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三年级日记 > 正文

一九二0以后_九二0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是1990年的12月12日出生的,写1920年以后的事难免有些故作深沉的嫌疑,同时又显得很可笑,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要摇着笔杆写下去。   1920年的初秋,9月30日,上海市的麦根路(今泰兴路)诞生了一个女婴,而这个女婴就是后来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
  记得有人曾评论说,女人写小说有三个顶峰。其中便提及了张爱玲,称她为演尽了末代繁华的女子。贾平凹也说,她的作品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的。在看张爱玲的作品之前,我便由各种途径听说了她,知道了她,了解了她。第一次接触她的小说,是《倾城之恋》。
  乍听起来,这小说定然是一场缠绵悱恻风花雪月的海誓山盟了。然而读完全文,却满口生涩,一向自诩为聪明人的我,居然也会一头雾水地不知道究竟讲了什么,那《倾城之恋》便俨然成了曹操箸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然而我还是认真地又将其看了一遍,这次便很小心地留意起每一句话来,看了之后便对张爱玲着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爱玲是个絮絮叨叨的女人,反反复复地写着林林总总的琐屑。可是她的唠叨并不像老太太碎嘴儿似的让人生厌,相反地,还会有人情愿坐下来,听她喋喋不休地讲一只扣子,讲一件斗篷。也许这就是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有了生命而使人无法抗拒其魅力的原因吧。
  一口气看完了张爱玲的《金锁记》、《沉香屑》、《茉莉香片》、《小艾》,心上像压了块硕大无比的石头,沉重得让人窒息,却有种血淋淋的快感。其实这里的血淋淋用得并不恰当,似有悖于正常的逻辑思维。
  张爱玲是个不讲逻辑的作家,然而她却在某篇散文中写到,中国人写文章讲逻辑,连骂人也讲求理性的逻辑,据说骂人最不讲理的是英国人,而英国人惯用的骂人词汇中似乎最狠毒的便是“血淋淋的”,诸如骂人是只“血淋淋的驴子”之类也不过是说对方很蠢罢了。
  看到张爱玲的散文,便更加对她尊敬起来,她写的那些东西,似乎并不是写给读者看的,只是她一个人没完没了地说着,又刻薄又聒噪,然而人们还是愿意听下去。
  曾听说张爱玲写过一部散文集,叫做《张看》,我当时便想,张爱玲写《张看》,我岂不是可以写“胡说”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后怕,亏得没把这创意告诉旁人,否则岂不要被人笑掉大牙。若是我真的也像张爱玲那般絮絮叨叨起来必然不会有听众的,西施捧心很美,东施皱眉就不太雅观了,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张爱玲是靠着小说《传奇》登上了文学金字塔的顶峰,而她的许多小说都涉及“传奇”一词,诸如“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都是如此”之类。看起来张爱玲很偏爱“传奇”这个词,正如郁达夫偏爱“三底门答尔”(大意为“感伤的”)一样。而张爱玲本身也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人。据说相当一部分“张迷”是因为受张爱玲传奇一生的吸引而热衷于张的小说与散文。
  总之,自1920之后,自有了张爱玲之后,中国文坛便多了一个“异数”。这个“异数”虽未能颠覆中国文坛,却将女子的创作推上了顶峰。
  1920以后,说起来便又要喋喋不休了,还是张爱玲的话用得好:
   不说也罢。

标签: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