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和而不同为君子 [寻觅君子的“和而不同”]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是传统君子一生的抱负。   而自从“和而不同”出现在了孔子的语录里之后,在君子们实现抱负的征程上便增添了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乍一看,别有风韵。然而兴奋与愁苦并生。
  “和”与“同”,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政治智慧。春秋时期的齐国外交家晏婴这样解释其本义。他说:“和,如羹焉”。意思是说像厨师煮肉汤,把各种原料和佐料加在一起,施以薪火,过则泄之,不及则济之,才能烹调出淳美大羹遗味。他又把“和”比作音乐,五声六律,刚柔清浊,疾之徐之,抑之扬之,才能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同”则相反,“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可见,“和”是丰富多样,“同”是千篇一律;“和”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同”是相互重复,相互排斥。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思路便出来了,那就是将“和”与“不同”相互补的“和而不同”。
  
  一
  
  修身。
  自古以来便有无数的人将“和而不同”作为他们的人生准则,也就有了称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比喻。于是,“和”与“不同”就在这许许多多君子身上开花结果了。
  为人所熟知的张学良将军便是一个例子。“东北易帜”,让一个原本“和”为军阀的少帅,顺应历史的发展,结束了中国大地上军阀割据的局面,也让东三省局部摆脱了日本人的控制,为民族和国家坚定的争回了主权,这足以证明他是军阀中的“不同”者。
  看上去,似乎“东北易帜”是一件顺理成章,容易办成的事。可实际上却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和充分的准备。要知道当时的东北军可是日本人一手拉扯大的,何况日本在东北三省还驻扎着较东北军装备更精良的关东军,要做出这种决定可能连生命都难保,谈何容易?足见他坚持这种君子作风的毅力以及将之修身所下的工夫之深。
  
  二
  
  齐家。
  在很久以前,一个家是庞大的,往往是整个家族生活在一起。所以,对待无论远房还是近亲,“和而不同”的准则也必须穿插在“齐家”的过程中。
  他们是一对生活在东汉建安年间的夫妇。当时社会动荡,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愤懑、不安的情绪当中,不可自拔。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信仰,不断地坚持着,挣扎着,试图在复杂的家庭中自由掌握自己的命运。可家庭并没有让他们看到机会。
  封建刻薄的婆婆对待媳妇总是心怀偏见,看着媳妇夙兴夜寐地为她以及整个家庭劳作,她非但没有丝毫的怜悯,却坚决地不留余地地要求儿子将妻子休弃。凡是知道了这件事的人都对他们感到同情,要他们反抗、拒绝。可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想到了自己需要坚持的“和为贵”。因此纵使受到了巨大的欺毁,纵使他们是那样的恩爱和幸福,纵使有着千千万万个理由万万千千的不愿意与不满,他们也只好暂时答应了。
  但他们也相互许诺在复婚前定不再婚,这便是他们的“不同”。然而,在封建年代,这种“不同”是脆弱的。妻子刚回到娘家不久,就在母亲和兄弟们的逼迫下被迫答应了另一桩的婚事。丈夫知道后也无法及时说服母亲让妻子回婆家。就这样徘徊在“和”与“不和”间,逡巡于“同”与“不同”中,无助的他们双双自尽而亡,最终尝到了无尽疚痛。
  在他们内心深处,这样的结局所给予的究竟是坚守准则后的欣慰,还是受迫于社会后的无奈与愤怒,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他们,如此颓废的结局都必然会是一次莫大的人生教诲。
  我们姑且就将这个悲剧看作是一个噩梦吧!梦过了,总是会醒的。
  
  三
  
  治国。
  国者,民族之所属、所依者也。民族不可无国,若卒不可无甲,人不可无家。国若不强,则受制于他人,受欺凌于他人。故治国者,负民族之重,不可轻之。强国之道,莫过于安内攘外。然何以为之?其必曰“和而不同”。
  忽然想起“萧规曹随”的典故,竟然符合,不妨以它为例。其“和”者乃是他对萧何所立规章之追随,全盘照收,似乎碌碌无为的样子。然我想“不同”才是“萧规曹随”的最大价值所在。曹参的“和”并不若那些鱼肉国家的乱人贼子、贪官污吏一般,荒淫无度,却是希望休养生息,实现他“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让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也正因他“和而不同”的做法,曹参最终成为了倍受世人称赞的一代贤相。
  
  四
  
  平天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眼中,或许统一天下是对“平天下”的诠释与理解。然而我却认为,从以求适应每个年代的角度来说,“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是:为天下营造和平安宁的氛围。因而,我们需要以“和”为基础,加之“不同”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中详尽地阐发这一观点,他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的确,“和而不同”的思想与方针,是以适应当今国际社会新形势为基本出发点而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互利共赢,因此赢得了国内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可见,“和而不同”的精神与中国乃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融合得多么的紧密,这种精神有如千年老松,苍劲地屹立在广袤的原始森林;有如高山雪水,无息地穿梭在奔腾的江河流域。好似饱满的种子,在这片沃野千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哺育着这一方淳朴的生灵。
  然而,在这短促的兴奋过后,伤愁与阵阵的隐痛开始逐渐地吞噬着我的心灵。面对着如此优秀的前人,我不忍放眸去看今天那些所谓的“君子”;失去了自己所应有的准则,却还自视清高;早已泯然众人,却还期盼着人们敬重。于是开始了冥冥中新一轮的寻觅,而这次却不再是那么的轻松,取而代之的将是漫长与艰难行程。
  难道现代人就不需要“和而不同”的气质吗?既然不是,我想我们就应该将这种优秀的传统发扬下去。
  (指导老师:任丽萍)

标签:和而不同 君子 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