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刘晓光:击破离职传言,再续投资商人传奇_刘小光小品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1995年至今,十六年的耕耘让刘晓光早已经成为了首创的灵魂和地产江湖大佬之一。坚守成就了刘晓光。他坚守着首创“新国企”的固有价值观,又突破着做一个国企中的“野孩子”,以开放的姿态成就着一个投资商人的所为。对于未来,刘晓光坦诚:就是把自己一生中的教训总结出来,讲给年轻人,到时会和圈内朋友一起出一本《我的失败》书。
  金融操盘手打遍天下
  最近有关刘晓光将要离开首创的传闻,在?内可谓风生水起。不但导致首创公司内部人心震荡,甚至有些小小的混乱。那么,从这场无厘头的闹剧中是否引发这样的思考:如果首创没有了刘晓光会怎么样?事实上,刘晓光擅长创新和资本运作著称,首创置?于2003年在香港上市后,一直致力于回归A股,但从2004年A股上市受挫后排队至今未果,如果刘晓光就此离开,对首创无疑会是一个遗憾。
  刘晓光多年经营首创集团,亲手操刀资本运作,可谓深谙资本市场之道。作为首创集团的总经理,刘晓光和其掌舵的首创集团专注于金融、地产、水务三大领域,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
  刘晓光刚刚接手首创时值1995年,首创当时涉足40多个行?,名下有100多家企?,总资产高达上百亿元,却只有几千万元的周转资金,把当时的“烂摊子”一手打造成如今号称新型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的首创集团,并跻身全国企?前200强。
  刘晓光坦言:“我是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把房地产当做一种金融产品。”在引入海外资金方面,首创的确是领先一步。早在1994年,首创即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合作发起了“ING北京基金”,融资5.4亿港元。2002年9月,ING与首创集团合资在百慕大注册成立“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基金规模超过2亿美元,主要股东来自海外大型房地产企?和金融机构,成为首家进入北京的海外地产基金。
  由此看来,刘晓光如果离开,其一手操纵的回归A股一事在苦等八年后只怕难度更大。无疑,刘晓光就是首创集团的主心骨,他要是离开首创,势必会影响到数年来亲自经营的人才队伍以及公司管理人员的经营热情。
  成功实现产?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不仅是刘晓光成为首创元老的关键因素也是与其他地产金融家相区别的地方。
  对于金融和地产的关系,刘晓光比?内其他人士认识得更早、看得更远。刘晓光努力将首创打造成一个产?金融集团,并进行全国扩张战略。
  “首创要走出一条新路,可能其他国有企?要用几十年,首创要在几年就走完这条路。这就是以投资银行?务为先导,以产?为背景,两个轮子互动。”刘晓光说,“这当年的决策,听起来的确非常具有国企式、标语式的时代特征。不过首创没有仅仅把它当成一句口号,而是真正依照先做金融,找到血液;再支撑产?,找到利润;再去通过经营通道融资,让这两个轮子互相驱动,把企?运转起来。”
  “两个轮子互动起来了,子弹也有了,该上战场了,可40个行?怎么打?所以我们就把行?从40个缩减到了6个。”刘晓光说,“也就是缩减为,首创金融、首创地产、首创基础设施、首创科技、首创贸易和首创酒店。再过几年,再筛选3个,到时就剩了一个金融、一个地产、一个基础设施,从此塑造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来。”
  时至今日,刘晓光成功实现产?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首创能走到今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这正是当年选择对了战略,以至于今天仍然在坚持着这个战略。在十六年之后,首创的战略视野更加广阔。从投资商人到从容而行
  首创“野孩子”,让我在国企里撒点野,做个开放的投资商人。刘晓光感慨,在目前的国际合作上,在管理层面上首创也是相当开放的。“谁管得好,我就让谁管,首创的高层在这一点上想得很清楚。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首创与传统国企不同。”刘晓光说,“很多传统国企不敢,怕影响班子,但首创不怕这个,我们的目的是让企?价值上升。”在这个话题上,刘晓光的态度显得很潇洒。现在,首创的合资公司里有很多外籍高级管理人,甚至整个管理团队都来自合作方,这当然有可能引起本土团队的一些矛盾。对此刘晓光的回答相当简洁:“部门讨论、用利益机制来平衡。”
  与其说刘晓光是个房地产企?的总经理,不如说更像个投资商人。就像他早已不认为首创是个单纯的地产企?一样。用刘晓光的话来说,首创是新国企,是个野孩子。走进首创大厦,随处可见一行标语“创新每一天”。这无疑又是一个“新”的体现。如果说在金融和基建领域的国际合作算作首创的创新,那么在房产?上的创新当属首创近年来向商?地产的积极转型。
  为人熟知的是与美国奥特莱斯的合作项目――用商圈打造新的城市中心。颇具人文情怀的刘晓光为首创与奥特莱斯的合作起了个浪漫的名字“芭蕾雨”。但这其中,最让刘晓光感到压力的是商?管理能力的挑战,“因为建成大商场了,如果不能引进欧洲的大品牌,或者价格仍然很高,就失去它的意义了。他承认,“首创走过了十六年,肯定有危机感。否则我们就不会提出创新每一天。’’刘晓光坦言,“其实所谓创新,就是每一天都在否定自己之前做的事情。”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提出创新每一天的刘晓光,又为首创置?确立了“产?+地产”战略。刘晓光说:“到2012年,或者说未来一两年,我们在?绩上会有重大的突破。”
  时至今日,刘晓光成功实现产?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首创能走到今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这正是当年选择对了战略,以至于今天仍然在坚持着这个战略。在十六年之后,首创的战略视野更加广阔。
  ――走过职?生涯的第十六个年头,刘晓光相信他与首创这个“野孩子”,已进入壮年。如果首创想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唯有做好两件事:改善企?治理结构、练好国际化的本领。

标签:击破 离职 传言 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