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时间:2017-03-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说课稿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011级2班 刘秀娟 20110510331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巩固练习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立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士到按才选拔官吏的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查找与本课有关的知识,既拓展了知识,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如做手抄报、讲故事、列表格、编谜语、演小话剧等来表现本课内容,及培养学生动脑、动眼、动口的综合能力,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具有批判和怀疑等创新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并竞答的方式讨论解决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以及竞争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创历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额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难点: 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12-14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模仿、接受能力强,特别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此外,他们还活泼好动,无法持久专心听讲,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同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如果教师能够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优势合作伙伴,就能达到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本课来说,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形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解、讨论、归纳法。

(二)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唐诗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而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二)科举制的产生

老师提出问题: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即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中正制),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小组讨论的方法回答。老师讲解其中的知识点: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作用、意义。最后老师课件展示答案。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子母,分为三个大组每个组分别回答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讨论古今考试制度的相同点,第二组讨论不同点,讨论完成之后每组由代表进行发言) 老师课件展示结论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概括讲解

五、小结巩固

教师请一同学上台对本课进行小结,也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及点评,最后教师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巩固测评

1、科举制创立于( )

A、三国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2、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性?

3、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

篇二:八年级国民革命的洪流说课[教案][北师版]

"txt">题引: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选择的说课题目是《国民革命的洪流》。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题下的第十四课,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展开了。讲述的是1924——1927年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革命浪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斗争,因此从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为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特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要求学生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原因、特点、意义;北伐战争的对象、战略方针、胜利原因;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识读地图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黄埔军校相关史料、图案等引导学生分析国民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共同观察《北伐进军形势图》,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来学习北伐战争的历史;通过思考、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情感体验:叶挺独立团坚强不屈、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感受大革命时代的历史氛围,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并进行内化、树立报效祖国之志,使情感和价值观得以升华。

3. 教材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安排(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和并结合本课内容,初定其重点、难点都与本课主题“国民革命的洪流”密切相关。

(1)重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那么“黄埔军校的创办—北伐战争的开展”自然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及情感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合作、共同探究,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相互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来强化重点。

(2)难点(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

本课中难点较多,而“对国民革命的评价”是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对初二学生来说,综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将本课难点确定为“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为此,本人拟通过设置系列问题的方式,如设置“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提示有那些力量支持蒋介石,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完成问题下一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有人说:“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国民革命失败了?”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步步深入;教师组织实施建议总结概括,通过这些措施易化难点,解决问题“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并形成“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及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原则。此外,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说教法

1. 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氛围。在自制的教学课件中引入较为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资源以及文献史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重点、异化难点。

2. 史料教学法。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科内的整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适当增加相关史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共同探究。评价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问题引入法。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心理学的要求,设置步步深入的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现在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多强调不同知识间的整合串联,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从历史中找到现实,能从现实中印证历史。如开展学生对国共关系的变迁的认识等等。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正确的记忆事件、归纳知识的学习方法。

2. 阅读法。总体来看,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 讨论法。初二年级是课改的学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史料和所设置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完成,培养学生探究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快速完整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

1. 根据皮亚杰关于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岁)四个阶段的划分研究。八年级学生正好属于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特点:①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②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⑤思维具有灵活性。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梳理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2. 有关教学构想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四步教学法,步步递进。即: “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熟悉的儿歌导入课题《北伐军军歌》,兼顾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这也是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的第一步。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的原则,突出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的总体安排是以时间为序,事件发展为轴。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教材从编排上分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三个子目。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安排上以“国民大革命”为中心展开讲解,便于学生对整个事件的宏观把握,故设计如下:

(1)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问题1:什么是国民革命?它和近代其他革命有什么区别?(教师引导回顾所学,回答问题)

问题2: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国民革命的背景)(学生回顾讨论,国共两党成立后的历程,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问题3:国共合作的第一个成就?(国民革命的发展)(看书回答)

问题4:概括出黄埔军校的概况(结合课本、史料、团队合作)(史料1:“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史料2:“革命者来”;史料3:蒋中正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24年)

注: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在回顾旧知识,又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对“知识目标”的学习掌握。

(2)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

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史料:“蒋介石在北伐誓师(1926)”;学生讨论总结)

问题2:概括北伐战争的基本情况(对象、战略方针)(看《北伐战争形势图》回答)

问题3:北伐战争的结果?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为什么被称为“铁军”?(教师引入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的相关事实,“为一营报仇”的事件激励学生,对铁军的认识。同时可引入“玉祥门”和“革命公园”的本土例子,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问题4: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从中总结)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结果及评价)

问题1: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情况。

问题2: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哪些人的利益?

问题3:你认为国民革命胜利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问题4:从国民大革命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 “课堂小结”通过填充表格来归纳历史知识、理清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掌握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过关斩将”,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淡化原有的选拔功能,以激励学生和调控课堂为主,评价内容综合化、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结合起来。西方学者柯尔伯格所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认为:一般人从小学开始到青年、中学都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理论,不断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教师在评价中进步、提高教学水平。

板书设计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1、黄埔军校成立背景

2、??????目的

3、??????概况(时间、地点、创办人、主要领导人、全称)

4、??????特点

5、??????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1、北伐战争的时间

2、?????目的

3、?????对象

4、?????战略

5、?????著名战役

6、?????结果

7、?????意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间

2、????????性质

3、“四·一二”政变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篇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txt">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将会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说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材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中观上来看: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它上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微观上看: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的演变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总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 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其中列举史实为识记层次,说明特点为理解层次。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知道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概念;能够在归纳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以及选官制度演变史实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古代政治演变的特点,形成分析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作用的分析,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初步掌握对历史材料的基本处理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引导,知道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用表格对史实的归纳,初步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朝代政治制度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中的智慧,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对历史王朝政治制度建设的成败得失中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评价。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从汉到远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依据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多,且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掌握这一史实,对于学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依据是,高一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有待提高,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分析不感兴趣,而特点的归纳又是基于学生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复杂史实的掌握,所以难度更大。

二、 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学习过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古代制度的知识,且对各朝名相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联系和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作用不易理解。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还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不易理解,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高一学生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但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而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讲述法和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图示法、表格归纳法、史料教学法等

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和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历史归纳方法,提高解决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构思路:本课以历史学习认知特点为前提,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的主线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两大矛盾,按照课文内容,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方面依次进行讲述,每一方面又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以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升华

1、 导入新课 以我国最新一轮乡镇一级机构改革以及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引入

政治制度创新、提高行政效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古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进入本课学习。

运用古今联系,从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出发,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2、 讲授新课

我将根据课本的子目安排,按顺序一一讲解。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的主线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两大矛盾,三个子目分别是政治制度演变的三个方面,所以将新课内容分为: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会解读课题中“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它包括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大致浏览本课内容,找出本课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的: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抽象概念,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和知识框架。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首先解释“中央集权”的概念,指出中央不断集权的过程中必定就会出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斗争,并提问“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目的引导学生理清历史概念,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课所学内容,以回忆旧知过渡到新课讲授。

1、 汉朝:郡国并行与“推恩令”

首先我会提出三个问题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促使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措施?有什么样的后果?到了汉武帝时又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阅读教材引言和课本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汉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后果以及解决措施,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因部分补充西汉初年社会现实的史料以说明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社会原因,让学生理解一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实施与社会现实有着重大关系,

目的适当补充原始资料,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出示西汉郡国交叉示意图,图片资料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郡国并行。

2、 唐朝: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首先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了解唐朝的地方官吏制度——节度使,以及其后果——藩镇割据。然后出示唐代藩镇割据图和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图,提出问题“结合汉、唐两代的历史,思考问题: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根源何在?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历史的能力,同时问题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汉唐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共性。随后出示五代十国建立者的建立,目的既向学生生动的展示了实行节度使造成的后果,又为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打下了基础。

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依旧会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有哪些措施,然后引导学生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目的,紧扣课本,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然后可能学生对为什么北宋的将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会导致三冗和积贫积弱理解困难,所以我将就此问题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三冗两积产生的原因。

4、 元朝:行省制

我将出示元朝的疆域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再出示元朝行省图,结合地图为学生讲解元朝的行省制具体的措施,目的是,运用地图讲述,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简单地理解行省制这一抽象政治制度。

最后,我将用表格对这一子目的内容进行一个归纳和概括,并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到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目的:对子目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脉络,学会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首先点出在君主专制演进的过程,必定会出现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和斗争。简单解释为什么宰相作为皇帝的下属结构会逐渐威胁到皇权。目的,理清核心的历史概念,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对中央集权的发展这一子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一子目的学习中,我将以学生归纳整理基本线索为主,每个朝代的官制变化我都将以结构图展示出来,如图所示,汉朝、唐朝、北宋、元朝,目的,以结构图将各朝代的官制形象而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中央官制的演变。其中我将重点讲述三省六部制,及其运作的程序和评价。原因,因为三省六部制,既解决了君相矛盾又有效的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古代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

最后,我将用表格对这一子目的内容进行一个归纳和概括,并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首先我将向学生说明选官用官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通道,解决的是人事任免权的问题。然后给出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表格。然后再从表格中引导学生找到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其中重点讲述科举制,原因是科举制的开创,使得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化制度化,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采用弱化的方式处理这一子目。同时用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总结升华

我将用一个大的表格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归纳和总结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然后再指出这些制度之所要不断演变发展,就是为了解决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的。设计意图:回扣导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进行乡镇基层改革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

5、 布置作业

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

五、 说板书设计

我将会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思路清晰,内容详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央与地方)

1、 汉朝:郡国并行与“推恩令”

2、 唐朝: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 元朝:行省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君权与相权)

1、 汉朝:内外朝制

2、 隋唐:三省六部制

3、 北宋:分割相权

4、 元朝:中书省的新发展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人事任免权)

1、 汉朝:察举制

2、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 隋朝以后:科举制

六、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能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也能够掌握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本课教学容量大、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较多,一节课内讲述完时间可能会太过紧凑,所以很有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深度,只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讲述,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引导;第二,教师讲述过多,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学生思考不够;第三,讲述太过枯燥没有激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课节奏的把握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标签:君主专制 明清 说课稿 明清君主的加强教案 明清君主的加强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