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方向之迷思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日前,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以学者身份赴大陆出席?岸关系研讨会,在云南受访时提出“国共可以求同存异,民共?党也可以”,展现与大陆大交流、大和解的强烈意愿。这是民进党2008年失去执政权后,首次由具党职身份者赴大陆参加研讨会,被视为“破冰之旅”。
  蔡英文在2012年台湾“大选”落败后,民进党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岸政策讨论,似有大转型之势。然而,以“台独”为立党之本的民进党,坚持以“?岸?国”的政治框架处理?岸事务,是不可能打开?岸互动大门的,?岸政策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调整。
  
  ?岸政策调整的主张建议
  近来,民进党内部有关?岸政策的讨论与调整之声不绝于耳,并对此提出种种主张。蔡英文在“败选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岸问题必须要了解对岸,必须要在互动中了解”,发出了民进党对?岸政策进行调整的信号。此前,前党主席谢长廷提出的“?岸政策趋附蓝论”,受到广泛讨论。目前,民进党提出的一系列与大陆互动、交往的主张建议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展开第二次“中国政策辩论”之建议。2008年民进党失去政权后,党内就有人提出进行第二次中国政策大辩论,确立新的大陆政策。可是在党主席蔡英文主导下,民进党很快否决了这一提议。他们认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明确,没有必要进行辩论,结果让民进党在这次“大选”中因反“九二共识”与?岸政策不明受到强烈质疑而败北。选后,党内有识之士再次提出展开中国政策辩论,尽管也未获得普遍回应,但党内事实上已不由自主地展开了?岸政策调整的大讨论。
  其二,建议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民进党曾在中央一级部门设置了“中国事务部”。2007年,在陈水扁的主导下,民进党裁撤了“中国事务部”,将其并入“国际事务部”,旨在体现“?岸?国”主张。目前,民进党在重新讨论如何面对大陆及如何与大陆交往之时,“立委”蔡煌?提出党内应先恢复设置“中国事务部”,并提升位阶为第一部会。目前,民进党中央虽没有明确表态,但设立专门机构“中国事务部”却是未来不得不走的方向,这也是观察民进党?岸政策调整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三,建议设立“驻中国代表”。有意参选民进党主席的前台南县长苏焕智日前提出,应在大陆设立“驻中国代表”,建立制度化沟通通道,同时服务在中国的台湾人,保护台商。他同时建议前党主席林义雄、前“总统府资政”辜宽敏、前“副总统”吕秀莲和即将卸任的党主席蔡英文等人,都是很好的人选。
  
  只是表面文章和“策略运用”
  对于民进党内部出现的这一股检讨与调整?岸政策的声音与大讨论,应该给予肯定。但仔细观察发现,民进党仍在做表面文章,?岸政策调整与转向没有触及实质问题,只是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民进党从上到下都在讨论与检讨?岸政策,却在党中执会通过的“败选报告”中对造成败选的关键因素“九二共识”一字未提。众所周知,民进党败选的关键在?岸关系,在于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也明知这一点,但在“败选报告”中仍然回避了这一问题。不能正视与面对“九二共识”,就是在逃避问题,也注定了民进党要改变与大陆的关系、展开双方的互动是不可能的。
  民进党回避“九二共识”的关键在于其强烈的“台独”立场。承认“九二共识”就等于间接承认了“?岸一中”,否定了“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也等于否定了“台独”,这是民进党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否认“九二共识”基础上的?岸政策的检讨与调整,只是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只是更加细致、更加温和、更具弹性,而不是实质性的改变,不是真正的?岸路线调整,更不是民进党转型的战略调整。民进党中执会通过的“败选报告”明确指出,“民进党仍须以坚定立场,扮演巩固台湾主权与经济自主性的力量,但策略上必须更加细致,以温和及弹性的态度,提供一个既不陷入对中国经济依赖、又能确保经济生活安全感的政策选项,让人民有另一个安心的选择”。
  民进党强调?岸经济合作中“台湾经济的自主性”,强调经济上“不能陷入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这是民进党“台湾主体意识”与“维护台湾主权独立”立场的典型反映,这与民进党要改变“反中、锁国”形象直接矛盾。就连民进党自己也不讳言,?岸政策的调整与大陆的互动,只是策略的运用与调整,而不是真正要改变民进党的?岸政策。
  此外,民进党至今仍不能正视大陆,继续坚持冷战思维、敌对思维,对大陆一直怀有强烈的“仇中、反中”情绪。以这样的敌对思维检讨?岸政策,不是理性的检讨,只是情绪的发泄,这也注定民进党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岸政策。
  
  不能轻信民进党中的改革派
  与保守派或激进派相比,民进党中的改革派被认为是相对理性的,是较为开明的,是主张与大陆交往与互动的,“反中”情绪不够强烈,“台独”意识也不够强烈。可是,不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他们都是主张“台独”的,都是以台湾主权独立作为?岸政策论述核心的,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与大陆互动和?岸政策的开放程度上,在于“激进台独”与“温和台独”的差别上。
  民进党改革派代表人物是郭正亮、段宜康、洪智坤、苏焕智等人。日前,他们的?岸政策论述均明确以坚持“台湾主权独立”为前提。“立委”段宜康评论民进党“败选报告”时认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因此要把中国视为正常国家往来”。民进党中执委洪智坤认为,蔡英文提出“要更了解中国”的观点,是蔡英文离职前“留给民进党的最大资产”;“如此一来,民进党可以‘制度化’、‘正常化’、‘除罪化’与中国往来交往,培养更多的‘知中派’”,“在捍卫台湾主权的前提下,扩大认同民进党的社会基础”。洪智坤还在一公开场合甚至直言“身为台独主张者,不可不知中国”。前台南县长苏焕智提出,民进党虽然建议在大陆设立“驻中国代表”,却仍强调“须有坚定捍卫台湾主权的立场,足以让人民信赖”,还建议一些 “台独”大佬作为“驻中国代表”。可见,即使民进党内部的开明派与改革派,也是以“台湾主权独立”为前提开展与大陆的交往与互动的,将?岸关系视为“?国关系”,否则在党内就难以立足。这是民进党改革的困境,也是民进党无法在?岸关系发展议题上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民进党转型的机会有多大?
  民进党的?岸政策检讨与调整涉及民进党的转型问题,但还不是全部。民进党转型涉及的面更大,更广,更深刻,影响更远。然而,依目前形势观察,民进党转型的可能性并不大。
  民进党的转型与政策调整尤其是与?岸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民进党内部也有这种认知。多年来,民进党的政策在不断调整,有时是小调整,有时是大调整,但还称不上民进党的转型。民进党成立二十多年来,其实只有一次大转型,即上世纪末、1999年前后出台《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式承认现行政治体制即“中华民国”,民进党由激进、冒险主义、企图推翻“中华民国”的政党变为务实的体制内政党。这次转型为民进党赢得2000年政权创造了条件。
  2008年“大选”,民进党遭遇重挫,不仅失去政权,而且在“立法院”的席次也大幅减少,民进党陷入低谷。在此之际,民进党选择了形象较佳的蔡英文担任党主席,并在几次小型选举中获胜,结果让民进党错过了检讨、改革与转型的良机。民进党的这种小胜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却被认为是蔡英文非典型政治人物领导有方,误认为不进行改革与转型,也能在选举中获胜。结果,蔡英文在这次“大选”中败北。败选之后,民进党重新开始了讨论民进党的?岸政策与转型问题。
  尽管目前民进党内部检讨与改革之声四起,但要实现民进党的转型则十分困难。首先,民进党的“台独”主张已制度化与固化,成为凝聚民进党支持者的重要精神纽带,民进党很难修改“台独党纲”,很难放弃“台独”主张。不放弃“台独”主张,民进党就不可能转型。
  其次,民进党内的主流声音认为蔡英文在“大选”中获得609万张选票,与马英九的差距并不大,离胜选“只差一里路”。民进党担心一旦改革与转型,虽然可以争取中间选民,但可能造成绿营选民的流失。
  另外,民进党能否转型,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民进党的第一次转型,是因为民进党内部有一大批政治精英与政治领袖,并由上而下完成一次重要转型。目前的民进党则呈现群龙无首之状态,没有一个一言九鼎的领导者,党内存在多元的政治力量与势力,内部权力争夺十分激烈。这些都制约与影响着民进党的转型。

标签:迷思 民进党 两岸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