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6岁社会情感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3—6岁儿童发展指南》社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张珍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请各位老师仔细阅读。

社会: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

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教育建议:

1. 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

.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

.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

.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结合实际情境,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二)社会适应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教育建议:

1. 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其群体活动的经验。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

不同群体的活动。

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教育建议:

1. 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答应幼儿的事一定要做到、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等。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如:

.经常和幼儿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和图书故事,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

.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如:幼儿主动为老人让座时要表扬;幼儿损害别人的物品或公共物品时要及时制止并主动赔偿。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如:

.对幼儿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

.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

.小年龄幼儿经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成人不要误认为他是在说谎。

篇二:5-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究

5-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究

背景、重要性:

“孩子不断成长的历程就是他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是我们在各级培训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纲要》幼儿园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自我概念。他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技能,发展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

5-6岁儿童社会性的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当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不相符时,会表示反对和进行争辩。多数幼儿有相对稳定的爱好和朋友。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增强,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增强,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合作意识较强,能与小组或几个同伴共同玩游戏和完成某些任务。自律意识增强,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坚持性。

大班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及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和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办法;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初步懂得应对集体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大班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及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和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办法;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初步懂得应对集体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

篇三:3—6岁情绪培养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一、3~6岁宝宝情绪的特点:

1. 易冲动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2.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3.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二、3~6岁宝宝情绪的发展

1.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2.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情绪调节策略的应用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四、爸妈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

1. 摸摸、拍拍

3~4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他的手,喜欢搂着妈妈。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亲亲他。有时拍拍他的肩膀,他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这样鼓励和支持,所以妈妈也要尽量地利用各种机会摸摸、拍拍孩子。

2. 避免对孩子的惩罚

5 岁以后的孩子,要求别人的注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园中,如果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成人如果对孩子不加理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所以这样的惩罚手段最好是不要使用。

3. 合理的生活制度

丰富的生活内容、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尽量让各项活动轻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孩子走出去,进行各种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较多的事物和情境。

4. 和谐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5—6岁情绪发展

一、情绪发展的特点

(一)情绪表现

1、情绪表现的社会性增强

5-6岁幼儿的情绪稳定性和有意性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并能运用语言来调节情绪。同时,这个年龄段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游戏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他们喜爱和同伴一起游戏,能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新情况。开始懂得关心同伴,例如幼儿有时告诉父母:“××生病了”,有时问生病的同伴:“头还疼吗?”

他们开始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对成人友善的批评也能接受,但是有时需要适当的提示。

他们已经开始学习管理自己的表情。 他们在不同的对象面前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

当孩子们期待接受人们的人际支持的时候,他们会表达情绪。在人际支持的结果期望上,5-6岁幼儿认为父母比教师更能明白自己的情绪感受。但那些倾向于不表达消极情绪的幼儿认为表达消极情绪是不被他人理解的。

在保护他人情感方面,5-6岁幼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倾向,他们表现出对父母和同伴的感受非常敏感,并根据对象的感受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决定表达或者掩饰自己的真正情绪,意识到表达消极情绪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2、情绪表现手段多样

5-6岁幼儿能使用语言、图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

(二)情绪理解发展进入成熟期

1、对消极情绪具有较好理解

5-6岁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不仅对高兴等积极情绪具有较好认知,对吃惊、伤心等消极情绪的认知也比5岁以下的幼儿有了根本性的质的跨越。当然,相对而言,对高兴、伤心、好奇的识别较好,而对害怕、讨厌和生气的识别较差。

2、开始理解混合情绪

混合情绪理解指幼儿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比如要放暑假了,他们能理解既能感受到假期的欢乐,有能感觉到与同伴分离的遗憾。

3、对情绪的理解处于信息依存型阶段

5-6岁幼儿处于行为信息依存型阶段,能根据特定对象的行为信息进行比较灵活的推测。

(三)采用回避策略调节情绪

5-6岁的幼儿在进行情绪调节时更喜欢使用回避策略。他们在尝试解决问题失败以后.或者在老师的教育之下,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面对同伴的冲突,而是选择避开冲突,去寻找其他更有乐趣的事情,这也是幼儿社会性的一个进步。

(四)道德感分化,义务感扩展

5-6岁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丰富、分化和复杂化,同时带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幼儿晚期已经具有比较明显的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群体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互助感和对别的幼儿、父母、老师的爱以及自尊感和荣誉感。 5-6岁的幼儿能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义务和履行义务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6岁社会情感)自己是否完成义务和完成的情况如何有进一步的体验。体验的种类也在不断分化,不仅有愉快、满意或不安等,还产生了自豪、尊敬或者害羞、惭愧等情感。义务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限于个别自己亲近的人,而且扩展到自己的班集体、幼儿园等。

二、教育要点

1、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幼儿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到以学习为主导活动,这一跨度是很大的。成人应该帮助他们做好一下心理准备:

(1)做好生活习惯改变的心理准备

幼儿在家庭或在幼儿园里,生活的时间性不强,脑子里缺乏时间概念;而进入小学,幼儿首先要适应打铃上课,上课要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要注意听讲,不许随便说话,上课时不能去厕所等等。最好是在家庭中或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或者把学前的幼儿送到小学的学前准备班,使之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习惯。

(2)做好独立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

学龄前期幼儿的父母、家长都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脸等独立自理能力,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接近入学年龄时,就要培养他们管理自己的文具、书包,以及怎样使用这些文具。一些幼儿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遭到同学的耻笑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以致不愿去上学,严重者发展为环境适应性不良或发生心理障碍。

(3)进行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培养

新入学的幼儿对为什么要学习并不明确,幼儿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要用生动的实例讲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讲时要结合幼儿的理想、愿望,而不要空洞地只讲大道理。可以把幼儿的理想愿望与好好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启发和培养幼儿明确学习的动机和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

(4)进行角色的演练与转变

幼儿入学,是从“玩耍的孩子”转变为一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家长和老师要在幼儿入学前进行这种角色转变的演练。如对他们的称谓上,在家庭中称作“孩子”,在幼儿园里叫“小朋友”,而在小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要称呼“某某同学”,在家庭中或幼儿园、学前班进行角色演练时,家长、老师都要称幼儿为某某同学,这样来启发幼儿入学后当学生的角色意识,并可常常对幼儿讲:“上了学就是一名学生了,就要遵守学校纪律,和同学搞好团结,尊敬老师,爱惜公物等,这些都是学生要做到的”。

三、特别关注

1、如何看待孩子的社交退缩

幼儿社交退缩,是指幼儿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表现出害怕、胆小、退缩、沉默寡言等行为特点。社交退缩的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难以应付各种人际交往情境而导致自卑,孤僻离群,焦虑不安,并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的退缩行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懦弱退却的反应,既与他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也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分不开。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标签:情感 社会 社会情感治理 社会情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