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聘任书 > 正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之实践探索与合作互动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学习应该多样化、生活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即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构建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强化实践探索和合作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应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在实践探索中学习数学
   实践探索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更科学的方法学习数学,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其教学目标是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可以设计如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1、在生活实际中建立概念。在“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学习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并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化妆品盒、魔方、易拉罐、小皮球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从而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扩大了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概念。学生头脑中有了初步的立体图形的概念之后,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把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再按形状分类。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要求学生们各抒己见,并用生活化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每种物体,感知各种物体的特点。尽管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了概念,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3、在练习应用中深化概念。认识了这四种立体图后,可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应用中深化概念。引导学生辩认和区别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摸一摸:说出图形的名称,找相应实物摸一摸,进一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点。找一找;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学生找出相应的实物。想一想:说出图形的名称,想一想每种图形的样子。说一说:列举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搭一搭:小组合作用各种形状的实物搭出自已喜欢的动物或建筑物等。通过这一系列练习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施实践探索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第二,强调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三,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二、在互动过程中学习数学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合作学习过程的发展。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数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1、合理分组,实现合作学习的最大实效。小组合作交流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几个人为一组,但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四人分为一组较为合适,人数太少,在交流过程中所获得信息的面较窄,人数太多,单个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同时,在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能力、经验、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要尽可能地保证合作小组中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便于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便于小组合作交流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过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现优秀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全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困生而无所事事了,这样就不能体现合作交流学习的真正意义,达不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本领,优秀生要认真听学困生发表的见解,学困生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有自卑感,要把自己的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辩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2、安排时序,把握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在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之前,要有一个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因为学生首先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又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并存和统一。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学生的身上,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要忽视了作为人的本性的“依赖性”的存在。所以,“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不然,这种学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作为设计和调控学习过程的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依赖性,把握和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3、精选问题,把握“合作交流”的时机。问题是小组讨论交流的核心。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经过教师梳理的那些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根据该知识的特点,写出3/4=6/8。并指出:这两个分数相等体现的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就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用怎样的方法来证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各自独立想一想,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在交流时,可能会说: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由商不变的性质来证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存在;还有的会说:可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对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再对折,拆开后还是阴影部分,这时候用分数表示是……说明……这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辩论的学习活动中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标签:互动 小学生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