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互联网产业集群靠谱吗 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策略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达州具有培育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必须继续坚持内生产业培育和外生产业嵌入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层推进、突出重点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东西部产业转移这个重大战略机遇,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产业园区这个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抓好人才集聚、品牌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三大战略工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11-04
  
   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达州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既能有效提升达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是实现把达州建成秦巴地区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
   1.达州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条件。特色优势资源既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制定区域规划、确立产业发展思路需优先考虑的要素和条件。达州市境内天然气远景储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 300亿立方米,形成了以川东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天池构造地质带,成为四川盆地的天然气主力气田。全市煤炭资源储量为6.4亿吨,可开采储量2.5亿吨,是四川省优质焦煤资源和生产基地。全市已发现矿种38种,产地250余处。可开发利用28种,已开发利用21种。全市有国家4A级旅游区1处(达县真佛山)、国家3A级旅游区4处(大竹五峰山、宣汉百里峡、万源龙潭河、渠县龙潭)、国家2A级旅游区1处(宣汉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两处(大竹五峰山、达县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万源花萼山)、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大巴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汉阙、渠县城坝遗址和开江陶牌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达州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9%。达州市素有“秦巴粮仓”之称,是中国苎麻之都、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黄花之乡、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生猪、肉牛、茶叶生产基地。达州是著名的“川东药库”,全市普查鉴定的2 158种植物中,可供药用的有1 652种,已收入标准的有500多种。天麻、杜仲、黄柏、厚朴、首乌等30多个大宗品种颇负盛名。
   重新审视达州的资源可以发现:第一,达州资源种类丰富但分布分散,资源集约性不强,真正可以产业化开发、持续长久支撑庞大产业集群的资源更为稀缺。因此确立产业规划必须突出特色优势资源的勘探、开采、开发、转化和利用,确保培育构建起来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第二,达州真正富有特色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厚重辉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这些是确立产业集群选育方向极为重要的考虑要素。
   2.达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区位。良好的区位条件是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从当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看,达州处在两个横向布局的国家级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之间的中间地带,具有承接和放大两个国家级经济区的辐射力、成为区域性经济增长极的优势和潜力。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前沿和最有力的发动机。但由于其间横亘着秦巴山脉,致使两个国家级经济区没能连成一体,两个分隔的经济区其整体辐射带动力被极大削减。就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判断,在包括四川达州在内的整个以秦岭大巴山为中心的广阔秦巴地区处在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四个特大城市辐射圈之外,超过了特大城市200公里直线距离的最大辐射边界,这样的区域必然会孕育次级经济中心,达州恰好处于其中心区域,具有成为该区域内次级经济中心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条件。
   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角度看,达州是川渝鄂陕之间极具战略价值的后发优势区域。以达州为地理中心的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结合部,战略位置极为独特。达州是秦巴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在秦巴地区、川东北城市群、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中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秦巴地区前列,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相对集中,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相对较好。
   从综合交通状况看,达州是秦巴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初步构建陆、水、空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目前,达州已成为较大区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和辐射中心。综合交通状况是区域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核心要素,达州的交通优势能极大降低各企业集团和各产业集群的营运成本。
   从环渝腹地区块考量,达州是四川省六个市中唯一被整体纳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市,总体经济实力也最强,已经成为川渝经济活动联系最紧密的区域。达州与重庆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与重庆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达州是重庆汽车、摩托车、服装和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达州的钢材、煤炭、水泥、农副产品等在重庆占有重要的的市场份额,达州和重庆都拥有储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达州是重庆重要的投资场所和产业转移重要的承接地,重庆两路寸滩保税区将对包括达州在内的周边6省20多座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发挥更大的辐射聚集作用。达州利用重庆独有的政策优势,有利于构建起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从政策层面看,达州所处的“秦巴山区整体连片开发”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四川省制定了《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15)》,将达州、巴中、广元、南充四个革命老区市纳入了规划,秦巴山区已经成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达州区位优势的政策激励和政策导向。
   3.达州具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小到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优质粮油、特色畜产品、苎麻、茶叶、中药材、油橄榄等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初步构建了畜禽精深加工产业链、酒类饮料产业链、粮油绿色食品产业链、特色果品加工产业链和现代中成药产业链。
   工业经济产业集聚飞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天然气、盐卤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和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磷硫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盐卤化工产业链;煤电冶建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机电及配套产业集群东山再起,逐步形成农用车及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链、机械电器产业链、通用设备产业链、五金工具产业链。
   服务行业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秦巴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物流港等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已在达州异军突起,运输、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达州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工业集中区建设突飞猛进,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搭建了宽阔的舞台。达州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快速拓展,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强势崛起,“中国气都”享誉全国。预计到2020年,产业区建成面积将达到 30 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 150亿元以上,利税 50亿元以上。
   二、达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当前,达州在把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到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层次上、把产业集群视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集群理论当成一种新的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把产业集群视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等方面并未完全达成共识,因而在实践中缺少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2.产业集聚程度低,企业规模较小,支柱产业乏力。天然气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机械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休闲旅游、战略性新型产业是达州“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产业,体现了达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也呈现了达州培育产业集群的实施路径。但目前这些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呈现实质性集群化状态。
   3.产业配套差,产业链不完整,集群关联性不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集群内的企业并非是随意进行的聚合,而是约束于主导产业分工链条下的延伸,如果缺乏主导产业引导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整合与接纳,必定只是群龙无首式的自发随意分布。客观地看,达州目前尚未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配套产业关联。
   4.人才稀缺,融资困难,创新动力不足。达州产业集群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人才密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天然气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等产业急需的高端精英型人才、各类专业性人才紧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缘劣势、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等原因,目前仍处在人才净流出状态;企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企业直接融资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融资困难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瓶颈。
   5.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产业政策有待改善。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县市区的“一小时经济圈”至今还没有实现,与周边中心城市“四小时经济圈”进而达到“两小时经济圈”至今还未完全打通,作为大城市框架结构骨干支撑的环城路至今尚未建成通车,工业园区建设进程缓慢,信息化建设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是产业集聚群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产业政策方面,达州虽为革命老区但所获得的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政策资源极为有限,加之达州工业经济集中在天然气化工、钢铁、煤炭、建材等领域,由于国家推行严格的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节能降耗政策,直接提高了相关建设项目的进入门槛,缩小了招商引资的选择余地,从而抑制了相关产业的快速进入和发展。
   6.产业群成长环境不够优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业集群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具有地理上的邻近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特点,需要关联产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同时完成在空间上的集聚。如果缺少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配合与支持,产业集群就很难发展起来。近年来达州培育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步伐铿锵有力,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但仍然滞后于各大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巨大需求,尚未最终建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为一体的全国二级物流枢纽。现代物流业、科技、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商品交易市场和会展业、旅游和文化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等同全国、全省水平差距较大,法律、会计等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发育很不充分,产前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和产后的物流、仓储等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三、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
   1.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规划中的产业导向机遇。在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规划中,达州、广安、遂宁属于川东北经济区和川东北城市群,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以化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工业;以丝麻、纺织、茶叶和中药材、食用菌、油橄榄、优质粮油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
   2.四川省在成渝经济区规划建设中“一极、一轴、一区块”的产业导向机遇。按照成渝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关于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产业发展构想,该区块应以服务都市、承接转移、形成基地、借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全方位加强毗邻地区的通道连接,积极对接产业,发挥配套作用,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初步形成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展、成果充分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支撑四川省发展新的增长区域。
   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导向机遇。按照《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发展构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成为全省“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四川建成国家重要的优势资源开发基地、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三大现代服务业中心”,将成为全省“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4.重庆市产业布局规划调整的产业导向机遇。依据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三一四”战略部署和重庆市产业布局规划,重庆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会明显加快,因此,为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主动承接重庆市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形成的产业转移是达州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
   5.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的重大产业发展导向机遇。当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新一轮大开发的关键阶段,中央要求西部地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求西部地区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四、构建达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战略举措
   1.继续坚持内生产业培育和外生产业嵌入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思路。培育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应以外生(嵌入)产业集群为主,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本行业主导型龙头大企业,有利于尽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同时吸收这些龙头企业进入时带来的为其提供中间产品的客户链和为其提供物流仓储、采购、咨询、会计和金融服务的客户链,也有利于该产业集群迅速建立并做大做强。冶金建材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采用内生型产业集群为主较为适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已有龙头企业的支柱引领作用,也充分利用了达州在该领域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群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分工协作关系比较清晰、产成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有助于强化该集群的本地“根植性”,培育和打造知名的地方品牌,当然也要重视在该产业链条的某些环节培育外生型企业。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采用内生培养和外生嵌入并重为宜,既要充分重视本地已有中小企业的作用,引导其产业分工与协作,又要在产业链条的某些关键环节引进外来企业,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坚持统筹规划、分层推进、突出重点的战略部署。培育产业集群要充分重视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达州应以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为载体,继续贯彻实施这些战略部署,同时加紧制定《达州市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达州市产业集群建设认定管理办法》等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品牌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培育产业集群要坚持分层推进的战术安排。必须着力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集群自身组织建设,重点是加强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依据集群内规模不同的企业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垂直一体化生产中的引领作用、大企业在生产中的横向支撑作用、众多中小企业的协同配合作用,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是为集群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政府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集群内企业向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发展;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关效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优质的服务;通过产业政策创新为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促进信息、管理、律师、公证、会计、金融、保险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是帮助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以促进集群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集群组织的稳定性,形成集群的结构竞争力。
   培育产业集群必须分清轻重缓急,达州应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已有的产业优势和现有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建设上突出重点。以做大做强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制造工业配套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现代中药材产业、麻丝纺织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优势产业为抓手,着力培育大产业大集群。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加快钢铁冶金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的产业升级步伐,推动新的产业集群的孵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型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构建若干新兴产业集群。
   3.紧紧抓住东西部产业转移这个重大战略机遇。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给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产业集群难得的历史机遇。达州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转移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在成渝经济区建设进程中主动融入重庆,当好配角,发挥优势,实现共赢。努力把达州建设成重庆汽摩及零配件产业、机械装备制造配件产业、医药化工产业、轻纺工业产业的转移基地,建成重庆特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及重庆大都市的休闲度假基地。
   4.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产业园区这个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产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达州“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完善八大工业园区建设。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继续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档次和项目承载能力;健全园区功能,确保园区内道路、供水、排污、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齐备,园区周边住宅、商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建设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中介机构组织等服务设施发达;加快建设进程,确保建设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入住率和开工率。
   5.抓好人才集聚、品牌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三大战略工程。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本上要依赖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集聚。达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集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着力培养关系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吸纳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而可靠的人才支持。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一种市场竞争力。品牌不仅是产业集群建设成功的标志,更关系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品牌建设也有助于实现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达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推行品牌战略。目前达州区域经济发展中既缺少“四川名牌”,更缺少“中国名牌”,必须根据区域产业特色科学规划品牌战略。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质量工程。建设品牌支撑服务体系,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坚持从产品(服务)品牌到企业品牌、集群品牌,最终形成区域品牌的行进路径,着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创新体系建设是激发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达州应该把创新体系建设摆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关键位置,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指引下,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系统。一是建立并完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二是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创新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系统;四是培育和发展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创新服务系统;五是营造和构建以弘扬创新、尊重创造、激励创新为精髓的创新文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史修松.产业集聚及其测度理论研究动态[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2]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聚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3] 王雷.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
  [4] 张敏.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10).
  [5] 王建国.转型: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主旋律[N].光明日报,2010-11-10(11).
  
  [责任编辑 吴明宇]

标签:培育 产业集群 区域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