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诗文因情感跳动,情感随声音飞扬]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其中诗文的情感内蕴要通过声音的变化传播出来。诵读和吟唱是两种传情达意的手段。   关键词:诗文情感声音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优秀的诗文都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读者只有把其中的情感读出来,才能真正领悟诗文的潜在涵义。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语言,开拓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如何读出诗文的情感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首先,做一个有情人,并且有敏锐的感受力,能揣摩出不同诗文中所体现的不同情感。如《诗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强烈的思乡之情。其中既有因长久战争带来的忧伤之苦,又有一股战胜的自豪。因此,读这首诗时,前三段基调相似,语速、语调平稳、低沉,“作”“柔”“刚”“莫”“阳”应重读,突出季节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忧伤。要把内心的无限忧伤通过声音的沉重和缓慢传达出来。第四、第五段写激烈的战争场面。有设备的精良,有胜利的喜悦。因而读这两段时,声音要激昂,语速轻快,透出愉悦之情。最后一段通过今昔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感,悲伤到极点。这段中的两个叠词“依依”和“霏霏”要读得平稳,声音拉长,以期形成对比。最后几句,要带着满腔伤悲,用欲哭的声调读出来。倘能如此读诗,诗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又如《离骚》选段,由于年代已久,、又加上大量楚地方言,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若能读出情来,问题就不攻自破了。诗中有忠不被用的烦闷、失意、有遭人诽谤的怨愤,也有表明心志的孤高自傲。这样一首抒情诗传情显得至关重要。语气词“兮”字要读的很长,以加强抒情语气。一般的句子要读的舒缓,用忧郁、叹息的语气读出,表明心志的语句要读的坚决、果断,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决不妥协。《雨巷》中有“幽长,幽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个“幽长”的“幽”字要读的轻,读出幽静;而“长”字可把声音拉的很长,让人感到幽幽小巷望不到尽头。而“丁香姑娘”则要用欣赏、陶醉的语气读出,表达心中的渴望及求之不得的哀怨,彷徨。而曹操《短歌行》则是慷慨激昂的,要用苍劲雄健的豪爽之气读出,语气激越、高亢。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闲适、安详、和谐的生活方式,要用轻松、平和、喜悦的语气读出。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的是对康桥的留恋和热爱,其中“轻轻的”“悄悄地”要读的轻盈,用说悄悄语的音调,不忍打破那康桥的宁静。综上可知,体情、悟情是读懂诗文的基础,是打开诗门的钥匙。
   其次,要用多元化的声音传情,通过不同音色、音量、音调的变化起伏来再现诗文丰富的情感内蕴。诗文载情,即所谓“文章合为情而作”“披文以入情”,作者有情,借文表情。读者要向听众传达作者的感情,则需要主观的再创造。诵读是诗文情感传播的有效手段,而语词的变化则是诵读的关键。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语言的多种表现形式,都是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评价而存在的。语调的平静、激越、凝重都是体现在一种深沉的价值评价而实质成为一种情调,而语势的轻重、舒缓,使语音得以强化而造成一种情感态势。读诗文要形成特定的情感态势。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说词,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气势磅礴,极富鼓动性和感召力。因而,读本文时要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要声情并茂,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如江河入海,似万马奔腾,振聋发聩,憾人心魄。而《赤壁赋》中既有夜游的欢快,又有人生短暂的悲伤。读文时语调、语气、音量要不断的变化,方能将主客的情感准确传达出来。第一段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宜用轻松愉悦、飘飘然的语气读,方可读出其中的味道。第二段中萧声“呜呜然”,则要用幽怨凄切的声调读,像人在呜呜哭泣,语调低回。第四段苏子劝慰,则要用辩论家的口气读,有雄辩的色彩,节奏明快,感染力强。最后一段用洒脱豪迈的语气读,显得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第三段读曹操的事迹时,“破荆州,下江陵……赋诗”这些赞扬的内容要连贯紧密,如水之就下,一泻千里。“破”“下”要重读,读出力度。“固一世之雄也”,“雄”字声调上扬,语速稳健,突出曹操的英雄本色。下面那句“而今安在哉”,语速沉缓,语调猛地下沉,读出惋惜和悲怆。这样抑扬顿挫地读,客那种无奈和感伤便自然的呈现出来。
   再次,要进行情感的再创造,选择最能释放情感的声音模式。诵读可传情,咏歌更能直抒胸臆。正像《毛诗序》所讲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古典诗词本是配乐演唱的,其本身就有很强的音乐性,故歌唱也是理解诗文的途径。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朝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警告传唱变的更精彩。一曲悠扬的《明月几时有》抒情浓郁,把苏轼那种深切的怀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用浑厚而有张力的声音唱出来,带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沧桑感。Flash动画播放崔颢的《黄鹤楼》唱出了悠悠不尽的怅惘,《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临江高歌的《短歌行》更能让人感觉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红楼梦》插曲《分骨肉》,听了让人断肠。流行歌曲《霸王别姬》既有豪情满怀,又有缠绵悱恻。《孔雀东南飞》唱出了人们的希望:“但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我曾听过一位中年男教师自行演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前几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那忘我的境界令我折服。我也曾听过他示范演唱李煜的言愁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浑厚的男中音深深感染了我。有加上后一句的重复歌唱,李后主的万千愁绪涌上心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老师还教导学生说,读诗词可随意谱曲哼唱,读累了就唱。我受益匪浅。在教《赤壁赋》时,我就试着采用多种方式读之。其中苏子扣弦而歌的内容,我用悠闲、平和的调子哼出,其乐无穷,真切体会到了苏子的闲适和愉悦,以及淡淡的惆怅和失意。文中萧声的凄凉用了比喻,说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虽已化抽象为具象,但“呜呜然”的形象性仍难以把握。于是我用缓慢悠长而又低沉哀伤的调子哼出,那萧声的哀怨,凄凉就不言自明了。在读曹操的事迹时我则借鉴当下流行的说唱艺术,先说后唱:“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用快说的方式,“也”字稍作停顿,其他一口气说完。这样用急促的语气说出曹操当年雄赳赳的高昂气势。“固一世之雄也”,用现代化赞赏的口气读出,“雄”字突出,“也”字夸张。“而今安在哉”则用惋惜、哀叹的调子唱出。如此这般,说与唱结合,对比鲜明。英雄的不可一世与灰飞湮灭更引人无限感慨。《边城》中翠翠听山歌心就随之飘飞,若能借用阿宝的原声唱法唱几句山歌,相信对翠翠的痴迷就会多一份理解。
   总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心亦摇动不能自己。还要用多种音变来启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

标签:情感 诗文 跳动 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