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暑假日记 > 正文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要点分析_期刊论文的撰写要点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编辑中的各个环节都是重点,缺一不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审编校人员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通过工作实践,重视审编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工作中具体的审编校工作及方法进行总结,使今后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
   关键词: 科技期刊; 质量; 学术论文; 审编校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21-02
  
   当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所处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刊物的社会地位、编辑手段、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和读者群体。怎样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期刊审编校工作,严把审编校质量关,是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审编校人员作为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需要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再到审读加工、再到编辑校对出版等等,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着编辑人员对期刊质量控制所花费的心血。审编校工作质量是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对当前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期刊网络信息化势在必行。本文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高速铁路技术》期刊具体情况,对期刊的审编校质量控制谈几点体会。
   1 审稿
   1.1初审
   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实行的是“三审”审稿制。初审是保证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关口”[1]。从国际上很多名刊的实际运作可以看出编辑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例如:《Nature》的编辑权限很大,半数的稿件未经送审就直接退回;《Science》稿件首先分给熟悉该领域的编辑,大约3/4的来稿在初审过程中就被淘汰;《美国医学会杂志》有54%的稿件由编辑初审时直接退稿[2]。重视对文稿内容创新性及总体学术价值的初步评判,就要制订具体化的编辑初审工作内容:(1)形式审查,就是对论文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基本要素的审查,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区及邮编、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项目进行审查。这些内容虽然大多无关于论文的质量,但可以方便进行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明确著作权归属,或方便联系作者等。另外,还要参照本刊的稿约审查论文的拟定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如摘要的内容及字数、插图绘制软件、论文篇幅、参考文献数量等。形式审查是编辑收稿时需及时进行的工作,在进一步审理稿件前就请作者作相应的补充和完善。(2)适用性审查,作为我们《高速铁路技术》科技期刊,编辑初审时要对来稿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和报道范围进行审查。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符合本刊宗旨和报道范围但近期不能安排刊登的稿件应及时退回作者,建议作者另投他刊,而且一定要告知作者原因,争取作者理解,做到“退稿不退人”。(3)学术质量的初步审查,具体是指对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进行初步判断。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一般具有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或自学或多参加一些相关专业的技术交流会,而且对相关专业学科也有相当的了解,具有对论文的学术质量作出初步判断的能力,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新,编辑可以在初审时就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个基本的或概念性的认识和评价,为决定是否进一步送专家复审提供依据。(4)规范性审查,概括来说就是要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对论文的编写格式,图表表述的规范性,量和单位的规范性,评议表达的规范性等进行审查。
   在审稿阶段还要注意时效性原则:编辑初审时注意审稿时滞,尽可能缩短初审时间,给下一步专家复审留有充足时间,因为我们所请专家多数是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最不好控制的是专家复审的时间,因此,编辑在收到稿件后,要立即投入到初审工作中,尽快对稿件作出初步的评价,该退、该修改还是该送复审,都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减少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这对缩短期刊的发表周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理应在成为编辑初审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1.2专家复审
   审稿专家是同行评议的主体,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审稿的程序,是保证和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双向匿名制进行审稿,使评审的意见对稿不对人,使专家有针对性地审稿,不损害其学术形象。在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等专家审查机制奠定了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把关人”地位,国际上通常将是否有同等评议作为衡量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审稿态度对审稿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审稿专家的常识水平同样重要。专家审稿时须一丝不苟,力争审稿质量高,审稿时间短,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审稿专家是稿件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刊物质量的支撑者,把好学术关是专家审稿的主要责任,审稿专家应对稿件作出总体评价,包括学术内容评价(创新性)和研究规范评价(科学性),以及实用价值评价,并充分解释评判的依据,为终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不能忽视分项评价,包括题名、结构布局、图片、表格、参考文献、语法与标点等等,提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修改建议[3]。如果稿件涉及多个专业,就要请多个专家,从本专业角度进行审查,最后给作者一个综合意见。审稿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尽管范围十分狭小,对丰富科研经验和开阔学术视野都会有很大帮助。
   2 编辑
   概括来说,编辑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编辑这一特定的职业群体就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当今社会的评职、获学位、科研课题等都需要发表文章,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为他人做嫁衣”是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编辑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修改权力的时候,对稿件字斟句酌的修改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这种“枯燥无味”“简单重复”的繁杂、琐细的修改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编辑加工过程中,在文字性的修改上,特别是内容性的修改,可谓绞尽脑汁。如“的”、“地”、“得”、“了”属文字性的,这很清楚;但当碰到一段专业性很强,又比较生疏的术语时,就要不断查阅资料、规范、咨询专家,使文字、符号等都要表达准确,不能直接用口语或不准确的词句出现在文章中。因此,对编辑工作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保持保量地完成这些繁琐的、复杂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诚心诚意为作者服务的强烈意识[4]。就会从文章题名至参考文献著录层层把关,一丝不苟;就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5],包括对研究设计、参考文献著录等进行全面的审核、修改和完善,最终使稿件的主题思想更加鲜明、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字句使用更加规范、数据材料更加准确,使其符合编辑出版各环节的要求,为科技期刊高质量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校对
   校对工作看似一项简单、平凡的工作,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实则在编辑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相对比较枯燥,却又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因为它是整个编辑服务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我们采用“四校制”,第一、二、四校由编辑部完成,第三校由作者完成,这样可使作者和编辑人员同时再次把一次关。
   在校对工作中,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大都也有同感,有时陌生的东西反而出现差错较少,而较为熟悉的东西却容易犯错。就不想咬文嚼字了,就像看小说一样一目十行进行校对,就达不到校对的效果。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思维定势,更好地开展文字校对工作呢?笔者认为,管理学中的“哥顿法”值得提倡。“哥顿法”是管理学中管理决策创新思维方法中的一个,它是由美国学者哥顿发明的,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即抛开对事物性质原有的认识,在“零起点”上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文字校对工作中,也要提倡“变熟悉为陌生”,在校对时,把所有熟悉的东西当成陌生的东西,对每段话、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保持高度的警惕,带着疑问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校对,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相比较,看有无出入,这样就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减少出错的可能,确保文字校对工作的实效性。
   4 加强期刊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当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期刊网络化是发展趋势。期刊网络化可以实现期刊的网上组稿、收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等,既快速又便捷。利用网上专家数据库实现在线审稿,既省时,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编辑、作者、读者之间提供了一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由于网络期刊在信息检索、缩短出版周期、节约成本、市场经营、创立品牌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的印刷型期刊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互补作用,因此,应该正确地认识网络期刊时代的到来,促进我国铁路工程科技期刊网络化。
   5 结论
   建立制度化的编辑学习制度:由于科技期刊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较多,涉及面很宽,而且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而且要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动态,具备识别、鉴赏稿件学术质量的能力,才能更专业、更准确地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评判。另一方面,由于要与国际接轨,国家对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严,随时掌握国家颁布的编辑相关规定,编辑如果只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而不懂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也是无法进行编辑工作的,只有熟悉、掌握编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编辑学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审、编、校过程中发现来稿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自学的终身学习计划,是保障期刊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现实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定期参加常规的各层次的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学习。
   (1)对照专家复审意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总结专家意见,重点将初审意见与专家的复审意见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自身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补充学习。对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编辑人员要持之以恒,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为。
   (2)编辑每年必须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写论文和过程中,自然会先去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自身的编辑实践,深入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要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有“难度”才会有“高度”,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论文的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审编校质量的提高必然对论文的质量以及期刊影响力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期刊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
   参考文献:
   [1]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编辑学报,2007,19(1):17-19.
   [2] 王萍,杨淑珍,于智龙等.科技期刊编辑初审对论文质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10):414-415.
   [3] 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编辑审稿行为的主体性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5):382-383.
   [4] 马英.国外医学期刊的审稿标准[J].编辑学报,2008,21(3):276-278.
   [5] 幸建华,王昌东,陈翔.浅谈新时期学术期刊编辑人格魅力及塑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55-57.

标签:要点 提高 质量 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