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情感派于漪

时间:2017-05-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

陆超红

语文教学活动是传播知识和塑造人的活动,情感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调控作用,因此,充分注意教师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吸引到这种情境中来,让学生入情、激情、抒情。

一、在巧妙的揭题中入情

上课一开始,恰到好处的揭题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1、设置悬念,学生因探究而入境。

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针对小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心理,可用设置悬念的办法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悬念最具有诱惑力,最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只要悬念设置的恰当,就能很快把学生引人课文的情境中。例如我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我先板书“葬礼”,讲述“葬礼一般指人死亡后所举行的一种殡葬仪式,”再用彩笔在“葬礼”前加“特殊的”三字,问“看到这一题目,大家会提出哪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为谁举行葬礼?为什么要为它举行葬礼?为什么说这是特殊的葬

礼?”这是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这样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因探究而入情。

2、欣赏画面,学生因景美而入情。

教学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可出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产生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入情。如《望月》一文,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我先出示优美的月光图,学生欣赏完后让他们交流内心的感受,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3、联系旧知,学生因好奇而入情。

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从旧知入手,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如教学《珍珠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学生有了情感铺垫,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兴趣盎然地学习课文。

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

1、范读激情。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

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上课之始,教师可以以一段抒情性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授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接着,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且指导他们有感情地读,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然后创设情境,以境入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我怀着对邓小平的无限怀念之情,朗读了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小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

2、鼓励激情。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回答,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动脑、动口,教师用什么语言来诱导、评价,十分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情绪怎以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 因此,凡是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倾注了丰富的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用激励性语言,“你读得这么好,不简单!”“你说得真不错!”“你的见解很独到!”“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的语言吸引了每一位学生,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真正形成了师生和谐、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当然其乐融融,学得好学得活。

3、训练激情。语文课堂训练的内容应该生动活泼,训练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半截蜡烛》一课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我精心安排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地观看,台上的每一位小演员都不甘示弱,他们各自发挥个人的智慧,认真投入于所扮演的角色之中。生动有趣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笑声,即使是一些的小小出错也让同学们乐得前俯后仰。事前准备充分,道具齐全。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半截蜡烛和蜡烛台,把教室的讲台当饭桌,按照课本剧的编排像一家人似的围坐在饭桌旁交谈。表演中配合自然、表情丰富、动作生动有趣。剧中德国军官可恶的面孔,哥哥杰克得意的样子,妹妹杰奎琳天真的语气、可爱的笑脸,伯诺德夫人与兄妹俩交谈时的亲切、慈祥以及在德国军官面前镇静的神情,都模仿得挺象样,把自己的表演“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台上的表演生动有趣,台下的观众兴趣高涨。课本剧表演在同学们的雀跃声中结束了。下课了,同学们仍陶醉在刚才的表演情境中。

三、在语言的品味中抒情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的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是

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品味语言的朗读,是加深课文理解、升华认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使教材内蕴的理念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教学《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在引导学生共同品读课文时,同学们对教学认真、关心爱护孩子、心地坦诚的沈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读到动情处,一张张小脸溢满了红晕,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琅琅的书声,飘出了窗子,回荡在校园。这样的美读,使学生受益匪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能走进学生的心中,要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研究教材,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美

林 宏 徐 强 发布时间: 2010-8-6 21:59:10

自贡22中林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渲染情感。要渲染情感,教师先要动情。只有教师动了情,才能使师生间产生情感效应,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的心田,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之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只有教师动了情,才能以大义凛然的闻一多去鼓舞学生,,以浪漫奔放的李白去激发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以忧国忧民的杜甫去激励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当然,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源于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并把它倾注到课堂中,才能有真爱,才能有真情,让课堂洋溢着情感的生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善于煽情。著名的“情感派”代表于漪老师善于用形象去感染学生,以作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使师生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之中。其三,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化课文中的情感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中受到感染而燃起情感之火,如《背影》的父子之情。其四,善于借助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寓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提供了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兴趣浓厚,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在不知不觉当中受感染,增知识,长才干。

二、体验情感。情感体验是解读课文的有效途径。它着眼于充分调动阅读者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使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的发展余地,从而达到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个性的人的目的。情感体验主要有欣赏体验和创造体验两种。 欣赏体验包括教材中展示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观照体验及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欣赏体验不同于一般的感知,还有想象、联想和理解的参与。。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月下荷塘”、“荷塘

月色”、“荷塘四周”三个精彩段浇。通过对叠词的运用、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的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准确、生动的描写语言,通过体味景物的形象色彩,对议论语句的分析、语言的照应等的赏析,把握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作者“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又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之前,我们就指导学生去搜集朱自清先生写作此文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

三、再现情感。就是师生用语言或表情等再现作品之思想感情。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把作品无声文字寄寓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师生都要细心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酝酿和调动情感,然后像演戏一样进入角色,把整个心灵都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播放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体会《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体会该段语言的复义美和声韵美。这样,学生很快欣赏到: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生出来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仅调动了我们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场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这段“仙乐”让诗人“耳哲明”,也让我们的学 生在品读中把握到了诗人对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赞叹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人格和审美创造能力。通过这样的情感再现,可以音显形,以形扬音,构筑立体的情感空间。

总之,语文课堂只有做到重视情感价值,做到“知”与“情”的统一,在和谐的、充满情感的氛围里推进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美。

注重情感教学

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新课程理念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新课程理念既然关注人的发展,就应该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创造和情感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情感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中享受语文的韵味和意境、舒畅和愉悦:

一、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挖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地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开篇写道:“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一个“爱”字为全文确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领略作者爱故乡及赞美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问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我”的情感从“不习惯——恋恋不舍——深深爱上北大荒”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体会到草塘的可爱,感受到北大荒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以理动情,激发情感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理解邱少云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时,还应引领学生联系到“抗美援朝”这一时代背景和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人物的伟大形象。

三、创设情景,体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课件等创设情景,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讲《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作者描写了圆明园的美,但这种美是怎样的呢?我通过一组图片与文字的对照,把作者描写的景物表现了出来,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境界。然后再以优美的音乐伴读。学生通过入情朗读,把对圆明园的喜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读中悟情,发泄情感。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感受到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体验书中蕴含的情感。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初体验圆明园的美,爱上圆明园,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这么美的园林,却被毁坏了,是谁毁坏的?请看录像,然后播放圆明园被毁灭的录像,激起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如何让学生发泄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呢?就是通过朗读,抓住重点字词,重音朗读,读出对英法联军的憎恶,发泄内心的

篇二:语文教学流派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研究

——假期培训,美丽的相遇

主讲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张正君教授

可爱的张正君讲授一开口,我就感觉不一般,嗯,张教授该属于亲之近之之师啊!

短暂的一个上午张教授与我们一起交流了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一是情感派。

以于漪﹑欧阳代娜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于漪:“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欧阳代娜:“语文教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 二是导读派。

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钱梦龙:“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蔡澄清: “教学之道无它,求其善导而已。”“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

三是思维派。

以宁鸿彬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宁鸿彬:“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是让他们运用创造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课内正常的学习活动。”

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见解;

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四是管理派。

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魏书生:“如果把工厂质量管理的一些规定借鉴来,显然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张富:“让每一个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张富“四分三度”教学体系:

四分:分评价级,分组结对,分学课和习课,分读做比改四步。 三度:提高速度,加大密度,注意适度。

五是以洪镇涛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洪镇涛:“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三主一副:以学习精粹语言为主线,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底;以学习目标语言为主线,提高学生语言及文化质;以学习“伙伴”语言为主线,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以学习语文知识为副线,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性关照。变“讲堂”为“学堂:变“全盘授与”为“拈精摘要”;变“滔滔讲说” 为“以讲导学”;变“默默聆受”为研讨求所。

六是目标教学派。

以武镇北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武镇北:“现代‘目标教学’相对于过去的‘目的教学’ 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在这诸多的特点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系列的教学目标为核心。”

七是快速写作派。

以杨初春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就是运用科学手段,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快速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新的作文教学法。快速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快速思维训练,要领是快速写作技巧训练。”

五步四法两课时:

五步: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读训练,综合训练;

四法:写作周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时:写作实践课,理论指导课。

八是快速阅读派。

以程汉杰﹑王学贤﹑晏茂心﹑潘意敏等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曾祥芹:“快速阅读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

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这种‘去粗存精’式的﹑内化减缩式的‘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是对以精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法的扬弃。” 九是大语文教学流派。

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张孝纯提出“一体两翼”的大语文教学体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兼顾家庭语文学习和社会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姚竹青:“教大语文,育小能人。”

竹青精神→竹青丛书→竹青现象。

十能教学法:

育能人,练能力,设能项,编能序,排能课,分能级,记能分,评能称,标能号,建能会。

“六能”:(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情感派于漪)

有较强的读书识字能力;

能写一手好看的钢笔行楷字;

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能写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

能独自操办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能神态自如地即席演讲。

最后以《语文教学流派诗论》结语:

杏坛授徒已千古,一篇师说传至今, 国文师道成一统,改革盛世论语文。 锦绣文章万世业,持翰立言由师训。世纪之交国人叹,褒贬异词话教人。 传道授业心力瘁,呕心沥血为育魂。烛炬成灰不言苦,爱哉可叹教师心。 笔耕舌耕日夜劳,十年教坛勤耕耘。桃李不言下成蹊,赢得百花满园春。 熏陶感染塑心灵,文章原美予学人。 三主四式传华夏,因势点拨世人闻。 创造思维在求异,志在培育世纪人。民主科学进课堂,自强自学为立身。 勇变讲堂为学堂,学习语言是根本。双向达标为核心,引进结合开新论。 快读快写比翼飞,右脑开发有奇闻。学校社会融一体,大课堂育小能人。 赤橙黄绿青蓝紫,千年争鸣又一新。持鞭莫谈道辛苦,应解育人一片心。

篇三:于漪教学艺术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

[摘要] 于漪是从讲台上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是目前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是“情感派”教育的代表。她的语文教学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关键词] 于漪 语文教学艺术 魅力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

二、于漪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起承转合协调统一的优美散文,又像是一曲旋转动听节奏鲜明的乐曲,充满了神奇的艺术。从她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这魅力来自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一)心的沟通

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守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灵活运用高超娴熟的教学技法,创造一种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以取得较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和谐共振,首先得心灵沟通,于老师深谙此理。她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

[1]本着了解学生,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教学思想,她认真地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身份加入其学习讨论中。她认为:“教学中只有发扬了教学民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能融,洽,思想才能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2]走进于老师的课堂,就会感到自由和谐的氛围:教师和蔼豁达,引导得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敏捷。师生敞开心扉,交流沟通,相互补充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为了达到“心心相印”,于老师的每个教学步骤,每一堂课用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实施中,又能依据学生心理,随机应变。教《藤野先生》时,学生对“油光可鉴”一词弄不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于老师作了深浅不同的讲解。她先浅解为“涂了油的头发梳得很光,可当镜子照”,指出“鉴”就是“镜子”,在此名词用作动词“照”,然后又将“鉴”举一反三,引出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明诗中的“鉴”也作动词镜子解,最后又指出“鉴”的引申义“警戒”,并列有关成语佐证,从而使好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满意。

心的沟通,使于老师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在讲授《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里有“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一语,一学生突然问:“一千万万颗是多少?”结果引来一片笑声。有人插嘴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知道”使提问的学生很尴尬。于老师见状,顺势接过话题问:“万万是一亿,

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用‘一亿’呢?”在引导学生得出“万万”一是读起来响亮,二是让人觉得比较多的结论后,她又引导学生想想“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致使所有的同学都用尊敬的眼光看提问的同学,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这一细节说明因为师生的沟通,才保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高度和谐,从而使教学产生了艺术魅力。于老师的学生曾动情地说:“我们每一次听于老师的课,总是睁大眼睛,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一刻不停地跟着她转,而于老师的眼光也十分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同学的表情,捕捉我们学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凡是同学似懂非懂,或容易浮光掠影、一晃而过的关键之处,她就像一个钉子一锤子地引导大家琢磨推敲,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

[3] 获。”

(二)智的启迪

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心的沟通,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于漪认为,开发智力、培养思维,是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是要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很强,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培养书呆子”。[4]于老师指出,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学生的智力结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使学生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取语文能力”。学思结合成了她教学艺术上一条件基本规律,不仅要学生“学有所思”,而且是“似有所得”。

[5]

思起于疑,于老师善于激疑,并激在关键处。教《七根火柴》时,她在课始就提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她说出自己的观点: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然后又设疑:“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卢进勇呢?”开课仅几分钟,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容易弄错的疑点,借提问钩出文章的精义,迅速地打开了思维之门,既为学生钻研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在他们脑海里激起了新的悬念,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真的是引导有方又魅力十足啊。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鼓励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向老师质疑,激发学生的创

新精神。教《变色龙》时于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变”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变中的不变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得背后掩盖着媚上欺下的不变本质,她以一条波浪曲线与一条直线来表达。可这两条线一画出,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可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对此,于老师不但没有制止,还很为学生的独到见解兴奋,表扬并让其上台修正从而使学生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情的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还具有情的感染作用。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教之以情,是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她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了,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6]她强调语文教学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艺术魅力。

她常说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于老师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再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等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间达到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于老师教《春》是诗人,教《挥手之间》是个摄影师,教《最后一课》是个朗诵家,教《马克思在墓前的讲话》又是个政治家??无论课文表现何种内容,她都能融而化之,以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它们,去感染学生,使情感充满整个课堂。

(四)美的熏陶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充满诗情画意,神韵非凡,独树一帜。不仅是学生,即使是语文界同仁乃至前辈专家,听了她的课都感到是极好的艺术享受,美不胜收。有人曾作这样的评价: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她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审美实践,以

丰富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诉诸学生的认识与审美意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在美的熏陶渐染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她主张努力把每一堂课上得情趣横溢,充满美感。她追求准确生动的语言美,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她的教学语言层次丰富,优美生动,感情真挚,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她还追求结构美。她的课堂结构独具风采:导入设计精彩纷呈,发展阶段跌宕多姿,“小高潮”缤纷夺目,大高潮震撼心灵,结束部分余味无穷,板书则画龙点睛,优美的教学节奏和深邃多姿的意境更使教学锦上添花。听课者如入山阴道,旖旎风光应接不暇,心神俱醉。

(五)爱的奉献

交心、启智、激情、审美从不同方面展现出于老师的教学艺术魅力,把它们有机融为一体的是“爱”,是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酷爱,“爱”是于老师教学艺术魅力的根本。她有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她将语文教学工作称之为“爱的事业”。她上课始终洋溢着高尚的的爱的氛围,她慈爱的目光,微笑的脸庞和亲切的语言,时刻向学生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重和爱的期待。

于漪老师奉献给学生满腔的爱,为了爱,于老师“教海无涯学作舟,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7]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她一再“沉”到学生中间,悉心体察和准确了解学生看书、写字、思维的种种表现,然后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耐心指导;她对作业精批细改,“滴滴红墨水,字字肺腑言”;尤其可贵的是,她极为尊重学生,优等生、差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给自己的教学提意见,出点子,并及时予以表扬。爱具有双向鼓舞行和协调性,她的学生回报给老师的也是满腔的爱,对母语的热爱,对语文课的喜爱,对于老师的敬爱。“每每上到语文课,我们常常怀着兴奋渴望的心情期待着上课的铃声,目光专注地等待着于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在他们心目中,于老师是高尚的,

标签:情感 于漪 于漪情感教学案例 于漪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