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初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也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生活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根据圆的特点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通过“车轴的安装位置”的讨论与对比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特征。
  又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可出示“庆祝元旦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些”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事前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课中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做出合理的决策。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使儿童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开放思维,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即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要把这些素材通过整理、分析、归纳等活动,得出数学的定义、规则,再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即为数学的“创造”过程。当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他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思维也得到了发散。
  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从始至终都在创设超市购物这样一个环境,把教学例题设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识币、兑币、付币的操作过程。当发现付出的钱币与兑现的钱币相等时,从学生的微笑中能看到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发现有所差错或者有不同的方法时,他们产生了质疑,出现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设计了小组的合作交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并能补充自己的方法。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而且要学会运用,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比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又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这样学以致用,不仅能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标签:初探 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