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企划书 > 正文

篇组词 到民间去(三篇)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假如我们不满足自己的阅历,尽可到各处跑一跑。这个世界充满着很好的材料,每个地方,都能给予我们一种特殊的感觉和充分的意味。   走到乡下去看,平原上点缀着茏葱的林木,村落由丛木婆娑中透出,在茅舍柴扉里往来的都是些粗衣砺食工作中的男女,每一个都在忍痛挣扎中生活着。风景是那样的美丽,而村民的心情却与那美丽的风景毫不相称,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现象啊!
  不过乡村景物的生活,在外观上是比较平俗的,如果不进一层去深究,就激不起人们多大的感动波力。极平常的景象,难于使人们在生活上得到新的开展,我们希望着瞻仰些难得的奇迹,所以长城线的旅行,就在今春开始了。我们在这次的旅行中,已经感到种族脆弱的缺陷。长城天险,在现状之下已经不容我们夸耀。为了保存那种伟大奇迹的暗影,只有描摹几幅图画献诸社会,以期读者得到一些感触。
  长城线山脉的连绵与雄壮使人心胸扩展。以至走出居庸关,旷观西北的平原,又可见到中国的豪富。我们经张垣,过万全,在张北的荒原上,极目远瞻,有“浩浩乎乎沙无垠,复不见人”之象。回想河北农区,人多产少,相形之下,殊觉难以为情。
  大同的古风,我感不到意味,惟有晋绥草原上的牲畜群和环绕土丘穴居的农民,而尤以群山巍峻起伏的雄姿,却给予我们一种不可磨灭之影。
  
  《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自序
  
  写生通讯、农村旅行现在告一段落,100多幅写生画的构图,在技巧方面看来,当然谈不到成熟,只可算是一种农村描写的尝试而已。所以我希望读者,把这册画集看做一种绘画上的习作才好。
  “到民间去”的口号,无须再喊,但希望我们生在乡间的人们,走入城市之后,不要忘掉乡间才是。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
  曾听见朋友说“写生通讯”有些不能把地方彩色十足的表现出来,这批评,我是乐意接受的!然而“写生通讯”确不是闭门造车得来的;而是终日坐着大车奔波田野,夜宿小店中作成。我绝不愿自欺欺人,不过限于技巧,尚有未能尽力者为憾。关于此,不但爱我的友人劝我更加努力,就是自己感到也有再励自强的必要!
  这130幅画,是从民国二十二年二月作起,到五月底为止,共经过冀南十余县;我以为这十余县的平民生活,至少可以代表华北农村生活之一部,如此朴实劳苦的平民生活,现下已逐渐趋向不安与动摇。如果等到数年之后,拙作写生通讯,或许要看成中国农村过去的黄金时代,也未可知!?
  
  《抗战画刊》卷头语
  
  在本刊出刊到30期的今日,我愿向读者报告一下本刊的简单历史,与本社同人的工作情况,以及在它发行中所得到的宣传效果,统统的说一说,就算是结束29期的小型本和改成这次大型本的献词。
  前年,当我们从南京将进到武汉的时候,文化人为了救国的职责,谁愿躲在一边苟安偷生呢?抗战建国是大家的事,不管力量大小,当名士卒去服务,总算不屈才吧,这样,我们几个平素专以笔尖而生活的人,聚在一起,本着抗战第一的宗旨,出版起这个画刊。
  本社同人:高龙生是大家都熟悉的,他战前即在南京朝报工作。汪子美住在上海,他的作品,散见于各画报。张文元从前在清红浦,是个做宣传画的老手。侯子步乃北平老友,曾服务于国内各美术专校。秋农是个老上海,乃一装饰图案家。只有编者个人,乃画界一士卒,则不堪一读了。
  我们总共六个人,《抗战画刊》在武汉时,是一个月出三期的旬刊,那时大家整天的忙,所以每期都由几个人分头去做,赶稿时大家不分昼夜地工作着,经了半年的努力,《抗画》出到14期,销数5000册,随后我们即迁移到长沙。
  到长沙后,有两位社友他去,但又有江牧同志加入帮忙,得以继续出版,可是已不能按期发行,又因了锌版无法镌刻,于是由15期至20期,全都改用了木刻。后来,为了制版与印刷的方便,我们又迁到桂林,在桂林只出了三期。编者入川之后,在去年的3月间,即开始在重庆印行了。
  算来是迁移了四个地方,无论怎样困难吧,我们总没有停过刊。看来,这么薄的小册子能对抗战宣传上有什么功效呢?起初,我也这样想。到了去年的春季,我随军旅行了几个月之后,才明白我们并没有白白地消耗了光阴。因为我们看到的各城镇的壁报面,十之八九是采摹于《抗战画刊》的作品,原来每期数千份的销售,是在这方面起了作用呀!我心中极为愉快。
  总之,我们不能拿枪,纸弹如能在抗战宣传发生点功效,就算尽了我们一些职责。《抗画》多次因为种种的困难应当停刊,但我希望它能在抗战胜利之后再停刊比较光荣些,这还得爱护本刊者予以鼓励与援助。此后本刊在材料方面需要较多了,希望国内画家,多多赐教是盼。(1940年)

标签:三篇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