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浅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性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迁移能力可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有利于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规律。本文介绍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即通过学习过程,实验探究过程,创设情景构建知识网络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迁移能力
   教育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就学科教学来说,主要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因此,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接受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也就是知识的迁移问题。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解题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认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并在这五个阶段中逐渐培养出化学思想。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个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实质,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也即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下了铺垫,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等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一切化学反应,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中的守恒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实验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联系实际。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出对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已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使认知水平和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例如,在研究碱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能不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呢?怎样证明这些现象是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而不是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的呢?于是我提出了以上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法:①分别往两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矿泉水瓶中倒少量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旋紧瓶塞,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②将两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小试管分别倒插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和盛水的烧杯中,观察试管内液面的高度;③往一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集气瓶悬空倒置,观察现象;④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对比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学生运用了对比思想,实验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对知识的迁移。
  三、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在化学学习中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共同作用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在学习中越能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复习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当学生对课本知识吃透以后,就要着力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这时就不要局限于某章某节的内容,而应着眼于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
  四、通过化学习题情境的设置,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开放性强、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的习题,精讲精练再精讲,通过引导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依此类推,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还应注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方法,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方法,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要使学生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为今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笔者通过学习过程,实验探究过程,创设情景构建知识网络等方面的教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耿萍,张风兰.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薄弱学校学生的迁移能力[J][2] 李荣芹.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初探[J]
  [3] 孙澎.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科能力的培养[J]

标签:培养学生 浅谈 迁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