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求职 > 正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特色”的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特色”的全面理解关系到我们更好的对这一理论进行贯彻和实施,对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成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段颖娟,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10级研究生,校团委理论研究室课题组成员。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48-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这一重大命题是对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提炼和总结。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对“中国特色”的理解,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其分割开来。
  毛泽东同志所处的是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在革命与战争中踏上社会主义之路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正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断灵活地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通过深刻总结,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等思想,特别是系统而完整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曾一味套用苏联模式来进行建设,结果就是使社会主义建设萎靡不振。毛泽东同志是第一个提出要“走自己的路”的人。他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指出“这篇文章算是我们初步总结了经验教训。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些都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它包括两大板块:一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这些无疑是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一定的理论前提和进行先行的实践探索。其中深深烙上了“中国特色”之印。
  二、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是“以俄为师”,参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虽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要以苏为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但由于“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这种探索没有完全取得成功。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后期经历的一系列失误和挫败明确表明,苏联模式不可能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中国急需寻求一条符合自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之路。邓小平也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模式搞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面对新的时代主题,我们必须从新的国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时代主题的转换,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强调“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整体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因此,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至少还要持续上百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不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中国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基本但不是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国家的综合实力还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能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革命作用,单纯靠政策体制来实现“过渡”,而是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经济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国际环境和人类文明成果,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做到既坚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又在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同时扩大了对外交流。
  邓小平同志还认识到,由于受封建观念、意识的余毒影响,且对外开放难免会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能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而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的概括,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困惑,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根本上讲,靠的就是有了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发展需要而提出的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三、“三个代表”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历史使命在不断更新,但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为人民服务、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新的任务,党的建设就被首要提上议程。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功过得失基础上,抓住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确定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政治文明的问题。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党的重要带头作用,把治党,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坚持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四、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解决发展模式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抓住生产力发展、文化进步、人的利益需要等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问题,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力增强、民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矛盾加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一度凸显: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地域发展部平衡;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等。这些问题,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和阻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衡量党的执政理念,评价党工作成败的标准。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是满足少数人或某些既得利益团体的权利和利益,而是“坚持以人为本”。要从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各种“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建设,涉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由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矛盾,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实现“物质脱贫”,也不是“突出政治”,搞形象、政绩工程;更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式的掠夺和夺取,而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社会而言,是“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就社会关系而言,是“和而不同”与“异中求同”的统一;就个人而言,则是物质利益求取与精神价值追求的同步;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则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总之,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共同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具体的矛盾,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不是单纯的求稳求无过,也不是只抓重点、中心而不顾其余,或只抓局部、眼前、个人利益而忽略长远、集体利益。而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全局中有重点,重点中又有全局,即统筹兼顾。“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推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新时期的“中国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理论指导!
  五、结语
  “中国特色”的实质就是适应国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依据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和需要而提出的,简言之,就是适应中国的国情而提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些适应国情的思想的正确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了辉煌的成就并不断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标签:探析 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