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微课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文化元素与语言使用在交际过程中相互间不断发生作用,所以单纯的语言规则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蕴含在语言中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心理状态的体现,所以要完成好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必须处理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教学法和教学手段中使语言和文化保持平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
  
  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文化”在学术界的定义有很多,在跨文化交际和二语教学方面,“文化”定义为“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不同民族的自然物质条件、历史、风俗因素,造就了各种特点的文化,而文化就决定了人们因遵循的习俗规范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同时决定人们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会影响人们交际行为中所表达的信息。
  一、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语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学习,还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规则得以形成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人群的行为、思维模式。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传递信息的模式,是与此语言使用地域的自然、历史、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文明的文化模式是由表达那种文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影响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人们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而是极大地受到语言的影响,而语言已成为社会中表达思想的主要媒介”。
  在使用目的语交际过程中,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者的母语文化不断地交互发生作用,这对交际的质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不了解其文化内涵的语言学习者是没有灵魂的语言使用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完全是交际能力,更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指人内化了的语言语法知识,是对语法知识由了解到遵从,与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并不完全等同。现在的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脱离了使用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环境,语言能力也仅只是纸上谈兵。
  学习目的语文化不可能学得和生活在母语文化中的人群完全一样,教学目的也并不是如此。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要培养学生在与自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时候,具有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差异和防止文化休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解决的是同一语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语言规则、交际规则等因素不同的情况下的冲突问题。比如,中文:久仰大名。英文习惯为:I"ve long heard of you/ I"ve looked forward to meeting you. 汉语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重“自谦尊人”的交际规则,而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就很少见。
  (一)语言规则、语义文化
  这个是在语言体系上的文化差别,文字、语音、词汇、句子、语篇、表达方式这些语言要素。中国的方块字、英文的曲线型,与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生活自然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诗词重视意境,“枯藤老树昏鸦”这样排列事物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想象出其意境,但是其他文化氛围中的人往往就会摸不着头脑。词汇是语言体系中文化因素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人使用“狗”的词或表达方式中,大多都是贬义,而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相反。外国学习者通过背诵有自己母语翻译的字典来学习,对初级阶段来说是有一定作用,但却出现很多的信息缺失。比如“老外”“落叶归根”“红包”“离休”等。也就是说,由于文化、制度、风俗等因素的差异,以至于出现语义上的差异。仅了解字面意思,不能神形兼备地涵盖所有的文化特征
  (二)语用文化
  这是在交际中的交际规则和语用习惯。比如称谓问题、问候语、敬语和自谦。“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要遵循语言的内部规则以外,还要受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总要根据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等选择适当的语音形式、选择适当的词和句式、选择适当的语体和应对方式等。”
  (三)非语言交际
  张占一先生认为非语言交际,如体态语等,也应列入交际文化的范畴。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需要语言与非语言的肢体语、衣着、举止、礼节、习惯等的配合、才能得体地、准确地获得满意的交际成果。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教学的实践证明,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能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原因在于交际文化差异使留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存在心理隔阂。外语教学分为语言的结构层次、语言的文化层次和语言的语用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相对应。学习汉语,并不是为了“同化”,实际上要完全同化也很难,只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当中,取得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在沟通的过程中融合,生成新的文化。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上,文化导入就需要在这其中时刻注意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注入文化元素。
  (一)利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教材,循序渐进地导入文化元素
  所选所编教材要具有针对性。比如初级阶段可通过讲解汉语特别的问候语、称谓、致谢等材料来揭示交际准则。中级阶段重点是汉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带有专项讲解如节日、习俗等文化。高级阶段的教材最好能选择更为深入的专门文化课程,但不能脱离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所有的文化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能自觉地查阅资料、自我学习。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
  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学习效果要看沟通与跨文化适应能力。对固有的行为、思维、交际规则迅速地进行调整,善于排除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顺利进行交际。培养学生冲破文化阻隔和文化优越感的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目的语的兴趣,使之自发地去寻找平衡点和解决方式,准确地表达和交际。在跨文化语境中,教师必须要教会他们处理、平衡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克服文化优越感或是自卑感。提供给他们排除文化差异的障碍的建议。所以这种跨文化语境,与教师的换位思考和跨文化意识同样很重要。
  (三)在课堂活动中更关注文化交际目的,增强语言运用的可实践性,提高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实际运用。课堂中可以引入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鼓励学生运用其所学实际“动”起来。课外还能利用各种文化语境进行训练,并实际参与其中,如参加中国人的婚礼、参观文化景观等活动。
  (四)对比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中的汉字、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所以对于母语是异文化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语言要素的学习,文化差异大的那部分就造成学习的困难。通过思维方式的比较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排除对汉语的惧怕心理。中西方思维差异表现在具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汉语的造字重视意合,有很多形意结合的字,而英语文化很少。形声是在图像性之后的逐步深化。汉语的造词重形象比喻,英语中就比较重本质。汉语重具象思维的特征,给人以声貌、形象上的感受,无论语法、表达方式还是篇章上都具有这些特点。语言要素教学基础上融入思维方式文化特征的对比进行教学,对深入理解语言和文化、提高语言和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Salzmann, Zdenek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ty[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4.
  [2]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 重庆出版社,1996.
  [3]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174.
  [4]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5]林汝昌. 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 外语界,1996(4).

标签:文化与 对外 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