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生物必修2说课稿

时间:2017-03-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生物必修2说课稿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 交实验(一)》的内容。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 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 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 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 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 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 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 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 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教学重点 1.3教学难点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毕不可少的基础。

3.1知识目标 3.2能力目标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模拟实验突破思维的难点---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归纳、概述分离定律---技能训练、 夯实基础知识 讲述:结合上述独立存在的.互不融合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 能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 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 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 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 小球数目都是10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 小球数目都是10 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 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 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 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 越接近统计规律。

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 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 株后代中,30 株是高茎,34 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

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课堂练习:书本8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 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 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讲述〗据演绎推理可预测测交后代有4种性状类型且比例为1111。那 实际上是否如此呢?课件展示孟德尔所做测交实验结果(P11 表1-2)。

〖分小组讨论交流〗孟德尔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结合课本P11“思考与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快速阅读教师多媒体展示的有关素材(也可结合自己课前查 询的资料),然后分组进行讨论。

〖问〗从孟德尔身上大家得到了一些什么启示?〖总结〗 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人工传粉杂交后可 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 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矮;圆粒 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多对相对-,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4、科学的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5、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 学的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勤于实践以及敢于向传统挑战。

例:水毛茛叶的两种形态;高茎的基因型可是DD或Dd 等实例。

思考:基因型能完全决定表现行吗?举例说明。练习、听讲。

讲练结合,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学生踏实掌握概念, 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共同总结,印象深刻。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合作精神; 让他们体会孟德尔的成功原因。

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测亲本的基因型(以豌豆的高、矮茎这对相对性状为例):2、后代高 AA(或Aa、或aa);归纳总结。

“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 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

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借用 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 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并还用抓扑克牌或小球模拟自由组合现象,以突破教 学难点。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部分减数分裂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 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 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我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 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 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应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 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 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一)课前预习:导读(二) 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先请学生根据本节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 到的问题。

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假设: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则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同学们体细胞的染色体就应该是你爷爷的3 实并不是这样,你们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 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 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精 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 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 概念。为 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 和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 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 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 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 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 ??减数?? 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 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 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 分裂过程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 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 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

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 条染色体 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 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

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 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 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减数 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 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

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 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 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 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 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连 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 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 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 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课时来完成,为了使“受精作用”的教学相对完整、独立,符 1、模型建构的第一部分“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和“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无 论从知识性还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都与“减数分裂”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我把它们前置到“减数分裂” 2、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逻辑出发,我将“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及意义”前置到“生物后代遗传多样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2、理解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来源和数目的变化,以及配子的随机结合对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定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体验,组织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创新 学习。

生物必修2说课稿

导读: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在生物的体细胞中,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1教材分析1.1内容与地位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1.3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2 学情分析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毕不可少的基础。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3.2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4 教学方法设计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模拟实验突破思维的难点---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归纳、概述分离定律---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5 教学过程概述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讲述:简介孟德尔。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1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1.遗传因子是 独立存在的. 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模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

生物必修2说课稿

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四、分离定律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技能训练

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课堂练习:书本8页 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教材分析

2

4

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标签: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说课稿 生物必修2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