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请假条 > 正文

坚持问题导向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_以质量导向落实精准扶贫

时间:2019-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 坚持问题导向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 ? ?? 今年以来,xx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干部群众二方凝心聚力,省、州、县、乡三级齐心协力,政府、企业、搬迁户和社会中介四方共同发力,全力以赴,创成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局面。

一、如何理顺易地扶贫搬迁行动中的政-民关系 ?? xx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启动阶段,短暂出现过“上热下冷”的问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原因在于群众对这样一个大政策还未能很快形成完整了解,他们的具体诉求找不到表达渠道,因此缺少参与感,担心自己的具体困难得不到准确理解和恰当处置。因此对一个看起来“为他们好”的大事竟然缺乏热烈响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讨论和总结,逐步采取有效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上热下冷”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 1.实施乡村发展倍增计划。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就是把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放给老百姓、放给贫困户,让群众说自己的发展愿望和生活理想,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调整产业结构,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式,让群众认识到本????????????????? 次易地扶贫搬迁是自身加速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彻底改变家庭命运的绝好机会。让群众真正看到机不可失的发展希望。

2.实行“压改征”。常规的扶贫项目实施,往往是由政府定指标,逐级向下压任务,群众被动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只是听任摆布,完全失去了主体地位。这样简单粗暴的压任务方法,会导致群众丧失主动性,行动热情不高,项目难落地。就算完成了上面下达的任务也是低质量完成,建设性效果不佳,后续工作麻烦多,甚至后患严重。我们把过去 “压”任务的方式变为向群众广泛而真诚地征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各种意见,让他们坦陈自己的想法。并启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发展愿望,有效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把政府指令式的“要我发展”变为群众自主式的“我要发展”。建立了这样的理念基础,获得了群众的深度认同之后,政府向群众征集发展项目,进一步把这些项目落实为扎实的扶贫发展行动。这样才能够把群众的自身努力化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植根于人民群众内心的发展动力才是充满了主动精神的,充满建设性的,才是可持续的,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热下冷”的问题。政府顶层设计的 “最初一公里”和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够连成一条线。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够上下贯通,如臂使指。

3.运用“五共”流程工作法。xx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要求,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形成了一套适应新时期和新任务的群众工作方法,即与群众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流程工作法:通过多轮次深入群众的“共商”,与群众达成这一“共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困脱贫的有效路径。然后与群众“共建”各类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项目。最终“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深入而系统的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做基础,如果在发展中出现了困难和问题,基层党委政府和贫困群众也能够互相理解,协商解决,完全可以共同担待,而不至于产生隔阂,这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更不至于出现大的矛盾冲突。

4.巧妙利用“撬杠原理”。易地扶贫搬迁中,群众自然会有故土难离的心情,对即将搬入的未知环境有恐慌感,担忧搬迁后难以生存,所以常会等待观望。为此,我们以各级党委、政府、干部和“五人小组”为撬杆,以州县两级战区为着力点,以乡镇、村为施力点,以村民中有威望的寨老和退役军人为基层舆论支点,以最有能动性的外出务工青年等乡村能人为激活点,组成一个 “撬杆系统”,而不是由政府单一力量包打天下。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大规模易地搬迁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庞大社会事件,不能由政府一根柱子支大厦,必须多方合力,促成积极搬迁的舆论环境,让应搬迁的贫困户在心理上获得“支援感”,在行动上有群体“呼应感”。同时,各方面创造有利于贫困户搬迁的实际条件,保证早搬迁的民户在搬迁过程中一切顺利,给观望者吃定心丸。通过愿搬迁的积极分子启发大多数人的搬迁意愿,以少带多,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5.推行“两会三书六表”。国家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有很优惠的政策,部分村组干部可能会因此优亲厚友,将不贫穷的群众定为贫困户,导致贫困户识别不精准,严重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xx镇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会三书六表”的方法,把确定贫困户的全过程透明,以公开求公正,以精准求公平。同时,“两会三书六表”也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行动中广泛实行“契约化”管理,让贫困户对自己的决定建立起责任意识,同时也保证了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政府与群众在“两会三书六表”的行为系统中做到双向约束,权利和义务对等,双方履约诚信。让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进入现代的规范状态。

总的说来,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大行动中,必须提高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比重,必须让民愿成为政府行为的有力导向,民众的利益才是政府努力的目标,而不是让民众仅仅成为体现政府任务指标的数字。

二、强化干部主体责任与加强社会合作 ??? 易地扶贫搬迁从基本性质来说,毕竟是政府主导下的大政,因此干部的责任主体地位必须落实。为此,xx镇根据行政区划和贫困区分布,实行“五大战区”制,建立三级指挥部,选派“五个小组 ”,抓好“四项监督”,组建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团和脱贫攻坚青年军,运用“四位一体”机制,确认干部的主体责任,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干部的内在活力。

??? 州级层面的“五大战区”制是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军分区“五大班子”一起上,用战区的机制来确保州级层面明确战役目标,集中火力,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

?? 为了实现上下联动,在州、县、乡建立三级指挥部。依托党建扶贫的云平台,在州、县、乡三级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构建三级一体联动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时间表和作战图,立下军令状,发布了战区一、二号令,各级指挥部挂图作战,按图销号,确保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逐一实现。

为了充实脱贫攻坚一线力量,在贫困村普遍选派“五人小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仅靠村级现有力量难以胜任。针对脱贫攻坚力量薄弱的实际,xx镇打破常规,拓宽思路,在村级组建“五人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实现所有贫困村“五人小组”全覆盖,确保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一线力量得到有效充实,真正发挥“尖刀班”的作用。

??? 为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抓好“四项监督”。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落到细节,xx镇形成了“四项监督”机制,即党内的纪检监督、党委领导下的群众监督(民意调查中心)、法治监督、数据监督,通过“四大监督”,锁定任务,锁定责任,锁定状态,以保证最终达成目的。

为了从严管理干部,探索建立“四位一体”机制。xx镇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 “向惰政宣战、向惰政问责”活动,探索出了“干部召回”制度,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激励保障、召回约束“四位一体”的从严管理干部机制。“四位一体”的根本是激发活力,激活创造力,调动积极性,以工作促成长,而不是僵硬的管束与惩处。以此确保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履职尽责,与事业推进共同进步。

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xx镇为了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组建了退伍军人、民兵预备役参与的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团和优秀团员青年参与的“脱贫攻坚青年创业军”,确保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三、抓住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难题 ??? 难搬出、难稳住、难发展、难融入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四难”问题。xx镇的贫困群众世代生活在大山中,贫困在父祖子孙的代际之间顽固延续。对于大山里的贫困农民来说,恶劣自然环境造就的穷窝是走向发展和富裕的最大桎捁,也是政府扶贫投入的无底洞。如果不搬出这个穷窝,就只能是年年扶贫年年贫。只有挪出穷窝,才能拔出穷根,才能阻断代际贫困,也才能够堵上扶贫投入的无底洞。

??? 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之下的易地扶贫搬迁,我们赋予它如下内涵:
1.“搬出渴望”。我们通过与群众反复共商,引导群众认清自己的现实处境,多了解外部世界,打开心路和视野,让他们深切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是拔穷根、解困局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搬出大山。真正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出群众所急,搬出群众所愿,让群众越看越想搬,越琢磨越觉得尽快搬出才能尽早脱贫。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搬出难”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搬出渴望”。

2.“搬出文化”。xx镇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各族群众在大山里生活了千百年,在那个特定环境里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流传下来的民间民族技艺和艺术极为丰富。这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易地搬迁中,不能让这悠久的文化根脉中断,不能让这些宝贵民族技艺和艺术流散。我们在搬迁过程中专门对搬迁区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和艺术进行统计分类,纪录保存。并联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之进行深度挖掘整理,让搬迁区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乃至让搬迁的群众依靠民族文化资源,展开民族文化产业的创业,增加就业机会。更具有内在意义的是,这些民族文化传统遗存就是山区人民的“精神家园”,他们搬离山里故土之后,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跟随他们进城,会让他们保持生活文化的连续性,能够为新家营造“故土感”,抚慰他们的“乡愁”,有助于稳定他们的迁居心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搬出文化”。

3.“搬出产业”。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搬出人口的就业,移入地有就业机会就能够搬得出,稳得住;移入地无就业机会,就算搬得出,想要稳住也难。

我们的做法是, ??? 首先,以产带迁,通过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来带动搬迁,例如,我们大力发展食用菌、华大基因集团支持的集装箱养鱼、对口帮扶地区劳务输出精准派遣等十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保证搬迁贫困群众每户至少1人有可选择性的就业岗位。

?? 其次,以产定迁,一块移入地有多大的产业发展前景和可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就搬入多少人口。不搞盲目的聚大堆搬迁,防止在乡村搬迁脱贫之后在城里制造新的贫民区。

同时也以迁促产:易地搬迁会产生积聚效应,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这个过程是发展新产业的良机。我们因势利导,在积聚过程中引导发展新产业,促进民众自发创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极力为搬出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乃至在搬入地开设“倍增课堂”,与群众共商发展倍增计划,打开群众眼界,激发群众主动创业的愿望。以上各种做法就是我们的“搬出产业”。

4.“搬出尊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的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属于消极心态,不利于焕发创造精神。过去扶贫过程中偶尔可见的“等靠要”现象其实就是被贫困击垮尊严的颓唐怠惰。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我们的一项重要思想工作就是让群众不要有穷人“投奔”别人的心理,不是去依赖什么,而是要在获得的新环境中堂堂正正地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在自己的新前途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树立有志者的自尊。一个自信而尊严的劳动者与一个缺少这方面精神的自卑者相比,其创造性能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一直努力扶壮贫困户挺胸抬头奔小康的精气神,让他们确信自己在脱贫致富的智慧和能力方面不输于任何人。扶贫先扶志,也就是这个意思。失去尊严的无志者是很难扶起来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搬出尊严”。

5.“搬出动力”。我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把数十万苦熬日子的受穷者变成新环境中意气风发的创业者,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契机。从一个接受救济者到一个财富创造者的转变就是在增进社会发展动力。易地扶贫搬迁让几十万接受救济者变成几十万财富创造者,**南的发展将因此增加多少正能量!我们要让易地搬迁成为搬迁户改变命运的契机,自身发展的新起点,真正使易地扶贫搬迁激发贫困户的新活力,让他们以全新姿态,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而不再是大山深处的受穷者,由此增进社会发展动力。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创造出本地新发展的新生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搬出动力”。

6.“搬出秩序”。我们从三个层面处理“搬出秩序”的问题。首先是政府方面。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大量人财物,政府层面必须严格管控,一边扶贫一边反腐,一边扶贫一边治理。保证所有扶贫资源都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用之于贫困人民和扶贫事业。这个秩序必须一丝不乱。

紧跟着是依法搬迁的问题。数十万人离旧家、搬新家的大行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安全、环保、交通、市政、村务、房产、地权等太多领域的问题,所有问题都必须归并到一条线上来处理:依法实施。没有依法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必定是混乱不堪的,甚至是后患无穷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搬迁工作,才能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大计平稳推进。我们制定出台了符合**南实际的扶贫工作地方性法规,依法对群众、企业、政府进行全面法律界定,保障各方利益。依法对企业、群众、政府进行保护和约束。对风险点进行加权的法律防控。这些措施使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以依法依规,快而不乱,有序推进。

还有就是搬入地的社会秩序建设问题。易地扶贫搬迁让大量的山区农民迅速变为城市居民。对搬迁户而言,是个人生活生产方式的彻底变化:对社会管理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政府必须加速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更需要努力提升城市社会的现代管理能力。我们兼顾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的双重力量,而不是互相替代。把党建系统、居民自治、文化组织、法治体系、民族传统关联体等元素都融入到搬迁户组成的新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还在搬入地开办“社区课堂”,引导搬迁户逐渐理解城市公共生活规范,更快融入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之平稳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过渡。同时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心理疏导等配套服务工作。新型社区秩序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

?? xx镇通过上述系统做法,有效推进着易地扶贫搬迁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万千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活得好。广大贫困农民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享受到了丰满的“获得感”。

四、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顺势选择新的发展路径 xx镇自然条件恶劣,底子很薄。曾经长期处于贵州经济增速的末位。本州的**、**等县被称为贵州贫困地区中的极贫困地区。在我们看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这次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对xx镇是千载难逢的极大发展机遇,我们不会把它做成一个“运动式”的短期行为,不是一个达成指标就完事大吉的具体任务,而是看成一个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绝佳奠基,是发展新路径的定向开局。本次易地扶贫搬迁的巨大建设性成果将在**南本土发展过程中发挥永久性作用。我们也正是本着这种认识来部署和推进工作的。

1.把易地扶贫搬迁当做长久恢复和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大契机来全面推进。

??? xx镇山大、沟深、坡陡,石漠化极为严重。即使是植被覆盖区也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极薄,环境承载力很弱。散居在大石山区的农民广种薄收,给环境造成极大负担。易地扶贫搬迁把大批散居深山区的农民集聚到城里,大面积消除了广种薄收的农作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破坏,使政府可以更为合理地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大搞生态经济,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业和各种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直接变为“金山银山”,走绿色发展之路,谋求绿色崛起,因为任何“其它颜色”的崛起我们都干不起。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南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才是本地经济的长久增长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支撑点和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建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的发展成果。

2.易地扶贫搬迁可以大幅提高本地城市化水平。

??? 像绝大多数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样,xx镇城市化率很低,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密度低,城市的经济实力弱小。而且现有的城市(城镇)也普遍存在结构缺陷,等级序列不完整,缺乏差异化特点,互补互联功能差,分布不平衡,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由**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简陋,公共服务功能薄弱。明知道本地城市(城镇)存在诸多问题,但由于本地经济基础薄弱,也难以给予较大投入,无法予以尽快改善。

本次国家给予大力投入的易地扶贫搬迁,能够帮助我们的城市(城镇)迅速聚集人口,扩大规模,并由此产生积聚效应,充实城市内容,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增加城市自我服务内涵和自我生长潜力。

同时易地扶贫搬迁也创造了城市化建设的诸多商机,为引进企业和市场建设资源提供了良好契机。政府就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促进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新机制的建立,开展城市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化投资,这些市场化资源又会为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升级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助力。

在政府有力引导下,市场化建设力量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的互惠合作、环境保护的联防联治,这样,城市化建设资源的配置就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加快构建新的城市化增长极。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提升的城市化最终是社会的城市化,不是政府的城市化。在这里,我们把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发挥“两只手”的作用,政府投入是引导,以市场力量发挥普遍和长效的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本地城市化发展借助易地扶贫搬迁的强劲“东风”,正在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3.让易地扶贫搬迁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

?? 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大量农民进城定居,为发展城郊农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利用这个机会,统筹计划建设“城郊农业产业体系”。具体做法是:
首先在城市的下风下水区域,距离移民社区不太远,在不挤占市政交通空间的前提下,规划专门区域,建设“城郊种养园区”,基本业态是设施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以实用耐用为原则,建设小投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设施,如简易大棚,简易的小体量饲养圈舍等,适合于一个人到数个人参与劳动的规模。单独看,这些大棚和圈舍是小规模的,但若干个体的加总,就会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对于这样的园区就可以配置种养业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使得技术服务专业化,由此产生服务社会化和产业集约化的效果。

当然,这种园区的建设首先要与进城农民“共商”,了解他们进入园区的可能性、意愿、具体要求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产业设施单位的体量和使用方式。

同时让“城郊种养园区”管理规范化,建立准入标准和退出制度。因为城郊空间已经属于“稀缺资源”,设施建设又是有成本的,不能让没有资质的入园者胡乱经营而造成资源浪费。

“城郊种养园区”的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防止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养殖业污水的集中管控处理,也能够防止环境污染。

易地扶贫搬迁导致的大量新居民入住,有可能造成粮肉菜的供给紧张或价格上涨,老居民因此可能会对新居民的大量涌入产生抱怨。如果新居民能够通过自身劳动,改善并丰富城市供给,会有助于增进新老居民的融合。这对城市安定发展极为重要。

“城郊种养园区”为迅速扩大的城市提升了自我供给能力,有效缓解人口迅速增加的城市可能出现的食物供给紧张局面。还能让进城农民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而这样的就业是他们能干、会干、乐意干的工作,培训投入少,伴随投资小,适合于农业融投资能力不足的现状。

而搬迁农户留在山区的土地,就可以大面积合理规划,实现新形势下的规模化经营开发,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效益和现代化水平。

总之,xx镇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的“家底”严重不足。国家启动并投入的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给了我们选择发展新路径的“启动资金”,使我们得以迅速驶入绿色发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易地 扶贫 抓好 坚持问题导向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 推进精准扶贫 首要问题是 易地扶贫搬迁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