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心灵的朝圣之旅】朝圣之旅

时间:2019-02-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们愿意把这一次行程,看作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   在今年4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当大地上纵横的脉管――铁路,将人们不断地输送着,此时,十多位分散在天南海北的诗人,也大多以火车为交通工具,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和集结。他们的目的地指向:江西吉安。这个革命的摇篮,这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这个曾经血雨腥风、星火燎原的地方,而现在是和平笼罩下的祥和之乡。这十多位诗人是:来自解放军总政的刘立云,来自武警部队的王久辛,诗刊社的杨志学、唐力,长春的宋雪峰,山西的吴海斌,山东的徐俊国,贵州的南鸥,兰州军区的袁俊宏,福建的伊路、荆溪。
  这一支队伍的活动,是在诗刊社主编叶延滨、副主编李小雨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下展开的,是诗刊社为庆祝建军80周年大型采风活动之一,它与前往皖南等地寻访新四军足迹的另一支采风团队前后呼应。这支井冈山创作采风团队,由《诗刊?上半月刊》编辑部副主任杨志学负责召集并任领队。十多位诗人在约定的时间奔向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感受那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去领略那铁血和旗帜的光荣。
  2007年4月15日,各路诗人从全国各地赶至吉安,受到当地诗人胡刚毅和吉安青原区的热情接待,当天晚上,除诗人曾凡华因事将推迟到来外,这支队伍集结完毕,开始了心灵和血脉朝圣的行程。
  
  一 行走:在古村遗韵和红色遗迹之间
  
  行走在江西吉安的青原区,我们在一片古村的风韵和风情中,追寻着那红色的足迹。
  首先我们进入了离吉安城25公里的古村――?陂古村。村落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房屋牌楼高耸,飞檐翘角,琉璃覆顶,雕饰隽永。现有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367栋,且类型齐全,有祠堂、书院、牌坊、民居、楼阁、义仓、店铺、码头、教堂等,在一派民居风韵中,掩藏着许许多多的红色文化。如节寿堂曾为红军医院,万寿宫曾为西南苏维埃政府及江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敬德书院曾为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旧址等。毛泽东、朱德、黄公略、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也散落在村中民居中,于是,这一片古风遗韵中隐藏着英雄的豪气。
  我们来到古村中心的司马第,这是二?七会议旧址。而今当年的木桌、木椅依然,一张陈旧地图摆在中间。走进这间房屋,我们仿佛置身于70多年前的时空: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等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与策略,这次会议是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的一个关键性转折。在时光的弥漫中,我们仿佛看到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身影。
  我们的心完全沉静下来。军旅诗人、《向天堂的蝴蝶》的作者刘立云让大家围坐在桌子的四周,面对一张饱含历史沧桑的地图,重温了当年的热烈和庄严,当年的梦想和希望。此时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也重新拥有一份生命和历史的重量。
  在房屋的旁边,还保留着一架子红缨枪、刀斧等当年红军用过的兵器。曾写出长诗《狂雪》、《致大海》的军旅诗人王久辛和长春诗人宋雪峰都手执红缨枪,摆出英武的姿势,拍照留念,颇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气概。
  而在毛泽东旧居,我们看到一副毛泽东喜欢的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让我们领略了革命家的儒雅和豪情。这一片古色古香的村落,因有了这份风云和剑气,更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和特别的分量。
  在青原区,这样的古风遗韵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富田古村、王家祠堂、胡家祠堂、陂下古村等,无不留有红色的足迹。以致采风团领队杨志学在当地接待者盛邀下欣然题词:“品古村遗韵,沐圣地光辉。”
  这是我们此行的真实写照。
  
  二 铭记:东固辉煌的革命历史画卷
  
  在东固,这被誉为“东井冈”的地方,一部艰辛的、悲壮的革命历史画卷,随着我们的追寻,而慢慢展开。
  16日,我们首先驱车来到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全面地了解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概况。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它拥有20个“第一”:如第一家红色金融机构――东固平民银行,第一所正式的红军医院――东固山坑红军医院等;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这些英烈名字:赖经邦、黄公略等等;在这里,我们知道了,1929年1月20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螺坑坝上胜利会师,对两支部队的发展壮大,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陈毅为此慷慨赋诗云:“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当我们将要离开博物馆时。烈士赖经邦的孙女赖明娟,站在馆前,为我们唱起了当年的红军歌谣《十送郎调》:
  “一送我的爱去当兵,革命道路要认清……”
  高亢、明亮而又饱含深情的唱腔,一下子把我们引回到那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一段如火如荼的悲壮岁月。
  走出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后,我们一路跟随着当地的党史专家丁仁祥同志,在这一片重峦叠嶂的热血土地上,去寻找那遗落在时间的尘土中的革命痕迹。
  在一棵大樟树下,我们感受到第二次反“围剿”誓师大会那“唤起工农千百万”“沙场点兵”的气势:在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中国移动电话的发源地),我们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九斗蚯,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朱德亲自为群众插秧的身影;而红三军总部旧址,是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牺牲的地方,在他鲜血洒落的地方,开满灿若繁星的美丽的小红花……
  每一处都有血与火的记忆,每一处都藏着光荣和悲壮,每一处都有着摄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 回转:从井冈山到南昌
  
  18日,我们驱车前往革命摇篮――井冈山。一路上凭窗?望,但见山上的树木蓊蓊郁郁,苍翠欲滴,在绿色的掩映中,典雅的农民新居时隐时现。
  我们首先到了黄洋界。在一道路旁,我们看到当年朱德挑粮上山时歇息的槲树。一首歌谣曾经唱道: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也因此广为流传。当我们看到这亭亭如盖的槲树,浓阴匝地的树影,回想当初毛委员和朱军长挥汗如雨。于此歇息的情景。我们不难理解,有了这样鞠躬尽瘁、身先士卒的共产党领袖,这支队伍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我们看到山下云涛翻卷,1928年8月展开的黄洋界保卫战,它的鼓角争鸣,隆隆炮声,仿佛在我们耳畔响起。毛泽东的诗句也油然升上脑际:“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
  在龙潭,当众人疲累而止步歇息时,杨志学与伊路、袁俊宏。继续前行“探险”,步行到山岭的深处,终于欣赏到龙潭瀑布秀美的风光。而在山岭上面,王久辛和宋雪峰品茗而谈,慨叹战争岁月中英雄的往事。诗人南鸥和吴海斌、徐俊国、荆溪则在一旁穿起“红军军装”,现场来了一场“模仿秀”。南鸥装扮陈毅元帅,形神俱似。令人叫绝。
  下午,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了花篮。表达我们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然后在茨坪革命旧址,参观了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军械旧址等地。在军部厨房,那些豆腐架、饭甑、推磨与磨床,留下了岁月斑驳的痕迹。当我们了解到当年红军“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的情况,心里油生敬意和感动。
  然后,我们一路驱驰,去看井冈山主峰。我们步行穿过井冈山主隧道,在“天下第一山”的石碑前,遥望井冈山主峰。它的厚重与平实,清峻和繁盛,尽收眼底。在石碑前,在红四军的军旗下。我们集体合影留念,仿佛我们也是红四军的一支队伍――诗歌的队伍。
  19日,全部人马转道南昌。在本次活动接近尾声时,活动特邀的诗人曾凡华终于来到我们的队伍中。我们一起到八一广场,在八一纪念碑下合影留念。我们从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又来到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在南昌市又参观了一些地方,进一步丰富了此次活动的内容。
  整个活动至此圆满结束。在这一行程中,我们追寻着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追寻人民军队的第一声枪响。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被打动,为那些血与火的岁月,为那些悲壮和激烈的往事,为那些艰辛与辉煌,为那些旗帜和荣光。一次次,我们为这块土地俯下身来,谦卑再谦卑。正如贵州诗人南鸥所说。面对老区人民,唯一能做的就是:深深地鞠躬。当杨志学在宣纸上题下“永远的景仰”时,我们相信,他指的不仅仅是对这块土地,还包括这里的人民,和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人民。
  他写出了我们采风团全体人员的心声。

标签:之旅 朝圣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