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我们是谁,将何去何从:我们的十年 电影 2016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文化价值取向及文化行为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看,文化是个人、群体、机构、民族主要取向标准和文化行为取向体系;文化决定和影响人们的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其核心部分是文化核心标准。文化核心取向标准决定人们选择何种文化行为方式、如何审视他我文化、文化事件;文化影响个人习惯、集体习惯和群体习惯,从这一角度看,文化可被看作是群体习惯的总和,并决定人们的交际、思维、感知和行为取向。文化还为我们提供特定的交际和交流形式,如谈判、邀请、会谈、约定、礼节、问候等。文化因时空和载体等制约,不同文化的取向体系和核心标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鉴于文化受到时间、地点和文化载体的制约,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系、文化核心标准以及中国人的化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文化,有些方面在西方人眼里被看作是“不文明”、“不得体”或“不正常”,或让西方人感到反应困难、不知所措。所谓的“不正常性”是人在本我文化取向体系基础上感知他我文化现象的结果,在这一方面中国人的文化取向标准主要有:中庸/面子观、好客、等级取向、民族自豪感、公私混和、秩序意识和社会制裁意识等。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在其背后是“和睦”、“和为贵”的社会文化理念和社会文化期待。人们强调中庸,凡事不能过头,不走极端,避免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这一文化允许规则所致。同脸面观相互作用的是“关系”,关系是人际交往的媒介,关系性的脸面观是人们避免冲突、注重合作过程的媒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文化行为特征有:就事论人,人事混合,客气迂回,礼治重于法治,义务意识,集体主义和社会和睦意识,模糊时间观,社会关系化,迂回思维方式,高度灵活性。
   同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文化取向标准和行为期待以个人为基石,其行动观具有务实性、直率性、法治意识、个人主义、平等观、义务观、隐私保护和行动观。由此西方人强调个性,做事不怕冲突,强调客观性和务实性,不怕亮观点,不怕观点对立,这方面的表现形式有: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直率务实,法治意识,平等观,注重个人主义,敢于竞争,明确行为方式和明确的时间观,社会契约化和法律化,直线渐进思维方式,低度灵活性。
   中西方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期待的不同性也影响中西方人的交际模式,在这方面中国人更多倾向于:饶圈应答/客气回避、消极参与讨论,间接交际,避免冲突。这同中国人的脸面观文化行为期待、等级取向和社会制裁意识等文化行为取向标准有着一定的关系。西方人的交际模式则更多倾向于:客观应答,敢亮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己见,关注目标和结果,显示棱角,独树一帜,恪守承诺/约定,比较快地直奔主题。
   比较上文列举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标准,人们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彼此存在相悖性和对峙性,如务实性和人际关系,法治与礼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冲突/竞争意识与和睦相处,权利与义务等。在中西方文化行为和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存在着排斥性和相悖性:如在中国沉默、缄言被看作是有修养、有礼貌的行为表现,在西方人眼里沉默被看作是无能的表现;在中国在公共场合对他人的批评行为被看作是影响社会和睦的行为方式,即便要批评,也是先赞扬、后提希望,让人自己感到遭到别人的批评;在西方客观的批评常被看作是具有思辩能力的表现。在文化话语专题、日常行为、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言语表达方式,中西文化也存在很多不同性。在中国,人们初次相遇或碰到熟人时会问及对方的私人情况如“您来自什么地方”、“您结婚了没有”、“有几个孩子”、“孩子在哪个大学读书”、“学什么专业”等问题。诸如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眼里不是侵犯隐私,而是表达对对方的兴趣和关心,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友好行为。但在西方人眼里这类问题涉及个人隐私,跨越应保持的人际距离,在遇到这些问题时西方人会感到迷惑或反感,这种不同的反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同中国人轻隐私观、忽视私人领域、喜欢拉近社会距离而西方人重隐私观、重视隐私领域保护和保持人际社会距离是有着内在的关系。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行为期待也反映不同的谈判方式上:中方在谈判时喜欢介入谈判外的话题,如天气、家庭、城市印象等,这种“热身”方式有时会使西方人谈判方感到浪费时间;在中国,谈判时间没有严格限定,而西方人在谈判时则面向结果,并给谈判设定时间,力图在设定的时间内取得结果。因此,由于文化理解的不同,容易导致谈判中止或失败。
  
   二、跨文化理解的建议
  
   鉴于上述所述的中西方文化行为不同性和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行为期待的相悖性层面,我们该如何理解?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我们需要哪些中西跨文化理解的前提和能力?按照跨文化诠释学,我们如何思维、如何行动、如何评价和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我文化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具有跨文化能力,认可他我文化不同性,了解中西方的各自特点,并按文化时空观及用第三只眼去理解他我文化。
   跨文化能力是够成中西方文化跨文化理解的基本前提之一,跨文化能力要求人们要尽可能超越本我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性层面,避免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和文化定势思维方式,了解本我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弄清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文化载体间形成的文化不同层面和深度,熟知中西方文化的话语模式,交际风格,并以平等文化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行为不同性,避免用本我文化定势思维模去审视中西方文化不同性;认可他我文化不同性还要求我们具有文化同值性的意识,即文化都有权保持其特殊性,有权选择特有的文化行为方式。
   因文化形成受到时间、地点和人的制约,在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文化不对称性”和文化不同性,这不仅涉及文化行为取向标准,而且也涉及文化行为期待和文化体态语言。在跨文化理解过程中文化取向体系、文化行为不同性和相悖性以及中西方文化行为的不对称性会有意无意被忽视,人们从本我文化视觉去感知、评价和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性,去衡量和对待中西方文化行为的差异性,由此形成的跨文化理解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超越本我文化视角所致。从跨文化诠释角度看,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中西方文化理解时要跨本我文化有效区,即从介于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之间的第三认知视角去看待文化行为不同性,以此避免文化偏见和对文化不同性的价值评论,确立文化不同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和文化互动性,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承认文化有效区,超越本我文化视角,提高跨文化理解意识,认同文化不同性和文化不对称性,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才能理解他我文化,达到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沟通的真正目的。

标签: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