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时间:2017-03-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质学与地貌学》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地理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2012/6《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概况(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基本地理特征)行政区划 庐山风景区地理上隶属九江市管辖范围,行政上庐山风景区归庐山风景名胜管 理局管理。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是江西省政府派出机构,副地级级别,江西省政 府直管,由九江市代管, 管辖面积121 平方公 里。其中牯岭镇是庐山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镇 政府驻牯岭街,面积53 平方公里,人口1.5 林、花径8个居委会和 朝阳、胜利2 个村委会。

行政代码:360402 政级别:市辖区长途区号:0792 牌号码:赣G人口:27 万人 人口密度:545 人/km2 面积:495km2 邮政编码:332000 身份证前六位:360402 隶属政区: 九江。

地理位置 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 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可谓一山飞峙, 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 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 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 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 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 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 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 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 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基本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 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庐 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 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 季风区域,离海700 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 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 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 林。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 有着丰富的降水、地表水甚 至地下水,庐山顶上已打出 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 水也能满足。庐山地区的沟 谷水系自成系统,各以庐山 为源,流归江湖。山顶山行 行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而 沟通,下切V 型谷多瀑布跌 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在 庐山景区多借袭夺弯筑坝蓄 水成湖,并建给排水系统调 节用水,或借以发电补充供 电,同时增加了水体风光旅游。

以下是庐山水系及其演变情况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 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 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 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 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人文地理 (左图:朱德故居)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 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 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 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 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 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 多种植物的植物园、 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 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苍润高逸,秀出东 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 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 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 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 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 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 诗词歌赋有4000 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 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 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 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 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 《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 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 综合体。

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 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 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 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

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 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 “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理 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 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 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 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 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 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 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 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 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 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 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文 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 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 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 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 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经济地理 庐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名蜚中外的知名度,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 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 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 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 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 在社会资源的开发上,庐山应利用谷帘泉和招隐泉的名泉优势,辅以“云雾茶”,大力开发茶文化,合理布局一些具有江南韵味的茶楼,开设说书、评唱等古典式 旅游项目,以弥补在风情上的不足。另外,合理规划牯岭镇的开发规模,理顺开 发与环境容量的关系,使牯岭向纯粹性旅游特区发展,扭转目前其社会职能“小 而全”的局面,以求得保护旅游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庐山地质特征2.1 地层与岩石(泥岩、长石砂岩、灰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混合岩) 庐山地层与构造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 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 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 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 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 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 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 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

其岩性一般上部为长石石英 砂岩,中部为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石 英粗砂岩。因为岩 石软硬不同,抗风化能力不同,因此侵蚀的程度也不同。上部长石石英砂 软,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很多地方已经被侵蚀,中部石英砂岩出露。如牯岭上层岩石已 经被侵蚀,中层含砾石英砂岩因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而被保存下来, 西谷因为上层长石石 英砂岩被侵蚀而形成逆地貌。

牯岭是牯岭向斜的一翼岩层 因岩性比较坚硬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的逆地貌,这是一个次 石英砂岩。岩层的产状:走向是东北65——西南 245,倾向是 155, 40。这是在月照松林处测得的数据,此处岩层已经被侵蚀得差不多了,背面已经崩 塌,其倾角很大。五老峰是单斜山,单面崩塌到鄱阳湖,岩性为总 的来说是石英砂岩,但因 为变质作用,夹杂片岩。其岩层的产状为:走向 NE55 ——SW235,倾角 34,倾向 145.。牯岭和五老峰岩层都是北东——南 西走向,因此可以看出庐山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 倾斜延伸。

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 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 主要岩层有 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 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 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南部在 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 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 喷出酸性变纹岩, 燕山运动中有 大量侵入岩产生, 产生混合岩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 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 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各大月山粗砂岩) 与牯牛岭层。大月山 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牯牛岭层可分为二 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下层———女儿城砂岩。它们往 往交互成层。女儿城砂岩较坚硬, 出露之处, 多为山脊, 如女儿城、日照峰、蚱 均由此岩层组成。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 岩性软弱, 多被侵蚀, 形成次生谷地, 2.2构造(断裂、褶皱、X 节理、虎背岭单面山、背斜谷、向斜山) 断裂是岩体的破碎现象。是由于应力作用下的机械破坏,使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完整性,不涉及其破碎部分是否发生位移。断裂包括裂隙、节理和断层等。褶皱是由于两边岩石挤压组成地壳的岩石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 系列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 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 虎背岭。

山脊之间为谷地, 主要有 校场—船洼、中谷(东谷)、 西谷(大林冲), 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 北东—南西走向。

x节理(如下图)是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能切穿岩石中的砾石、结 核和岩脉等,节理面光滑平直通常是闭合的,延长较远。剪切节理多成群出现, 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的节理组或由 两组剪切节理形成共轭的x节理。在锦绣 谷变的岩石上有出现。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 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 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形成于庐山北部地区的最高峰岭——大月山(1453m),背斜 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 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

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 —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

向斜谷 谷—王家坡向斜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受剪刀峡断层错动的影响,在日照峰 一代隆起,导致王家坡向斜谷和东谷向斜谷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东谷向斜核 部主要由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保留 的地层较薄;而王家坡向斜谷南沱组上部地层已被剥蚀而光,出露的是南沱组中 部的地层。东谷向斜谷在乌龙潭以上发育较好,而向西南牧马场—碧云庵一带受 到次一级河谷切割发育不明显,局部甚至出现地形倒置形成向斜山。青莲寺谷地 是受三叠泉向斜控制形成的向斜谷。

2.3 外动力地质作用(高岭石的形成、球状风化) 高岭石的形成 高岭石是长石和其他硅酸盐矿物天然蚀变的产物,是一种含 水的铝硅酸盐。它还包括地开石、珍珠石和埃洛石及成分类似但非晶质的水铝英 石,因此叫作一它们属于粘土矿物。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 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再随雨水、河川漂流转 于它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巳分离,即可得高岭土。高岭土在瓷 坯中所占的份量最大,是生产瓷器的良好原料。

球状风化(如左图)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 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 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 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阶置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 点.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线路运营过程中导致施工困难(断桩、增加施工成本)、 上部结构失稳(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2.4庐山地质发展简史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 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 的过程。

大约在10—23 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 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 5000 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 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 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 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 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 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 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 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 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庐山地貌特征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貌实习的良好基 地。本区地貌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是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流水、重力、冰雪、 风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长江九江段河流地貌及九江平原的地貌特征(北岸河漫滩堆积、江心洲、 南岸侵蚀岸)(如右图) 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 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 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进而形成了九江平原 ,长江在九江处受到庐山阻挡而形成大的弯曲,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作 用影响,流水不断的冲刷南岸,侵蚀南岸的岩石,而在北岸由于流水速度慢,泥 沙不断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由于长江水位的不断变化,在河流中间形成了露出 水面的部分,经过几次大的洪水之后,露出部分不断扩大最后长出植被形成了江 3.2流水地貌特征(流水侵蚀地貌(V 形谷、瀑布、潜蚀洞——仙人洞、河 流袭夺现象——锦绣谷袭夺西谷、流水溯源侵蚀下切——黄龙潭、乌龙潭)) 在河流或沟谷发育的早期,沟谷在流水作用下向下侵蚀,不断切割岩石,使沟谷变得越来越深,呈现出v 型,称作V 三叠泉瀑布(右图)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 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

三叠泉每叠各具特点。一叠直垂,水从 20 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曲折,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 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站在第三叠仰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 鹭千片,高低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 春初夏多雨节令,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 为观之。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仙人洞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 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比较软弱,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形成最 初的岩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 似佛手,故名佛手岩。后又加上人为的作用最终形成。

仙人洞 断臂山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 西流的 锦绣谷袭夺。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 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 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 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流水溯源侵蚀下切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 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 股从巨石隙缝中飞腾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昼夜拨动着琴弦。

黄龙潭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河谷因潭水冲刷作 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并使其 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乌龙潭 黄龙潭 3.3 冰川地貌特征 西方国家的地质学家曾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对于此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 光却加以否定,他在庐山发现了众多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并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 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雕琢"杰作"。他的《冰期之庐山》,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冰 川学说,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论争,,庐山从而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 学的诞生地。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大坳冰斗、芦林冰窖、 王家坡U "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3.3.1 侵蚀地貌(U 形谷、冰斗湖、冰川 字形。王家坡U形谷,是庐山U 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 地之一。谷地有震旦系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所组成,气势浩然,谷地源头高 程约800 米,长达4 公里,谷地宽约700 米。谷中有著名的王家坡双瀑。

大坳冰斗 冰川源头屯积冰雪的小型凹地,呈圈椅形状,后壁陡峻,一面开口。大坳冰斗, 是鉴定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大月山东北角,由震旦系南沱组片麻状含 砾石石英岩所组成,冰斗长300 米,宽250 米,深约100 米,斗底高程1200 冰川条痕石-“丁头鼠尾”在岩石磨光面上,刻有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冰川条痕石。冰川擦痕,形象“丁头 冰川阶步(如下图)《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上覆的巨大压力和移动时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使基岩表面或冰川中携带砾石的表面形成一组阶梯状的脆性破裂面,称之为冰川阶步。

阶步由陡变缓的方向指示冰川移动的方向。

含鄱岭刃脊(如下图) 含鄱岭,是较为典型的 岩地貌景观,海拔1286 米,长约1250 米,由震旦系南 沱组长石石英砂岩夹砂粒所组成。岭脊如刀刃,两坡陡峻,形态似鱼脊。含鄱岭 上建有含鄱口石坊、含鄱亭、望鄱亭等,是观赏鄱阳湖、日出、月出的理想之处。

犁头尖角峰(如上图) 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子塔形而称为角峰。犁头尖,海拔 1328 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3.3.2 堆积地貌(冰川泥砾、冰桌、终碛垄、冰窖) 冰川泥砾(如下图) 由冰川直接堆积的粘土、砾石和砂呈无层状分选的混合体。随着冰川冰底部拖动 的岩块和细岩粉末,冰融化以后,将它们堆积下来。泥砾通常是一种不成层次夹 有砾石和砂的坚硬粘土。泥砾中的含泥量,主要决定于基岩地层受冰川剥蚀时产 生粘土的多少,发育在坚硬的粗粒岩层的冰川堆积物,粘土含量很少,常成砂砾 冰碛。冰川泥砾的透水性差,往往成为地下水的隔水层,且承载力较高,可作为 重型建筑物的天然地基。这也是泥砾和泥石流的主要区别。

冰桌(如下图) “奇石自飞天外来”,因其形态颇似硕大的苍鹰,又处于幽谷中,自古为人们称 为“飞来石”。两块巨石迭置,底层的巨石长8.9 米,宽6.1 米,高4.5 米,略小 的一块,突兀而架其上。实为冰川漂砾,独特的冰渍地貌-冰桌。

终碛垄地貌 在庐山均有分布,特别是在山麓有广泛分布。如在山上王家坡 谷中就有终碛垄;在山麓东侧的高垄至白石咀、上青山一带;山麓西侧的莲花洞至八里湖一带 等。在这广阔的山前平原,由冰碛组成的低丘垄岗状,起伏的地形,其地形高差 20m左右,小的为十几米到几米。这些垄岗状地形,多呈现向北东方向 突出的弯曲。其中在谷山附近的四道终碛垄最为清楚和典型,即李四光称大姑冰 丘陵经姑塘、白石咀、上青山至三义洪而西折,突然收敛,终于应家山侧。第二道起于积余桥东南之蛇山,沿长垄向东北伸展,过夏家桥附近,而南行达高 岭开始,向东北伸展,至清泉寺之西南,折向西南经莫家埂到甘家埂一带。此外,还有一道终碛,从北由积余桥西南的茅林山脚,向东南延展,在蛇山与谷山段第 二道终碛斜交,再东南行至四坊以东,便见转向西南而去,将谷山段之第二,三, 逐个截断。冰窖(如上图) 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处,是屯冰的基岩洼地。芦林冰窖地貌上称为芦林盆地, 发育于震旦系南沱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之上,底部有冰物沉积,长约1300 米,宽约750 米,呈椭圆形洼地,现为芦林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如图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10 在庐山植物园里面也存在着冰窖。

气候与植被特征庐山在气候上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具鲜明的季风气候 特征。水气充足,雨量丰沛,云雾弥漫,每年7 月平均温度16.9,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冬季最低气温低至-16.8;庐山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影响,盛行偏南气流,多为偏南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以偏北气流为主, 盛行偏北风。夏短、冬长、春长于秋,年平均降水量1833.636mm,雨日年平均 167.7 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庐山属于山地气候,山地气候的特点是随海拔 的升高气候反而降低,如牯岭海拔比九江、星子高1100 多米,年平均气温比山 下大约低6。但是另一方面降水因海拔升高而增多,高度影响水热变化进一步 导致了气候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垂直带谱。

虽然人类的活动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庐山的植被资源依然非 常丰富,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据统计,庐山植被种类有2000 多种,1000 属,其中维管束植物计有210科,735 属,170 种;种子植物175 科,661 1517种;蕨类植物35 科,73 属,149 种。物种资源丰富。庐山植被以热带、 亚热带植物为主,特别是亚热带种类是庐山植被的重要成分,其中又属壳斗科、 樟科、木兰科、山茶科最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 分布有野生观赏植物528种,,乔木类138 种,灌木类140 种,藤木类52 草本类198种。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毛竹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灌木丛、草丛、草甸、沼泽植被等,主要 植物种类有:枫香、日本扁柏、庐山厚朴、三角枫、金钱松、日本冷松等。有明 显的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庐山在这种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垂直分布条件下, 发育着呈现垂直分布的土壤,进一步促成了植被的垂直分布结果。从江边湖滨到 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沼泽土 以及水稻土、浅色草甸土等。从下到上有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针叶林。且竹林、灌丛、草地等类型发育完全,植被演替规律典型。庐山在 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地表水热状况形成垂直 分异,使气候和土壤呈现出垂直分布特征,最终导致了植被垂直分布的情况。由 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针叶林。

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位于庐山著名风景区含鄱口山谷中,占地面积 近300 公顷(4419 亩),其中有大面 积自然植被覆盖,保存的森林生态群落 有12 个类型,境内的野生植物有800 余种。它是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人工 开辟的栽培植物专类园区1000 近70年来,共引种保存活植物约3400 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植物124 本馆保存植物腊叶标本17万份。已建 成松柏区、杜鹃园、树木园、温室区、 草花区、岩石园、茶园、猕猴桃园、乡 土灌木园、蕨园、槭树园、药圃等12 专类园区。庐山植物园主要从事长江中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11 下游地区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等方 面的研究,肩负着我国亚热带山地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双重任务,是 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基地,尤其是松柏类植物和杜鹃花科植物的引种保 存,已成为庐山植物园园林景观的两大特色。近70 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 者的努力,目前,已引种松柏植物11 科41 属248 种(包括变种),杜鹃花科 植物300 余种,在中科院的学科布局以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中占有不可 替代的地位。

总结与认识庐山作为世界地址文化遗产,他的冰川地貌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地位,同时 我们知道庐山作为历史名山拥有极高的文化底蕴,历代文人大家悉数造访给 这座名山增添了不少了笔墨。庐山上植被茂盛,气候凉爽,适合避暑。通过 这些实习我们再次温习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 理解,同时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庐山雄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素养。在庐山的 实习中,我们不怕艰难,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山越岭,认识各种地质地貌特 征,特别是在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下,使我们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情况有了更 深的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及其岩层情况,庐山上泥岩、长石砂岩、灰岩、 石英岩、千枚岩、片岩、混合岩的形成过程及产状,然后是庐山冰川地貌, 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庐山的冰川漂砾,飞来石,冰斗,冰窖,当然庐山拥 有水的灵气,同时也包含有流水地貌的特征,比如乌龙潭,黄龙潭,v 等。在庐山的东边山坡,山脊之间形成弧形悬冰川,在西边形成冲击平原,九江平原。庐山特殊的气候同样促进了科研的进行,在庐山上的中科院植物 园是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庐山之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同时也 是我们亲近大自然的一次好机会,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也增加了团队的纪律 性,提高了我们的集体责任感,这次经历将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 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邹晴晴《庐山冰川现象之观察》崔充信 《再论庐山冰川遗迹》景才瑞 阎伍玖《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任美锷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李吉均 《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王敏《庐山冰川遗迹释疑》景才瑞 《庐山植被特点与垂直分布》邹金利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 | |

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能提高实习的工作效率。栏目为您提供《地质专业庐山实习报告》最新,希望对您大家有所借鉴!

1、实习:2007年11月9日至2007年11月11日

2、实习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认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

3.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常见植物的识别

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矿物的野外的识

5.认识常见地貌类型,掌握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3、实习路线:11月9日牿岭 飞来石 如琴湖 锦绣谷 天桥 仙人洞 龙首崖

11月10日 牯岭 女儿城 含鄱口 三逸乡冰窖 五老峰 庐山植物园

11月11日 牯岭--大月山水库--剪刀峡--好汉坡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 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 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 雄、奇、险、秀 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 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 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庐山也是中国古代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 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也就成为了一个各高校都首选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

二、庐山地质概况

(一) 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 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 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下:前震旦纪 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 后下沉 晚奥陶世上升 后下沉 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 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 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 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 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三、庐山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 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一)构造地貌

庐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 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 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 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 南西走向。

1、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 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3)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4)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为受剪刀峡断层的错东的错东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5) 王家坡向斜西北为大马颈背斜:大马颈向西南延伸为虎背岭背斜。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发育了与大校厂相应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1、冰蚀地貌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场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东谷等。

2、冰碛地貌

(1)、终碛垄:如花寺内。

(2)、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如西谷的 飞来石 。

三.气候概况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气候状况受到大范围气候状况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以牯岭为参照系,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与北京年平均气温11.6℃几乎相等,这相当于牯岭纬度向北推移10 。盛夏时,长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阳湖盆地一片热浪,而庐山虽处于这片夏热中心,却与 长江火炉 形成鲜明对照。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这与自由大气气温垂直递减(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气状况下,夏日午后最热的时刻,牯岭气温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牯岭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故而有 清凉世界 的美誉。有趣的是,牯岭的英译文Kuling便是从Cooling(清凉)一词演变而来的。庐山是一座中山,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岭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进初夏,季节开始落后一个半月, 走走过场 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 叩响山门 ,提前一个月来临,延后一个月迟迟不愿结束,冬季几乎比山下长两个月;春季姗姗来迟,三月桃花四月开,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随着云雾,使春光神 半抱琵琶半掩面 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雾偏少,显现庐山真面目的机会增多,和九江,星子相比,秋季的来去都提前一个月左右,而秋季的长短差别不明显。冬日的庐山,仿佛是耸立在江湖间的一座琼岛。牯岭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0.1℃,极端最低气温,也曾在水银柱-16.8℃的刻度上停留过。

四, 植被概况

庐山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存下来。为保存古老类型,如鹅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树等和引进新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本世纪之初,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教授,便对庐山的植物社会进行过调查;秦仁昌、等教授也相继作过研究。他们三人于1934年在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从国内外相继引种3千余种植物,总数达到3000余种。

庐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区域,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上显示出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庐山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树、香果树、长年兰等。其它残遗种,裸子植物中有银杏、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连香树、枫香、玉兰、糙叶树等。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特征。

庐山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 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个人对庐山植被的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 。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

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植物园植被

11月10日下午,我们来到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是国我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它的创建为庐山的植物区系增加许多外来成分,为中国的植物科学研究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也为庐山平添了一道风景。下面是植物园实习后几大类的概况

1.杜鹃类:光枝杜鹃,桃叶杜鹃,大白花杜鹃,广福杜鹃,四照花(四照花科),云南山茶花(山茶科)

2.温室类:地木耳(一种蓝藻,雨季林中长出,作鲜食凉菜)金琥(,仙人掌科)剑麻(美洲热带,龙舌兰科)芦荟(,百合科)花叶芦荟(,百合科)翁柱(墨西哥西,仙人掌科)霸王鞭(印度,大戟科)马齿苋树(, 马齿苋科)量天尺(墨西哥,西印度,仙人掌科)点纹蜘蛛抱蛋(华南,百合科)圆盖荫石蕨(华南,华东,西南,骨碎补科)旱伞草(印度,,莎草科)瓶儿花(墨西哥,茄科)大花栀子花(中国,茜草科)袖珍椰子(墨西哥,棕榈科)茄色三角花(巴西,紫茉莉科)3.茶树类:连香树(中国,,造园树种,连香树科,2级)黄枝油杉(山西,贵州,用材,松科)台湾松(台湾,优质用材,杉科,2级)大理罗汉松(云南,观赏,罗汉松科)海南粗榧(海南,优质用材,三尖杉科,2级)红桧(台湾,日本,北美,珍贵经济用材,柏科,2级)红皮糙果茶(广西,广东,福建,香港,油料,观赏,山茶科,2级)厚皮香(中国,日本,,工业原料,山茶科)虎皮楠(江南,朝鲜,日本,交让木科)木犀(西南,木犀科)秤锤树(江苏,观赏,安息香科,2级)青钱柳(长江以南山谷林中,制茶,胡桃科)枸骨(长江中下游各地,观赏及药用,冬青科)乐东/南拟单性木兰(中国,观赏,优质用材,木兰科,3级)白豆杉(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科研用材,红豆杉科,2级)

4.蕨类:a.薇菜(紫萁科,分布中海拔阴凉树下,一般药用,食用)b.金星蕨科(金星蕨,延羽卵果蕨)c.鳞毛蕨科(镰羽贯众,黑鳞耳蕨,华东复叶耳蕨,假黑鳞耳蕨)d.水龙骨科(线蕨,庐山石韦,石韦)e.卷柏科(江南卷柏,细叶卷柏,伏地卷柏)f.碗蕨科(溪涧碗蕨)g.凤尾蕨科(井栏边草)

五、土壤概况

庐山土壤形成因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另外,许多隐域吐,像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石质土等在庐山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另外,庐山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由于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且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庐山的局部地貌和水文状况使得局部地区土壤发育,形成一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五老峰一带,地势高,山峰陡峭,在岩石缝隙中,因排水不畅,且风蚀作用微弱,从而发育成石缝土。在溪边和湖滨平地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一.现将主要土壤的形成和有关特性分别简介如下:

1.红壤

广泛分布于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残积--坡积物。

2.黄壤及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沉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 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5.山地草甸土、浅色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

地草甸群落。这类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汉阳峰一带。

非地带性土壤

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现以大月山水库下游海拔1100米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6

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3、古红土

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还有网纹层,说明这是庐山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

六、

此次庐山实习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了东西.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土貌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在实习的过程中,老师们在专业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怀,同学们之间的互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庐山的自然景观更是令我留恋忘返,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当然,实习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人数太多有些东西老师在讲解却听不到,建议以后能够分小组讲解.还有就是实习前线路没确定好,实习过程中没有按原先的线路进行,有点盲目.总的来说这次野外实习非常成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到野外实习. 2、断层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 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宽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东北降低,如仰天坪:1260米~1300米;七里冲:1100~1250米;东谷、西谷:900米~1100米;天梯:400米。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较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庐山西侧的石门涧,它是东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长约4~5公里范围内,高度下降800米。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河流袭夺1. 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流向大校场段的为断头河,女儿城段的为反向河,因为侵蚀基面高低差异和分水岭两侧岩性不同导致在发生袭夺过程中分水岭外移,袭夺点附近谷地走向急剧转折形成袭夺湾.造成汉口峡.大校场因为发生溯源侵蚀致使源头不断后退。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 南西流向的河流。

2. 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因此流向锦绣谷的为袭夺河,由虎背岭南侧流向石门涧的河流为被夺河,其中流向锦绣谷的为逆向河.从天桥到石门涧段的为断头河.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花径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在天桥处形成裂点, 在裂点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三)冰川地貌

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大坳冰斗、芦林冰窖、王家坡U形谷、莲谷悬谷、犁头尖角峰、含鄱岭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门涧冰坎、 冰桌 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 海拔800~900m的网纹土这都是冰川地貌的有力证据.

冰碛物的特点:1,成分主要是砾,砂,粉砂,粘土.2,结构疏松,粒度差距大.3,缺乏分选,不显层次.4,砾石磨圆度差,多成棱角型或次棱角型.5,表面常有擦痕,刻槽,压坑,压裂和磨光面.6,石英砂粒棱角尖锐,表面有贝壳状断口.7,内部的孢粉是寒冷型.下面是几处主要的冰川遗迹

a.王家坡U形谷:冰川在谷底流动中,侵蚀和掘蚀所塑造的谷地形态。谷地宽而两坡陡,横断面呈U字形。是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之一。谷地有震旦系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所组成,气势浩然,谷地源头高程约800米,长达4公里,谷地宽约700米。谷中有著名的王家坡双瀑。

U形谷成因:由于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两侧一般有平坦谷肩,横剖面近似U形,其谷底岩性差异大。

b.大坳冰斗:冰川源头屯积冰雪的小型凹地,呈圈椅形状,后壁陡峻,一面开口。大坳冰斗,是鉴定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大月山东北角,由震旦系南沱组片麻状含砾石石英岩所组成,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约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

冰斗成因: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和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逐渐变陡,雪线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地成为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对底床的刨冰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

c. 含鄱岭刃脊:是较为典型的岩地貌景观,海拔1286米,长约1250米,由震旦系南沱组长石石英砂岩夹砂粒所组成。岭脊如刀刃,两坡陡峻,形态似鱼脊。

d.犁头尖角峰: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子塔形而称为角峰。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 刃脊和角峰成因:刃脊和角峰是在冰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前者是谷坡冰斗壁后退的结果则使山脊形状锋锐,后者是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形成的极尖峭。

e.芦林冰窖: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处,是屯冰的基岩洼地。芦林冰窖地貌上称为芦林盆地,发育于震旦系南沱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之上,底部有冰物沉积,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呈椭圆形洼地,现为芦林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

f.石门涧冰坎:L长约3000米,宽200余米,谷地呈槽状,亦是冰川谷。在其出口处,由基岩及其上覆的冰积物组成一横亘于谷中的门槛,形成冰坎地形。石门涧,水系发育丰沛,有急湍奔泻的石门涧瀑布。

本文来源:/a/196362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