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启事 > 正文

抚今追昔_抚今追昔,共创未来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虽然经历冷暖起伏,但总体上在不断发展前行,取得了巨大成就。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间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人员往来只有1万人。2010年,双边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达到570万人次。双方还缔结了245对友好城市(省县)。两国利益深度融合,联系空前紧密。中日关系的长足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重要利益,为两国各自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有利条件,也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
  作为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亲历者,抚今追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一)只有高瞻远瞩,中日关系才能保持正确发展方向
  中日关系有其特殊性,改善和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牵制甚至阻挠。在恢复邦交、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重大历史关头,都需要登高望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正确的战略决断,确保两国关系不偏离正确航向。
  (二)只有合作共赢,中日关系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两国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利益纽带不断紧密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日本在资金、技术等诸多领域提供的宝贵支持,支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日本提供了重要机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今天,中日互为最主要经贸伙伴,经济上相互依存,为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只有传承友好,中日关系才能历久弥新
  中日友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十分罕见,也是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战后,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秉持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推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为最终实现战后两国关系的重建做出了历史性卓越贡献。邦交正常化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荒漠治沙的远山正瑛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日中文化交流事业的清水正夫先生和平山郁夫先生等众多友好人士,不断续写了中日友好的新篇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推动两国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身到中日友好事业中来,开创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只有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中日关系才能保持大局稳定
  中日两国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摩擦。在战后中日关系重建、改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双方也曾遇到严重困难和障碍,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在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高度政治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所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需要我们继续珍视和坚持。随着交往日益密切,中日间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还会不断出现,有些问题还非常敏感。40年来的中日关系实践留下了深刻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重大敏感问题上,要始终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根据双方有关共识和谅解,特别是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坚持通过谈判对话和协商冷静妥善处理。
  40年在中日两国漫长交往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我们审视中日关系,还要把眼光投向过去两千年的历史。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日两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两国必须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之路。
  二 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局,面临着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日本刚刚经历三重灾害严峻考验,新内阁成立后将灾后重建和振兴经济作为首要课题。中日两国都在贯彻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谋求新的发展。环顾世界,亚洲一体化进程蓬勃发展,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中日两国的前途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日关系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日关系要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应重点推进两大系统工程。
  (一)政治互信的系统工程
  政治安全互信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和看待对方,是对手、敌手还是合作伙伴,是挑战还是机遇?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两国之间缺乏互信的根源在于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对方的发展。中方反复重申,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不称霸,永不对外扩张。这些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为了取悦他国他人才这么讲,而是中国基于自身的基本国情、发展现实和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从中国的发展现实看,尽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日本,但人均GDP仅4000多美元,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制约显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将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用在国内建设和改善民生上。因此,中国无意也无力将有限的财力用于扩充军备或与他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适度加强国防建设,只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我们的安全与和平发展环境。
  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看,一国的发展和繁荣完全可以通过平等有序、互利互惠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走挑战国际秩序或挑战别国的老路。中国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2010年,中国外贸总额达到近3万亿美元,超过经济总量的50%。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认为中国会像历史上传统大国那样走“国强必霸”之路,是以过时的思维对中国发展作出的错误解读。中国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越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真诚地希望日方理解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逐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尊重中国人民对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珍视,客观了解中国国情,客观认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
  就日本而言,战后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吉田茂首相在20世纪50年代初确立了“轻军备、重经济”的国家战略,使日本很快实现经济腾飞,跻身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们积极评价日本战后的和平发展,希望日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胡锦涛主席2008年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明确宣示中日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两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双方要以实际行动,把这一重要政治共识落到实处,使其逐步成为两国人民的广泛共识。为此,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政府、政党、议会、军队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就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各自的内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及时坦诚沟通,增信释疑,防止战略误判。
  (二)国民感情的系统工程
  中日友好在两国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两国 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近年来两国国民感情一直在低位徘徊。根据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分别有超过六成的中国民众和近八成的日本民众对对方国家缺乏好感,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也发人深省。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两国政治安全互信不足,有关敏感问题不时被炒作放大,双方民众对彼此的认识滞后于两国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等等。双方应高度重视两国国民感情出现下滑的状况,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多管齐下,争取尽快扭转这一局面。
  1.双方应充分发挥中日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友城众多等独特优势,官民并举,积极扩大人员交流。尤其是要持之以恒地开展青少年交流,不断增进两国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双方应不断创新交流的形式,丰富交流的内涵。可深入挖掘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用好现代流行文化和创意产业合作这些新抓手,大力开展动人心弦的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拉近彼此感情距离。
  3.双方应共同营造客观友善的社会舆论环境。两国政府应多向媒体提供积极、正面、客观的信息,使两国民众能正确了解对方,形成良性互动。两国媒体应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增强责任感,避免恶意炒作,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三 中日互利合作
  在两大工程基础上,中日双方还应在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开展五大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走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
  (一)绿色经济合作
  为谋求新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纷纷顺应时代潮流,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场绿色经济大潮在全球方兴未艾。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日本也将绿色循环经济作为灾区重建和未来十年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两国发展战略存在契合点,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积极打造大的示范性合作项目,为两国经贸合作升级转型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唐山曹妃甸中日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和中日连云港合作项目,由于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日益受到两国各界关注,有望成为双方着眼未来、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应不失时机地大力推动,争取早日取得更大进展。
  (二)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合作
  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以各种方式向日方表达慰问,提供援助。胡锦涛主席亲赴日本驻华使馆吊唁,这在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温家宝总理赴日本出席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一下飞机就专程前往宫城和福岛重灾区看望慰问受灾民众,并同日本领导人就中日加强灾后重建等十个领域的交流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中国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也为此采取了积极行动。
  目前,日本国内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生产和社会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经济一度下滑的势头也得到初步遏制。我们对此感到欣慰。更重要的是,日本已经形成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灾区重生、灾后重建的思路。我们相信,凭借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应对历次危机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日本将实现新的发展。日本灾后重建加快推进,经济逐步走向复苏,将为中日深化合作提供新的重要机遇。我们欢迎日本企业结合国内产业调整和转型,来中国寻求更大发展。
  中日同为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巨灾、重灾是中日两国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双方应共享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务实交流和合作,共同构筑起有效抵御和携手应对重大灾害的安全网。同时,双方还可加强灾后重建经验交流。双方在灾后重建这方面都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三)亚太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
  亚洲是中日两国安身立命之本,是两国发展的共同战略依托。在亚洲崛起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中日各领域交融不断深化,合作空间持续增大。作为本地区主要大国,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调合作,寻求更多的利益交汇点:一是在涉及地区合作未来格局的重大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勾画亚洲发展的未来蓝图。二是积极致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东亚自贸区建设,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探讨在亚洲互联互通建设、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区域合作始终沿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三是共同致力于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和东北亚和平机制建设,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为本地区的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最近就加速推进东亚自贸区和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建设提出联合倡议,这是双方共同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共同为推进亚太一体化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四)应对全球性课题的合作
  中日同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主要经济体,在全球层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面临日益增多的共同挑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双方在全球经济治理和重大国际事务中肩负着共同的责任。
  双方可充分利用联合国、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就维护全球经济稳定,推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等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领域相互支持。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课题方面开展互利合作。尤其是中日同为资源能源进口大国,双方还可推动两国相关企业在资源开发、定价、运输等方面开展战略性合作。
  (五)海洋事务合作
  中日在东海存在多种争议,矛盾相互交织,高度复杂敏感,是影响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突出现实隐患。在涉海问题上,我认为必须着眼两国关系大局,面向未来,遵循迄今达成的谅解和共识,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慎重妥善地加以处理。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海上危机管控,尽早建立完善海上危机管理机制,切实避免突发事件。双方还可以联合开展西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共同维护海上航道安全。要通过多方面努力,以合作的思路破解难题,化挑战为机遇,使东海和西太平洋真正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机。双方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中日关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其发展前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同两国各界人士一道,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深入向前发展,作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刘)

标签:抚今追昔 共创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