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进入21世纪,人类已迈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现代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办学目标。同时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学生都有创新能力,教师要做有心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启发教学的基础上,经常会冒出创新的火花。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再发给学生锐角、钝角、直角的三角形若干个,有面积相等与不等的。接着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呢?怎样想的?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剪拼得出了六种不同的推导计算公式,最后大家汇报时,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学困生”的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学生的“创新”“发明”。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动脑筋想方法的积极性。
   二、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我们应彻底改变那种给每道题都事先人为确定一个“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人需要几条船?”这道题时。教材里引导学生计算50÷8=6(条)……2(人),故得知需7条船。这种要求具有一定唯一性,只注重快速解答这道题,而缺乏对问题多种解决策略的探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甚至是跳跃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说:“如果让你来做这件事情的话,你会怎样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纷纷举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1)8×6=48(人)6条船可坐48人,多2人,需7条船。
   (2)从50里依次去掉8人,去了6次,还有2人,需7条船。
   (3)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需7条船。
   还有个别学生用学具操作,用图片代表船,用小棒代表人摆一摆,得知结果。也有一位同学假设每条船坐10人,50人需5条船,每条船多了2人,5条船就多算了10人,需再加1条船,余下的2人再需1条船,一共需7条船。
   这样教学避免了思维定势的产生,使学生理解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给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使其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例如,我们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先指导学生按“凑10”的方法需要操作小棒,根据把9根“凑10”的需要,先把2根分开,把其中的1根放在9根里凑成10根,再与剩下的1根合并成11根;再让学生用语言口述操作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用简化的语言达到得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通过这样的口算方法:迁移到八十几、七十几的学习中去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了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激发了学生勇于创新实践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在创新中求知,逐步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既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

标签: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数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