都记者,他参加过七八档类似节目。“大概从2012年、2013年,央视和各卫视开始办这种人文益智类节目,渐渐形成一个答题圈,选手到处串场。”

不同声音 诗词圈里有人认为节目尚有不少瑕疵,应该理性看待

《中国诗词大会》火起来了,腹有诗书的参赛选手、节目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都获得很高评价。然而,在诗词圈子里面,则有认为节目尚有不少瑕疵,应该理性看待的声音。

从节目考核内容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考察形式为诗词的背诵,没有涉及诗词的审美、写作方面的考察,因此也被戏称为“背诗词大会”。从诗的选择范围来看,大部分则都是来自中小学教材,稍微有一些引申扩展。“中小学课本里面的选诗本来就是比较有局限的”,2008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获得者、诗三百论坛总版主秦鸿评价说。

曾经写作《网络诗坛点将录》的苏无名,对节目评委的水平略有微词,其写作的一篇《关于“集句”,给诗词大会挑个错??》得到很多诗词界人士的转发。评委郦波在大会中曾经念出一首自己写的苏轼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集句,是诗词文化中的一门技艺。本意是将不同人的诗词作品里的句子,按照严格的格律规则,重新组合,形成一首新的作品。苏无名在文章中指出,郦波的集句在韵律方面是有问题的。“自有格律以来,古往今来的绝句,第一句不是仄声字结尾,都是要押韵的??四句话,欢字没押韵。押韵的两个字,一个字是‘香’,一个字是‘乡’。郦波挑出苏轼两首诗里的这两句来押韵,这叫撞韵。两个读音一模一样,没有变化,极其死板。”

篇二: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2016年考研经验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2016年考研经验

英语:

单词:

首先是单词书的选择,最开始我选的是红宝书,乱序版。看了十多个单元之后放弃了,理由是字迹太小,全黑,看起来费劲。第二本是选择的陈正康的分频词速记宝典,这本书我记了两遍。康神的这本书还不错,规划的也很好,但是不适合我,我喜欢量化记忆。最终我选择了一个学长给我的新东方绿皮书(他基本没看过),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分了50个单元,每一个单元词汇基本差不多,便于量化记忆。康神的单词书两遍的记忆,是在五月上旬完成的。五月中旬开始选择绿皮书,每天坚持记一个单元,并且在单元的最前面标记日期。到考前,这本书,每一个单元前面有九个日期。最重要的是第一遍的记忆,每天一个单元(根据自身情况也可以酌情增减)。第一遍过后,我是每天复习三个单元。

真题:

我买了两本真题书,都是陈正康的《真题超精读》(基础篇、提高篇)五月,我开始做94-04的真题,都是做阅读。由于94-04的真题时间过于久远,其价值不如最新的大,但是永远都比市面上的阅读题质量高。这十年的真题,我是每天做两篇,先自己做(答案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对答案,最后把不认识的单词都画出来,一个个查找单词,把每一篇阅读文章都看懂。这本书也会把重要的单词、长难句罗列出来。有人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这本书也很好。最新的十年真题是后面才做的,这个真题反腐做了6遍左右。在做这些真题的时候,切记,要留下至少三套最近的用来模拟自己的整套英语考试。

一般来说,做真题有三个要求:第一,无生词。

第二,无难句。 第三,无选项。 这三个是考研英语准备过程中对于阅读的追求。 作文:

陈正康的《60篇》个人不喜欢背诵,只是都看了一下。前期时间并没有来准备作文,后期才是多看。但是在整个考研准备过程中,词汇和句子一直都是在积累的。

政治:

1.政治大纲没有出来之前,大概是8月份,我用的是前一年的大纲首先看了两遍,熟悉了各个部分的内容。

2.九月份,考研政治大纲出来之后,我买了《考研政治大纲解析》。这本书也还不错,

虽然字数多又很小,但是基本涵盖所有内容,我把这个也看了两遍。划出里面重要的知识点,多看几遍。

3.《肖秀荣1000题》是必须推荐的,这本书可以用来刷选择题。第一遍可以写到其他的纸张上,我刷这本题目刷了三遍。每次做题目对了答案之后,可以把错了的题,在参考答案上画起来,千万别画在题目上。《真题》《精讲精练》《1000题》是一套书,可以全买。我当初就只分开买了真题和1000题,悔死。

4.《风中劲草》,这是我最后用来背诵的书。到了后期10月左右,我就直接背诵风中劲草了。个人觉得这本书很不错,重点分明,条理清晰。还有一些关于毛泽东写过的文章,以及代表大会,各类文件的总结。

5、关于模拟题《肖秀荣8套卷》、《肖秀荣最后4套卷》。这两套模拟类卷子,几乎每年都是最火的。今年肖八的家风等就押中了大题(只是我没有背),肖四大家一般都用来直接背诵(这个我也没有背),我只是都看了一下。这些模拟卷可以好好做一下,问答题背不下来要好好梳理思路。

专业课:

首先是专业课教材的搜集和购买。一般来说这些教材的获取并不难,直接可以求助某宝,或者当当。

湖大新闻学硕参考书并不多(我就是因为这个才选她的):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的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的

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的

4、《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吴文虎的

5、《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的

6、《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的

注意:

所有的参考书一定要买最新版的!(我当初《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和《新闻采访与写作》就是想着买原版,然后买了影印版,后来学姐学长说要买最新版的,悔得我肠子都青了!)专业课资料:

(史论部分)

1、学姐学长的资料

不论是谁的资料,都差不多,主要还在于结构上的差异,内容和重点大致是一样的。对于总体结构的把握,关键还在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构建知识框架。可能资料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剔除了一些冗长的,不那么重要的知识,而把最精华的东西集中到一起,便于背诵。(但是,个人认为不能完全依靠资料,书本知识是王道,必须以熟读书本为前提。)。我差不多是以书为纲,只有在不怎么方便的时候,拿资料背诵一下。

2、学校的历年真题

这个是要准备的,还是可以求助某宝,或者求助学姐学长。拿到真题之后,自己可以依照的不同书,做一下分类整理,并按照时间先后标注,以便自己进行分析。分类完成以后,不用看书基本上就知道学校的题目偏重于那几个章节。(湖大的重题概率还是挺高的)3、《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我直接叫小王子)这本书我是强烈推荐的,虽然今年的纸张有点不尽如人意。此本书有四个大部分,个人觉得重点专题,典型案例是最有用的两个部分。重点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新闻学术领域的一些大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典型案例,则囊括了一年中最热的新闻热点和新闻事件。最后部分的应试技巧,有时间也可以看一看的,告诉我们怎么答题,怎么去分析,个人认为还是有所助力的。

4、《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里面的知识点也很精练。最重要的是,看完知识点之后,立马就能看到各个学校的真题,可以了解不同学校的出题风格,也可以知道一个知识点会有各种不同的问法和答法。另外,这本书是针对所有新传人考研的神器,里面又很多的新知识可供自己了解。(包括湖大不怎么出题的一些知识)可以拓宽自己专业知识的角度和视野,也可以借鉴其他学校前辈的作答方式和思路。拖鞋哥的这本书我也没买,但是这本书的口碑很好,学姐学长留下来的被别人抢走了,当初想着反正都是真题解析,就放弃购买了。但是我很多的研友,都购买了拖鞋哥的书。

(实务部分)

1、新闻客户端(APP)

我下载了人民日报、新湖南、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新闻客户端。这些客户端我主要是用来看消息,经常看新闻消息,可以提升自己对消息写作的把握。前期,我只是看看消息,并没有太注重联系。实务部分基本上只有一些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可以在树上找到源头。消息写作在10月的时候可以试着自己改写新闻和撰写评论。

2、微信公众号

在论文方面,我关注了《新闻记者》、《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论文的微信公号,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学术方面的研究动态,以及最新的研究热点。

评论和写作方面,我关注了新闻晨报评论、中青评论、新京报评论、红网红辣椒评论、新闻写作、人民日报评论等新闻方面有无界新闻、全媒体研究所、刺猬公社、南方人物周刊等考研资讯方面有传播学考研必读、觅游考研、新闻传播学研、考新闻等一个好的备考环境是必须的,这一方面包括:

一、有安静的自习室。

二、有能够大声背诵且不嘈杂的场所

三、距离寝室食堂方便,能够提供饮用水

四、志同道合,一起拼搏,充满着拼劲的研友

五、浓厚的考研气氛

一旦决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一定不能再动摇。不因别人说难而放弃,不因别人诋毁而改变。你选择他它,它就会是你一直坚持下去的信仰。一年的坚持,一年的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加油!希望我自身的案例,能够给有需要的考研学子一些参考。一家之言,还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看待,每个人的付息方式都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标签:红辣椒 评论 红网红辣椒评论 红辣椒评论的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