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有机合成材料说课稿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说课稿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以下是我对教材、如何备课和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些简单见解,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指导。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这门课,选择的教材是张铸勇教授编的《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第二版,本书主要包括有机合成反应理论和磺化反应、硝化反应等十一类常见的单元反应。该课程是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有机化学》课程的延伸,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课程《有机合成设计》和《高等有机化学》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今天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属于有机合成反应理论基础知识,它在教材和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转入后面章节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氨解反应、水解反应等单元反应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掌握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的两种动力学及历程; ②掌握影响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③了解氧、硫、氮亲核试剂的反应和磺酰基上的硫的亲核取代反应。

④了解SN2的最新机理Roundabout mechanism(迂回机理)化学家在藉助于【交叉分子束成像法】观测氯离子和碘甲烷在气相的反应时发现,当打出的氯离子具有足够的速度时,反应后碘离子的能量总比预期的要少。根据理论分析推测,能量之所以有损失,是因为氯离子与甲基发生碰撞后,甲基围绕碘原子需要进行迂回的转动,之后才有碘离子的离去以及氯甲烷的生成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设计技能以及运用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和归纳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3)科学思想

使学生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探索问题的科研思路。

(4)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有机化学中的有关亲核反应上升到理论高度,俯视有机化学,增强专业自信心,并引发学生对有机合成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反应历程

因为脂肪族的亲核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反应历程是后续很多单元反应的理论基础,所以划分为重点。

难点 SN2反应和SN1反应的区别以及推断

对于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和单分子亲核反应的区分,以及机理的理解,我们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很难对其正确判断和很好的理解常常成为该节学习的难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SN2反应和SN1反应的推断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形成这个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实验进行分析、检验的科学思想,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通过下面的方法进行突破点:通过试验探究和动画演示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 二、教法分析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设计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SN2反应和SN1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两种反应历程。

3、类比法:利用宏观世界肉眼可见的、容易理解的事例来比作形象化SN2反应,加快学生的理解。

4、设问法: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5、提问法:适度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积极思考。 三、学法指导

本次课程本身难度适中,但是由于是理论课程,就使课程变得有些抽象。 1、学会归纳总结,从有机化学中的亲核反应找到亲核试剂的共同点,然后总结 2、课前复习有机化学亲核反应相关内容和物理化学的动力学部分使学生能快速进入本节的学习。

3、掌握亲核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要从结构和性能关系入手,也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来理解。

4、采用激励法,通过回答问题加分,鼓励同学们思考,积极学习。 四、教学程序 1、教学程序设计

启思诱导

组讨论

设疑

实验探究

多媒体演示

练习反馈 2、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 (5)SN2的迂回机理(新增) 第一节 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

(二)SN1反应动力学及历程(8分

一 基本概念

钟) (一)反应通式

(二)进攻基团、离去基团、底物和亲(1)SN1反应动力学方程 核取代反应

(2)SN1反应历程

(三)常见的亲核取代反应

(3)SN1反应能量变化 二 脂肪族亲核反应动力学与历程

(4)SN1反应的特点 (一)基本结构

(三)SN1反应动力学和SN2反应动力学(一)SN2反应动力学及历程

的验证

(1)SN2反应动力学方程

(1)叠氮阴离子方法

(2)SN2反应历程 (2)手性碳的消旋反应

(3)重排反应 (3)SN2反应能量变化

(4)SN2反应的特点

备用

篇二:《有机推断题的突破方式与技巧》说课稿

《有机推断题的突破方式与技巧》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有机推断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要完成有机推断,必须全面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等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机推断的实质是具体物质的合成流程中的某个环节、物质、反应条件缺省,或通过已知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物的各种信息。有机推断题属于综合应用各类官能团性质、相互转化关系的知识,结合计算并在新情景下加以迁移的能力题。此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情景新,要求高,只有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及相互衍变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再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推断。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有机化学以其命题新颖灵活,与生产生活密切而成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一般为两个题目,一个选择题,一个大题,总分21—27分左右,且占化学单科总分20%以上。而有机推断题是高考化学重点考查的内容。

通过对考纲和近三年高考理综有机化学试题统计和分析,有机化学部分高考要求为:

知识要求:

1、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分类和命名;

2、官能团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3、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判断和书写;

4、有机物的制备、鉴别、分离等基础实验;

5、有机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的判断;

6、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7、键线式的识别,以及现代物理方法的应用;

8、高分子和单体的互定;

9、由官能团联系糖类、油脂、蛋白质等;

10、有机物计算;

11、重要有机反应体系;

12、特殊反应;

能力要求:

以有机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观察、理解、判断、推理、分析、迁移和计算能力。

命题趋向:

1、试题分布保持稳定

根据近年来命题情况来看,有机化学在高考理综试卷中仍保持稳定,第I卷中的选择题1题的可能性较大,以有机物的性质判断和简单的有机计算为重点。第II卷综合题为一题15分左右,以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推断为重点。

2、试题难度保持稳定

有机化学试题的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3、试题呈现方式保持稳定

1、试题提供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往往是多官能团的复合体,以考查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知识等。

2、以新药品新材料的合成为情景,引入一些新信息,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确定分子式,分析反应类型,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分异构体等,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给出部分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或者部分数据,推导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等。

4、也可能有无机与有机简单的联合试题。

5、应注意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查。

二、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在有机推断专题复习前已系统复习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对烃类和烃的衍生物以及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知识,具备了一定做有机推断题的能力。但是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高考题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点零乱、存在遗忘或混淆 ,未能有效地建立知识网络;

2、审题能力差,信息获取能力弱,有机合成与推断的解题能力差,综合运用能力欠缺;

3、解题的技巧掌握不到位,答题的速度和质量不高,导致题目不能做完;

4、有机实验和计算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教学目标

1、落实基础,着力构建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网络和体系,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官能团的相互衍变关系。

2、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

3、应用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解有机推断题的思路和技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有机推断题的突破方式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核心问题:有机推断题应该突破那些内容?

1、有机物官能团的种类、位置、数目。

2、有机物的碳链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通过官能团的特殊性质、重要反应条件与官能团、重要反应类型与官能团这三个重要关系讲解如何推断官能团的种类、位置和数目,并在每个关系后面设置了典型例题和习题,及时巩固。通过这部分讲解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独立的知识综合到一起,将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特点全都应用到了有机推断中。

对于碳链结构的推断重点讲解两类重要的有机反应体系:1、连续氧化(醇——醛——酸)2、有机三角(卤代烃、醇、烯烃)。使学生学会从已知有机物的碳链结构推断出未知有机物的碳链结构。同时在每一部分后面也都设置了典型例题和习题,及时巩固。 六、得与失

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逐渐清晰,能独立完成难度中等的有机推断题。

通过针对性较强的专题复习,减少了课堂中的隐形浪费,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更加贴近高考。同时也使学生对后期的专题复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但是各类化学用语的书写还是不规范,如结构式与结构简式的书写,几个重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在后期还应在书写方面做更多的强调。

篇三:说课稿《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化工原料--苯》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说课稿

姓名:白 萍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电话:18997967127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乌市第十中学的白萍。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第二课时《苯》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进行科学探究很好的素材。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苯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为将来进一步学习选修5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后面有机物的学习积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说本节内容无论是从知识还是方法的维度上,都在教材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苯的分子组成、结构式;掌握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即不饱和键、苯环与性质的关系)。

过程方法:在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的合理运用,并能提出具有意义的探究性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十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应不在于单纯的物质性质研究或分子结构的认知,这种二元分离的研究方式也无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本节重点放在通过探究的方法掌握苯的结构、性质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更为适切。

鉴于高一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尚不成熟,不能灵活应用演绎、归纳、类比等科学方法,掌握学习有机物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并上升为理论水平将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苯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而且能根据有机结构理论写出简单的同分异构体。对有机分子中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但学生对三键、碳环等特殊结构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通过设计多个科学探究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断地走进苯的世界。首先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的流程,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去探究苯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关系。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不断发现与解决为框架,学生在其中达成知识、方法、价值观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习,比较甲烷和乙烯之间结构与性质的差异

1、甲烷有哪些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有何特点?这与甲烷结构的什么特点有关? 2、乙烯有哪些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有何特点?易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节课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学案提前发给学生,本环节是在课前完成。 (意图)从结构上为苯的教学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述苯的发现史,同时给出资料(1分钟)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压缩在桶里贮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用蒸馏的方法在80℃左右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提取这种液体,当时法拉第将此称为“碳氢化合物”。1834年法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将其并命名为苯。

(意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探究活动一] 苯的物理性质(5分钟)

在本环节,我的实际操作是:先展示一瓶苯的样品,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你怎样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苯可能有的物理性质?”这里让学生设计的,仅仅是围绕苯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度、熔点等物理性质进行探究,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按照比较成熟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完成学案上相应内容。

[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

2.将2mL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3.试管中盛2mL苯,然后(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有机合成材料说课稿)加入4mL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 4.试管中盛4mL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以系统方式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更在于为以实验探究化学性质的活动做好思想上、方法的准备。

环节四、苯的分子组成的确定(3分钟) 通过一道题来计算苯的分子式:

【思考】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 (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

(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3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

(意图)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测定有机物分子组成的一般方

法。

环节五、[探究活动二]根据苯的化学式,推测它可能的结构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17分钟)

苯结构的发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探究发现苯的分子结构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活动1:让学生踏着19世纪有机化学的理论来逐步的探究苯的结构。给出当时比较成熟的理论:“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让学生自己去推测苯可能具有的结构。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联想非常丰富,写出了很多可能的结构,但都是链状结构。在老师的提示下,还有部分学生写出一些环状或立体结构。如:

学生活动2:讨论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上述结构是否正确,并进行实验。

学生共设计出两种方案,(1)看苯是否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看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在进行将苯加入溴水中的实验时,可复习萃取的实验。

学生活动3:阅读材料:

科学家们做了许多有关苯的性质实验,试图从性质出发推导出苯的结构,其中有这样两个实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①1mol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C6H6+3H2→C6H12;②苯与液溴在铁粉存在时发生取代反应:C6H6+Br2→C6H5Br+HBr,并且苯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逐步的否定了他们的推测,发现推出的苯的结构都不能成立,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了很大的疑问,苯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时我又给出了资料:凯库勒对苯结构发现的贡献。得出苯的凯库勒式,并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接下来再用现代价键理论对苯的结构进行分析,确定苯的特殊结构:碳碳之间是介于单键和双键直接的特殊化学键。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乙烯、烷烃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知识来判断个人的假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旧知识。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利于学生对这种特殊结构形成深刻印象,也利于在头脑中建立苯的模型。

环节六、苯的化学性质(10分钟)

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不难去推导苯的化学性质。在这一环节中,我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推测,大胆假设,利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原理,通过苯的特殊结构去推测苯

可能有的化学性质:苯既有烷烃的性质,又有烯烃的性质。我在这一环节主要起到指导、引

领作用,将学生得出的结论及时在黑板上总结。在得出化学性质后,又对三个重要的反应:苯与液溴、苯与浓硝酸、苯与氢气的反应在黑板上进行详细强调,阐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意图)学生通过苯的结构的探究,自然很容易得出苯的化学性质,从而获得成就感,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环节七、课堂练习及小结(4分钟)

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并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布置课后探究作业:“了解生活中可能接触苯或含有苯环结构物质的主要场所,查阅资料并与他人讨论这些物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护建议。”

(意图): 承上启下,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苯的物理性质

状态、颜色、气味、密度、毒性 二、苯的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式:(凯库勒式)或

三、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取代反应: (1) 与液溴反应:

(2) 硝化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明亮火焰,有浓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苯结构的探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为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的知识还是不熟练的,所以先给出价键理论再让学生去探究苯的结构即是指明了方向,也是降低了一些难度。学生根据苯的结构推测出化学性质是较容易的,但落实到写出化学方程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化学方程式的特点还是要尽量详细的阐述。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欢迎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 3H2

Ni

标签:有机合成 说课稿 材料 有机合成材料有哪些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