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漂泊与被悬置】悬置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城堡》与《围城》穿透了对偶然的个人际遇与具体的历史时段、具体民族的感受,直指个体生命与人类历史的终极,在着眼于人类生存的本质思考的层面达到了精神的深度契合: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阻隔或对立,以及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和抛离,就像走不进的“城堡”与走不出的“围城”。作为个体的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无休止地漂泊,他们的命运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悬置。
  关键词:精神契合漂泊被悬置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城堡》(1922)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经过长途跋涉后,他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却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围城》(1947)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城堡》与《围城》是两部基本处于同一时代,并且都有着多重解释的作品。如果从对人类生存的本质思考的层面来考察,其主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阻隔或对立,以及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和抛离,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处于漂泊和被悬置的状态。
  一K的漂泊与被悬置
  1K无尽的漂泊
  (1)异乡人和漂泊者。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漂泊可能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在来到城堡之前的K的经历小说并没有明说,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K蓦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小镇;它同这座所谓的城堡相比几乎毫无逊色。如果K的目的只是观光,那么长途跋涉来到此地便太不值得,倒不如重访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更明智些呢。”虽然这一段描述并没有说明K从哪里来,他是一个什么人,他来这里干什么等这些对于传统阅读而言很重要的问题,但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K是有故乡的,他是一个异乡人,是一个漂泊者。正如文中所述,“到这里来的一段很远的路,本来好像并不使他感觉吃力,这些天来,他是怎样日复一日、从容不迫、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呵!”在“长途跋涉”和历经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几多磨难以后,K来到了城堡,更确切地说,是来到了城堡下面的小村庄,就在这里,他开始了他新的漂泊。
  (2)村庄里新的漂泊。K闯入了村庄,据说他是为了接受一种更为自由的工作,而为了这个几乎是卑微的愿望,他想尽了办法。在这个村庄不断游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被阻隔、挤压和抛离的过程,更是K的身体和精神再一次漂泊的过程。K试图只身闯入城堡,结果证明这只是徒劳;他打算跟随信使巴纳巴斯进入城堡,可巴纳巴斯却把他带入了自己破败的家;他去村长家、去贵宾酒店、去奥尔嘉的家……,结果永远是无可辩驳的失望。K在村庄中左冲右突,可村庄却像一个迷宫,或是一个黑洞,几乎将他吞噬。在来到村庄以前,K是在漂泊,在来到村庄以后,等待他的依然是不断漂泊而又没有任何结果的命运。正像K自己的感觉:“这块异土上甚至空气也与家乡迥然不同,待在这里定会因人地生疏而窒息,在它那形形色色的荒诞无稽的诱惑面前,除了不停地走呀走,不断地继续迷途踟蹰之外别无选择”。
  2K的被悬置
  没有任何结果是被阻隔、挤压、抛离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K需要被证实和确认,他的身份、他的爱情,也包括他进入城堡的努力。可惜的是,一切都没有结果,既不被完全证实,也没有被完全地否认,也就是说,他被悬置了。
  (1)身份的被悬置。K自称是城堡聘来的土地测量员,可村长的解释是,“如您所说,您已经被录用为土地测量员;但是遗憾得很,我们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也就是说,K对于城堡而言,是一个完全无用的人。不仅如此,K的身份问题还可能是城堡当局策划的一桩近似阴谋事件的核心。要想证实就要卷入那个事件,永世不得出来;就是他不想卷入那个事件,他也得接受调查。K的身份就这样莫名其妙而又无可质疑地被悬置了。那么,他是谁,他应该干什么?这样一个模糊而又暧昧的身份也预示了他被悬置的命运。
  (2)爱情的被悬置。从表层而言,K与弗丽达似乎是一见钟情:当弗丽达那高傲的目光落在K身上时,K觉得“它似乎已经把所有与他有关的事情统统解决了”。事实上,K对弗丽达的追求前提是弗丽达是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的身份,他要利用弗丽达这个筹码逼迫当局确认自己的身份,以摆脱自己身份被悬置的现状。所以,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怀有目的的。然而爱情的高潮还没有过去,他俩的关系就已经显出了虚幻的性质:他并不拥有弗丽达,弗丽达仍然属于克拉姆,她也根本不能使K与克拉姆接上头,也更谈不上确认K的身份。他们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安于现状。现状是什么?现状就是仍然被悬在半空,提心吊胆。
  K与弗丽达最终分手了,他糊里糊涂地失去了弗丽达的爱。K利用弗丽达接近城堡的目的固然并没有达到,问题是就连他们之间的这一段交往是不是爱情都值得怀疑,也许K的内心独白能解释这一切:“K却坐起身来,然后在弗丽达旁边跪下,在凌晨扑朔迷离的光线中环顾四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希望在哪里?现在一切都暴露了,他还能指望从弗丽达那里得到什么呢?”
  (3)努力的被悬置。K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够进入城堡。小说没有完成,有一个可能的结局:“在他弥留之际,村民们聚集在他周围,这时总算下达了城堡的决定,这决定虽然没有给予K在村中居住的合法权利,――但是考虑到某些其他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这个结果仍然是暧昧不清的。首先,这个“某些其他情况”到底是什么,这会不会又是城堡当局的一个“小差错”?其次,K没有合法的居住权利,而又可以“在村里生活和工作”,那么,他以怎样的身份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工作?那个最为根本的,也是K最想被确认的“我是谁”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还有,“在村里生活和工作”并不是K最终的愿望,K最终能够进入城堡吗?
  K确乎很努力地试图突破世界对他的包围和阻隔,但他无疑还是失败了,还是被无情地挤压和抛离了。正如莫里斯?布朗肖所言,“目的在变成障碍,而且障碍又变成通往目的的中间地段……流亡的人不得不把谬误变成真实的手段,把不断欺骗他的东西变成把握住无限的那种最终可能性。”但是,K所有对城堡追寻的尝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向着城堡”,“没有离开城堡,但还是无法靠近城堡”。
  二方鸿渐的漂泊与被悬置
  1身体与心灵的漂泊
  如果说方鸿渐在欧洲的游历只是兴致所致的话,那么,他的回国以及回国以后的奔波则是一个由于受到无情的挤压、抛离而不断冲进围城,又不断逃出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漂泊、被悬置的过程,正如苏小姐所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的回国,不过是谋一条生路,可即便是回到国内,“美国博士”的头衔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实惠,他像中国那个时候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为了生计而漂泊。孙柔嘉在他们感情破裂时的“控诉”或许可以概括他的经历:“去年你浪荡在上海没有事,跟着赵辛楣到了内地,内地事丢了,靠赵辛楣的提拔到上海,上海事又丢了,现在再到内地投奔赵辛楣去。”在长途跋涉的旅途中,动荡乱世中艰难的行程、丑陋的表演、裹挟着虚伪的卑劣灵魂扑面而来。在为了生计的辗转中,方鸿渐的心灵也在漂泊,并因为这样的漂泊而感受到孤单:“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拥挤里的孤寂,热闹了的凄凉,使他像许多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尽管方鸿渐四处奔突,逃出一座围城又进入另一座围城,但每次挣扎之后都是失败。他努力地想突破包围和阻隔,有时甚至不惜委曲求全,但结果仍然是无情的、莫名其妙的抛离和被悬置。
  2方鸿渐的被悬置
  (1)身份的被悬置。在无尽的漂泊中,方鸿渐的身份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博士是假冒的,教员被解聘了,就连最后报馆的职员的位置也没有保住,甚至他是不是知识分子都值得怀疑,这从他在中学做的“演讲”中可以得到印证。
  (2)爱情的被悬置。与《城堡》不同的是,《围城》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写爱情纠葛的,在这较长的篇幅中,爱情本身的被悬置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展示。方鸿渐与鲍小姐露水情缘只是出于情欲,结果也不过是互相的摆布玩弄而已;与苏文纨的感情纠葛则主要是这位苏小姐主动,那是因为她经过了认真权衡,认为方鸿渐“似乎钱也充足”;而唐晓芙则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方鸿渐与她的感情是浓烈而真挚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方鸿渐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努力,可最后的结局却证明方鸿渐污浊的心灵无法承载这份看起来纯真无比的爱情。这些都确乎不是爱情,尽管它们有的曾经以爱情的面目短暂地出现过。
  孙柔嘉最后做了方鸿渐的妻子,他们之间有关心、体贴,也有困境当中的扶持和支撑,但所有这些全都是孙柔嘉的 “煞费苦心”。相对于方鸿渐的懵懵懂懂,赵辛楣倒是看得明白,“我不是跟你讲过,孙小姐这人很深心么?你们这一次,照我第三者看来,她煞费苦心――”也就是说,孙柔嘉对方鸿渐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的,他们的结合更像是孙柔嘉施展手段的结果,比如一路上“天真”的对话,比如陆子潇的“追求”,比如孙父对于他俩关系质问的“信”……
  在这部以较长篇幅涉及到爱情的作品里,爱情或者是出于肉欲(与鲍小姐),或者是出于权衡与算计(与苏文纨、孙柔嘉),而纯真的爱情又偏偏无法承载(与唐晓芙)。并且,所有的“爱情”――如果它们是爱情的话――无不一一失败。爱情的目的固然没有实现,更为重要的是,爱情本身被消解,被悬置了。
  (3)命运的被悬置。《围城》是完成稿,但在小说的结尾,方鸿渐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孙柔嘉离开了她,但并不一定不回来,因为仅仅是“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他失业了,可“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他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但还是有希望的,虽然这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在这渺茫的希望中,方鸿渐沉沉地睡去,这是“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只有祖传的老钟在对人生做讽刺和感伤。无疑,方鸿渐的身份与命运在漂泊中被悬置了。也许,在他第二天醒来,这样的漂泊与悬置仍然要继续。
  三人类困境的精神契合
  现代人的最大的困惑和苦闷莫过于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阻隔或对立,以及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抛离,孤独感、悲哀感和忧郁情绪,皆由此而生发。K与方鸿渐在生存的层面上几乎是一样的,周围环境对他们造成种种“阻隔或对立”以及“挤压抛离”,最后挣扎得精疲力竭,走投无路。K与方鸿渐是以这个社会的陌生人的面目出现的,“这种陌生的人实际上就是存在主义所说的‘荒诞的人’,是没有被文明社会所驯化或污染过的人,也就是在哲学层面上充分‘自由’的人。”然而他们置身于俗世生活中,就像走不进的“城堡”与走不出的“围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无休止地漂泊,他们的命运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莫名其妙而又无可质疑地悬置。正是在无尽的漂泊和不断地被悬置这个意义上,《城堡》与《围城》达成了精神上的契合。
  
   参考文献:
   [1] [奥]弗兰茨?卡夫卡,赵蓉恒译:《城堡》,《卡夫卡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奥]弗兰茨?卡夫卡,赵蓉恒译:《城堡?第一版后记》,
  《卡夫卡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法]莫里斯?布朗肖,顾嘉琛译:《文学空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5] 叶廷芳:《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大勇,男,1976―,江苏赣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工作单位:连云港师专。

标签:悬置 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