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说大全 > 正文

从培养良好发言习惯入手 提高学生口语素养: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既体现在阅读理解、书面表达上,同时也体现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能够自如得体、恰当准确地借助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借此与他人达成良好的沟通,形成和谐的互动,既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质,也是在未来社会里生存与发展必需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口语素养的主要阵地。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大多不会仔细倾听,说话也常常词不达意,听说能力普遍弱于阅读能力。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状况和发言习惯
  
  1 学生的发言是被动的。老师点到谁的名,谁就有机会回答问题,这是学生获得发言机会的最主要途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观点、知识点,或对同学回答的内容有异议时难有机会发表,也不知道怎样发表。这种发言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发言截断不同,脱离生活实际。
  
  2 发言机会被少数学生所垄断。一些思维敏捷、个性外向的学生总是接连不断地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竞争的意识被个别学生精彩作答所淹没,课堂教学中屡见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答案,其他有异议的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发言时姿态不自然,举止不大方。发言时,站姿不正,低头哈腰,不敢目视前方,神情忸怩,常见绞衣角,抓耳挠腮,伸舌头,做鬼脸等不自然动作。声音不响亮,口齿不清楚,听起来非常费劲。
  
  4 发言时语言表述不规范、不完整。回答问题时,有头无尾,没头没脑,仅仅满足于说出答案的最关键部分,不能根据问题完整、准确的组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不会使用如:“我认为……”“我读后的体会是……”等规范性的连接话语。
  
  5 不懂得尊重他人及基本的发言礼节。当自己的看法与他人有异议,或对他人的发言有补充时,常常是很唐突地站起来,匆匆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就急忙坐下。不会使用对话、商量的口吻与同学交流。
  
  二、良好的发言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较高的说话水平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达到。囿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抽出过多的时间来专门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能力的训练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的说话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高层次迈进。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1 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培养良好的发言习惯很重要。要改变过去的师道尊严、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民主的,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要允许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出现不成熟的见解,想说就说,不怕说错。人人都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2 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嗤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发言的阴影。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人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课堂发言允许学生说错,允许其他同学补充意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人人在发言中充满自信。一个人有了自信,他的发言能力就更加强,并形成良性循环。
  
  3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和积极参与思考的习惯。发言对学生不仅是“说”的训练,也是一种“听”的训练。要让学生懂得:认真听别人发言,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听话、辨析能力的一次训练,还能给自己的发言以一定的启发。只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你才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通过评议、评析他人发言的长处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并进一步给予修正和补充,努力使答案更趋完善、贴切。
  
  4 对学生的仪表、声音、语言表达等方面要有较为细化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说。发言时姿态自然,举止大方。站,自然站直,微收下巴,不颤腿,不绞衣角;坐,自然挺胸,全身放松,说话时,眼神不游离,不躲闪,不目中无人,面带微笑,不伸舌头,不做鬼脸。用语得体,礼貌待人。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发音要准确,用词要恰当,语句完整通顺,没有语病,要注意语速和条理,避免疙疙瘩瘩、断断续续的现象。
  
  5 要将训练学生的发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抓好言语表达训练的同时,还要抓好思维训练。只有思维开阔、思维灵活的人,他的言语表达才会清楚流畅。学生的口语表达要经过内部言语――选词组句――外部言语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中途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答非所问,结结巴巴,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要使学生的口语流畅、灵活、新颖、富有个性特色,必须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去实现。言语和思维的和谐发展,是形成较强口语能力的根本保证。
  
  6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语言医生。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回答正确,而忽略了学生言语中不易觉察的语义毛病。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语言,正如医生对治病。学生发言中有语病,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
  教师自身的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教师应当为学生作出示范,用自己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要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要能够对学生言语中的语言毛病体贴入微,准确“把脉”,教者本身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语感能力,能随时随地听出学生发言中的语病,随时随地纠正学生的语病。著名学者钱钟书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积力久,学化才干,熟而能巧。”钱先生这句话虽然是对文学创作而言的,但是,用来概括语文老师良好语感形成的过程,也是很贴切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厚的文学功底,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要善于,也必须从古典诗文、中外名著中汲取他人的语言精华,多吸收、多储存,底蕴丰足,教学时才能根据需要信手拈来,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外化成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大放光华,从而对学生形成感染与默化的功效。

标签:素养 入手 提高学生 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