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两点实践]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阅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的思想,思考文本的内涵,学生的情感会受到文本的熏陶,思想会受到文本的启迪,审美价值观也会因此而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56-1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并传递知识、升华精神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个性化行为的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有效阅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感悟文本的思想,思考文本的内涵,学生的情感会受到文本的熏陶,思想会受到文本的启迪,审美价值观也会因此而提高。初中语文如何有效阅读,笔者认为重点应是这样两个方面:
  一、带着疑点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设疑是有效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疑者,觉悟之机也,”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这样认为。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疑,既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为增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态势。
  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是设疑的关键,设置的问题应紧扣教材,而且要有递进性,体现出层次性,设置问题应带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同时要直接入题。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中的“闲人”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是整篇文章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文眼,学生对此把握与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闲人”词典中解释为“清闲的人”,这是就词论词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很难洞察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此时的苏轼已遭贬官,其自比“闲人”,我们应从中品味出其在遭遇人生不幸之时,既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无奈,但更有逸致闲情、豁达乐观情怀的深意。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我们从苏轼自称闲人中可以品读出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对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因此教师要围绕教材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思维,拓展思路,辐射知识。仍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文中对月光下美景的描写,作者寥寥数字,将一个清澈空明、疏影横斜、亦幻亦真的奇妙动态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会翻译,那么学生就很难准确把握散文的意义,体会散文的意境。对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1)如果将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可以吗?(2)如果在原句的后面加上“近听阵阵蛙声,远闻鹊啼蝉鸣”恰当吗?对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思考后有了明确的答案,并对原句中比喻(月光喻为碧水,竹柏影喻作藻荇)的妙处有更深刻的理解,深切感受到了作者营造出的一种奇妙的意境。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既洞察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加深了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层理解,对文本主旨的把握,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表明,阅读文本对于学生思维的激活,认知视野的拓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就能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空间豁然开朗,五彩缤纷。有效的阅读教学所凸显的应是教师善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或疑点,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疑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这样的阅读教学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二、带着问题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自我品味文本,体验情感,感悟内涵,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地融入文本中,要在阅读中善于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对重点难点更要品其味,感其情,悟其意,真正使学生阅读达到入木三分。阅读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善于发现、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贾平凹的《月迹》,文中的“奶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她很善于在引导孩子发现美、认识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升华孩子的高尚情操。孩子在“议月”后所表现出的那种有所得的极度满足和满腔喜悦深深地镌刻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奶奶”不愧为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奶奶”的“教育经验”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有很多的启发,很深的启迪,可以说是一个“教学蓝本”。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像“奶奶”一样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发现和感悟社会百态、生活哲理和人生价值取向。在阅读文本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有一些“节外生枝”的东西,然而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东西,却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节枝”之中蕴含着深邃的含义。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朱自清《春》中的“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如果是一般性地读这些文字,感觉不到有疑问的方面。但是仔细品读思考,就会发现字里行间别有乾坤。《春》通篇洋溢着春天的浓烈气息,勃发着春天的盎然生机,是一幅春意荡漾,春情浓郁的风景画。那么既然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却为何要浓墨重彩描写人们喜迎春天的情景呢?在生成了这一疑问后,教师可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描写万物盎然的春天之中融入人们喜迎春天的情景描写,二者之间有何关联?学生在认真阅读思考后就会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在这幅多姿多彩的迎春图中,作者以凝练的笔墨描写了人勤春早的“春”,尽情歌颂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和充满无限活力的人们。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亮点或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融会贯通,最大程度地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标签:两点 阅读教学 语文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