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亲情作文 > 正文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随笔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五严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和谐、高效地进行课堂多向交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交流热情;创建多向互动的课堂结构,提升交流能力;优化教学方法,改进交流策略等方面做几点初步尝试,愿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交流。
  关键词:课堂教学;交流;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58-2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交流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师道尊严,讲究课堂行为规范,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呈现激活之势。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从师道尊严的角色转化为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指导者和朋友,走近学生,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努力帮助学生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真诚交流、灵活互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器,他们会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一个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也就缺少了生机和活力。学生与教师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时,师生应基于同一个层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形成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彼此之间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我的做法是:
  1.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长者的命令口气,采用平等的商量语气、对话语态;用词上改变以往的“下面讲”、“我讲”、“好好听”、“听清楚了没有”为“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我们再明确一下”等之类的态度亲切,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以情感的满足带动认知的深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有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此,教师应把这偶发事件当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在随意、宽松、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说敢疑,在悬念中前进!真正做到: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
  2.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及时质疑;学生作答时答案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荒谬的,也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个性达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有时组织同学们以此为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自悟自明,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做既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和谐了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应有饱满的精神和激情,构建师生其乐融融的互动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试想如果教师没有教学激情,对学生没有殷切的期望,得过且过或无精打采,语言乏力怎能不使学生“趴下去睡觉”呢?教师教学没有激情,没有活力,学生怎能不困倦、不厌烦呢?教师教学没有激情,互动、高效的课堂从何谈起?
  3.有意识地设计错解,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用什么物质检验某物质是盐酸”的错解设计为:(1)打开试剂瓶盖,有白雾形成的就是盐酸;(2)滴入紫色石蕊,发现变红就证明是盐酸;(3)放入金属锌,发现有气泡产生,就是盐酸等,让同学去讨论。
  二、创建多向互动的课堂结构,提升交流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传递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张开嘴巴等待老师来喂,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相对较弱,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成为师生的信息“互动站”。这样的好处是,教师的“教”作用于所有的学生,而所有学生的“学”都反馈到教师的“教”这方面来。况且在某一点上教师不一定都能超过学生的,就可以起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如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我在学生阅读课本后,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同是还原性实验,为什么实验装置会不同呢?”“实验步骤会相同吗?”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及时加以引导、开拓,启发他们并告诉他们通常在生活中的煤气中毒指就是一氧化碳中毒,顿时课堂沸腾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很快就明白装置后面接气球是防止一氧化碳扩散,造成空气污染,此时有一位同学又说:“这些一氧化碳放到哪里去啊?”“对啊”我说,并以此让同学思考讨论:“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提问题教方法,使师生,生生和生师之间产生互动。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改进交流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有赖于师生双方积极的影响和默契的配合。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读、验、讲、练”的教学方法,就是试图改进交流策略,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一种尝试。
  1.读。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的训练方法:
  (1)扶着走。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如何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
  (2)领着走。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
  (3)撒手走。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阅读这一环节,不仅讲新课时可以用,复习课、实验课同样适用,而且可以贯穿学习化学的全过程。
  2.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应被视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或边讲边实验,或读书后再实验,或实验后再读、讲,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实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经得起检验,接受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探索性实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习题或需用实验来解答的习题就属这一类。这一类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这类实验一般开始时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必须加以认真指导,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能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3.讲。讲课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讲什么。教师讲解的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精讲,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和学生,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怎样讲。“启发式”和“引导式”的讲解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
  (3)什么时候讲。教师必须把握讲解的最佳时机,才能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讲解的时刻应该是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即对知识似懂非懂、急切地需要教师作结论的时候。
  4.练。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在学生知识系统化中能起到组织作用,并能完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一环节,教师应着重注意两个问题。
  (1)练什么。练习的内容既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又要有一定的启迪思考作用,不是只凭死记硬背就可以解答的;要和学过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如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变化等。
  (2)怎样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在课上,也可在课外,既可书面,也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讨论等。要防止书面作业一种形式,更不要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四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切不可固定一个模式。
  总之,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真正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化学课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超越,去发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的课堂实践中,实现“双赢”、“双发展”,使和谐的课堂交流成为教育教学一个全新的亮点。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标签:课堂教学 浅谈 初中化学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