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诗词 > 正文

郁达夫诗词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十大家(组图)

ss="txt">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一生中写下了大量高歌慷慨、声情激越、意气风发、格律严谨的诗词,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数量居诸诗家之冠。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顾炎武、龚自珍3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代表作:诗《放歌》(长诗)、《吊鉴湖秋女士》(七律),词《金缕曲》、《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浣溪沙》等。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大文豪、大学者,但为人颇有微词。早期作品具有浓烈的爱国热忱,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厚重,或鞭挞时政或感世伤怀,倒也简括明朗。但晚年作品有趋炎附势、违心迎合之弊。代表作:诗《归国杂吟》7首、《咏史》4首、《感时》4首、《用原韵却酬柳亚子》等。

毛X泽X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革命领袖、民族英雄之作,题材丰富,充满想象,意境优美,善于用典,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豪迈壮丽,挥洒自如。诗词数量不多,计七八十来首,但篇篇精品,影响极大。著有《毛主席诗词选》,代表作:诗《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到韶山》(七律),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读本中,郁达夫主要是一个小说、散文名家,然而其旧体诗词情韵跌宕、才思恣意,艺术成就并不在小说、散文之下。郭沫若评价郁氏的文学成就说:“其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刘海粟亦评价说:“(郁)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著有《达夫诗词集》、《郁达夫诗词钞》,代表作:诗《钓台题壁》、《赠隆儿》、《寄王映霞》、《咏诗三首》等。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旧学大宗师、词学大家,既是传统词学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奠基人。其创作不仅“妄意合稼轩、白石、遗山、碧山为一家”,而且“欲合唐词宋诗为一体”,兼收并蓄,再造新体,取精用宏、奇思壮采,又能忧时愤世、心系黎民。著有《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词集》、《天风阁诗集》、《瞿髯论词绝句》,代表作:词《浪淘沙(过七里泷)》、《水龙吟》、《金缕曲》等。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老新闻人、杂文家、民主人士。晚年工于旧体,其作品风格独特,用词新奇,真切乐观,夹杂嘲讽,颇有豪气,意犹狷介,还存在杂文化、俳谐化特征。著有《散宜生诗(旧体诗集)》,代表作:《搓草绳》、《清厕同枚子》、《锄草》、《周婆来探后回家》等。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佛教界领袖。其作品格律工整,朴实无华,情深意切,蕴含禅意。著有《滴水集》、《片石集》,代表作:诗《闻斯大林遗体被焚感愤而作》,词《水调歌头(喜闻毛主席畅游长江)》、《诉衷情》等。

沈祖棻(1909-1977),女,江苏苏州人,旧学大宗师,主要是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一批忧国伤时、悲愤激昂的诗词,“富有奔放的热情和飞腾的想像”,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了作者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人称“当代李清照”。诗人汪东评价其作品:“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著有《沈祖棻诗词集》,代表作:长篇五古《早早》、《涉江词》、《浣溪沙》(多首)、《蝶恋花》(多首)等。

邓拓(1912-1966),福建闽县人,新闻才子、诗人、杂文家,数十年间写了大量诗词,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浑厚深沉,但都是一往情深,真挚感人。著有《邓拓诗词选》,代表作:诗《挽司马军城》、《给丁一岚》、《挽黄敬》、《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等。

梁羽生(1924-2009),广西蒙山人,他主要是一个武侠小说家,而不是纯粹的诗人、词家,但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便在其每部小说的每回首尾,都放有两首精心编撰、优美隽永,与反映主题思想、概括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恰当交融的古体诗词;但稍嫌做作、模式化。他的诗词虽然不错,可武侠小说创作成就还是远不如金庸、古龙。

篇二:人是诗之本 诗是人之光——散论20世纪的旧体诗词

>——散论20世纪的旧体诗词

作者:高昌《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7日 13版)

“笑问兰花何处生,兰花生处路难行。争朝襟发抽花朵,泥手赠来别有情。”——这首绝句的作者,是20世纪早期著名的湖畔诗人应修人。他的新诗《妹妹你是水》《小小儿的请求》等流布颇广。他的旧体诗词的光芒,往往为他的新诗成就所遮蔽。

像应修人这样的旧体诗词作者,在20世纪灿如繁星。不少写新诗名世的诗人,也都有一些优秀的鲜为人知的诗词作品。只是因为他们新诗方面的盛名,这些旧体诗被掩盖了。比如徐志摩这首《清明雨中》:“檐溜潺潺插柳斜,异乡佳节不须夸。暂时为客还非客,此日离家总忆家。听雨有愁宜中酒,寻春无梦到看花。隔墙薄暮新烟起,暗减心情负岁华。”诗中描写了杭州清明雨中的感悟,表达了思乡和少年特有的一种透明的怅惘。语浅情长,辞美味醇。这些诗词作者数量纷繁,面目各异。他们写作旧体诗大都不是为了发表,而是随感而发,触景生情,随意挥洒,所以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色,更加容易保留岁月和历史的原生态样貌,更能折射这一特定时期的诗人心态和社会细节。这些作品有诗的魅力,同时也有史的质素。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作者和作品并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但确实是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开满鲜花的迷人的原野。

清末民初正是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诗词的多元流变和多元生态,折射出了这个时代变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接踵而来的20世纪诸多历史事件,恰好为这些悲剧、喜剧、壮剧、惨剧做了详细的注脚: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国共内战直至“反右”“文革”、改革开放??一个个社会大事件给诗词作者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冲击,也为形形色色的作者搭建了新鲜的性灵舞台。他们的诗词作品是时代变迁的活的精神标本,寻找他们失踪了的轨迹和光芒,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段段时间的背影和风雨的痕迹。

要研究现当代的中国,要研究20世纪的中国人的心灵密码,无论是同光体还是南社,无论是毛泽东、陈毅、叶剑英还是胡乔木,无论是鲁迅、郭沫若还是胡适、陈独秀,无论是苏曼殊、郁达夫还是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甚至无论是袁世凯、徐世昌、吴佩孚还是汪精卫、王揖唐??都是无法绕过和回避的文本存在。

我对20世纪诗词的关注,先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对郁达夫诗词的喜爱,而后则是因为对大学里的老师许桂良、顾之京夫妇的父亲顾随先生的敬重。我还记得在大学图书馆里借到郁达夫诗词选之后的惊喜——“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等等诗句,就像楔子一样直接楔在我的心上。之所以用到“惊喜”这个词,是因为此前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过,在我的阅读视野之外,还有这样一种又新又旧、新旧难分、魅力无穷的文学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写诗的时候,读得最多的是舒婷、顾城、江河等朦胧诗人的作品。他们被称为崛起的诗群。徐敬亚先生在论文《崛起的诗群》中有这样一段话:“诗坛上升起了新的美。于是,通向美的道路,便又一次次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性。无数!而不是唯

一。”他提到的这无数种可能性中,并不意味着伴随着新诗的崛起,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和艺术形式也就都应该一股脑儿扔掉了。艾青、田间、胡风他们是一种道路,而鲁迅、郁达夫、聂绀弩这些人,其实也是一种道路。事实也证明,旧体诗词不仅至今顽强地活着,而且还呈现出朝气勃勃、生意盎然的和谐艺术生态。旧体诗特有的声、韵、调组成的韵律之美,是令人迷恋的。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和在田野里漫无目的地乱闯相比,速度和效率毕竟是不一样的。

“五四”以来,新诗虽然在主流文学界有了重要的地位,但其自身的某些缺陷所招致的

争议也是一路相伴而来。鲁迅在1934年致窦隐夫的信中就曾说过:“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此后至今已经整整80年了,尽管旧诗仍然没有从人们的脑子里被“挤出”,但旧诗被主流文学界所忽视甚至说歧视,也仍然是客观的文学现实——除了引起广泛聚焦的少数领袖和社会名人的作品之外,很少有研究者关注20世纪旧体诗词的整体创作成绩。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和20世纪旧体诗词的创作水平和美学影响不相称的。

诗歌与时代有着天然的联系,从20世纪诗词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接收到时代前进的跫音。请来看袁克文的“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两句表面是写游颐和园的感受,抒发了淡泊功名、不贪恋权势的明智的人生态度,实则曲折表达了对父亲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劝谏和讽喻。再请看张恨水写南京大屠杀的这两句:“城里遗民三十万,可能一哭似予无?”其笔调沉郁苍凉,凄清苦涩,读来如在昨天。还请看张大千写乡愁的这两句:“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因为战乱阻隔,作者漂泊海外,不能归国,画梅杏而思江南,感叹只能画却归不得。词调明丽,而心境悲凉。下面再来看看沈祖棻笔下的春愁:“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这句“有斜阳处有春愁”使沈祖棻赢得“沈斜阳”的别号。这首词写于1932年,表现的即是踏青引发的春愁,实际还有隐含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家国之忧,已经远甚于一己幽怨了。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也能在旧体诗词中辨认出清晰的雪泥鸿爪。林散之在《七零年八月初三夜》中说:“江上青留点点山,别来无恙在人间。”一句“别来无恙在人间”,依稀让我们感受到平静水波之下的内心涡旋。聂绀弩的《惊闻海燕之变后又赠》是一首特殊年代的奇异的爱情诗:“愿君越老越年轻,路越崎岖越坦平。膝下全虚空母爱,心中不痛岂人情。方今世面多风雨,何止一家损罐瓶?稀古妪翁相慰乐,非鳏非寡且偕行。”作者服刑后获释,却惊闻爱女海燕早已自杀,随后写了这首七律送给老伴。全诗泪中含笑,笑中含泪。写的是家事,而从“方今世面多风雨,何止一家损罐瓶”这样的诗句,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性的记忆。

以上例举,仅仅沧海一粟。实际上,20世纪有不少非常优秀的诗词佳作,但大多在读者中并没有达到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程度。因为对其缺少文本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和有效的媒介传播,致使这些诗词作品在公众视野中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诗歌写作是一种艰苦的人生体验,需要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生,最深程度地体验人生。20世纪诗词决不仅仅是辞藻层面的,技术层面的,而更是生活化的、开拓型的、建设性的。20世纪诗词作者中的很多人,公众并不一定把他们当作诗人来看。但是他们自己对诗人的身份和诗词作品却看的十分重要。比如罗瘿公先生生前就曾告诉弟子程砚秋,死后墓碑只写“诗人罗瘿公之墓”七字。钟敬文先生有类似的遗言,书画名家林散之先生自题的墓志铭上,也只有几个字:诗人林散之墓。罗先生的书法润格很高,钟先生在民间文学界是权威,林先生的诗名也并不及他的书画名之盛,他们回首平生,为什么只提自己的诗歌呢?倘若这些传说无误的话,我相信罗、钟、林诸先生肯定是把“诗人”这两个字看作了美好人生的象征。不凡的人生旅程,自然是有着多彩多姿的内容,而他们自己则以一言以蔽之,曰:“诗人。”人是诗之本,诗是人之光。“诗人”是个美好的称号。其美在诗,其美更在人。

据周晓川先生回忆,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极为看重自己的《浪淘沙·过七里泷》。他临终之时嘱咐身边亲故:“我过老时你们不要哭,在耳边哼这首词就可以了。”词是这样写的:“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这首词作于1927年,写夜过富春江七里泷的感受。20世纪旧体诗词的美学历程,也如七里泷的素淡而奇绝的秋光一般,徐徐展开,就是一幅淡雅画卷,引人入胜,余韵悠悠。

到了21世纪,旧体诗词逐渐从复苏走向复兴,从复兴走向振兴,掀起一阵阵令人欣喜的文学新潮。这一传统诗体简练、凝重、典雅,把汉语的声韵美、形式美推向了极致,是汉

语言中最美丽的艺术花朵。文脉绵长,福泽深远,既是民族智慧的美好载体,又是文明传承的优秀媒介。日前诗词写作的重现或曰回归,并不是对既往新诗写作的简单否定,而是有益的调节和科学的补充。诗词新潮,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体回归话题,而更具有了一种别具风姿的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回眸20世纪的旧体诗词,研究20世纪的诗词演变和美学嬗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历史细节和生活原态,可以呈现当时的社会心理与精神生态的真实状况,可以为21世纪的诗歌发展提供有益的艺术借鉴和历史经验。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执行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篇三:郁达夫相关

里的房子是古老了,遥想当年,那三间高台上轩敞的正屋,还有木柱回廊,庭院里蕉肥竹瘦、绿荫匝地,真是瑞居的佳处。一九三三年春,郁达夫携妻王映霞由沪迁杭,后在场官弄置地建屋。郁达夫说只想造一能躲避风雨、以茅草代瓦、以涂泥为壁的茅屋即可。然这只是这位一向落拓不羁的诗人的率性之言,新家一经建起,还是“涂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但郁达夫仍将其名曰“风雨茅庐”。再穿过庭院的月洞门,是后花园。一间朝南的平屋便是郁达夫的书房,“三面沿壁全都排列着落地的高大书架,密密层层地放着近六七千册中、英、日、德、法各国文字的书籍”。对于它们的主人来说,终日嗅着这浓郁的书香,平生快事或许莫过于此了。 郁达夫曾在他的《冬余日记》里写道:“场官弄,大约要变成我的永生之地了。”但他最终未能在新庐享受安逸的生活,他先是远赴福建谋职,奔波于闽杭之间。抗战爆发后,他又不得不辗转四方,最后浪迹海外,客死异乡。二○○○年农历正月,王映霞长逝,“风雨茅庐”的两位主人俱已成故人。近些年不断听到将“风雨茅庐”辟为纪念馆的呼声。大概凡来此凭吊的人,面对历经几十年风雨星霜的茅庐,都不免会生出“海天何处吊诗魂”的感喟。 《中华读书报》 ★我们就是创造社 因为没有声音,我们才歌唱 因为没有翅膀,我们才飞翔 因为没有双脚,我们才奔跑 因为没有希望,我们才创造希望★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

郁达夫诗词

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 郁达夫“压迫”钱 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政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吃完饭付账,郁达夫从鞋底下抽出钞票交给堂倌。朋友诧异地问道:“你怎么把钱藏在鞋里?”郁达夫笑笑,指着手里的钞票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郁达夫在汉寿 1938年7月20日,郁达夫一家在著名文人易君左夫妇的帮助下,从武汉到汉寿避难,借住在县城

北门外老醋店蔡天培家。在汉寿暂居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郁达夫不断作报告,激励人民抗日热情;任教师,向青少年传播文化种子,还为汉寿留下许多轻灵潇洒的诗篇。一次,他和易君左游览西笠山,湖光山色,引人入胜,两人联句云:“西笠山前白鹭飞,花姑堤下藕田肥。柳荫闲系瓜皮艇,茅舍新开杉木扉。藤蔓欲攀张网架,牛羊亦恋钓鱼矶。桃源此处无多路,天遣诗人看落晖。” 恰在这时,湖南著名画家刘寄踪也从长沙避难回汉寿老家。一个名作家、一个名画家异地相逢,一见如故。一次,刘寄踪请郁达夫到家作客,畅谈竟日,郁欣然命笔,将所作一首七绝写成条幅相赠,其中有“男女合战沙场死,岂为凌烟阁上图”,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郁达夫讲究饮食。他有句格言“我们无产阶级唯一可靠的财产,便是自己的身体。”汉寿是鱼米之乡,盛产鱼虾,价格低廉,郁喜出望外,常到集市去买鱼沽酒。他不拘小节,来来往往,成了鱼贩子的朋友。 郁达夫是年9月21日凌晨只身离开汉寿,奔赴福建抗日前线,1945年于南洋惨死在日本宪兵屠刀之下。 ★郁达夫挽郁华联--------------------------------------------------------------------------------天壤薄王郎,节见穷时,各有青名闻海内;乾坤扶正气,神伤雨夜,好凭血债索辽东。”八一三“事变后,郁达夫的哥哥郁华(曾任法官)被日寇暗杀于上海的”租界“,郁达夫以这副对联来悼挽他。 杭州场官弄郁达夫旧居(附图)

标签:诗词 达夫 郁达夫诗词赏析 郁达夫诗词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