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的作文【浅谈“文化作文”与“文化作文”教学】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近年来写“文化作文”的在中考评分中分数越来越高,成为阅卷教师所推崇的文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强,教学中如何抓住“文化”这一载体,把作文教学推向更高层次,成为当代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方向。1. “文化作文”的内涵。2. “文化作文”写作技法:诗词引用法、情景再现法、文化审视法、故事新编法、典型人物法等。3. “文化作文”的教学办法:(1) 注重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口味,让学生积累文化素材;(2) 注重课内外阅读,积累文化知识;(3) 提升教师在语言文字下对学生的影响;(4) 教会学生对文化材料的收集与整理;(5) 教会学生写出好的文化作文。
   【关键词】“文化作文”;内涵;写作技法;文化素材
   近年来写“文化作文”的在中考评分中分数越来越高,成为阅卷教师所推崇的文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强,教学中如何抓住“文化”这一载体,把作文教学推向更高层次,成为当代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方向。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我校研究“巴蜀文化与文化作文写作研究”,今年参加了在大足进行的2011年“全国第七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新课程改革名师专家高峰论坛”活动,平时对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文化作文”与“文化作文”教学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教学方法,写出来供大家指正。
   1. “文化作文”的内涵 “文化作文”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我们就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称为“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
   2. “文化作文”写作技法 诗词引用法、情景再现法、文化审视法、故事新编法、典型人物法等都是常见的方法。
   2.1 诗词引用法。诗词中蕴藏智慧,诗词中蕴含哲理,诗词中不乏大智者的治国之道,不乏生活的精华写照,诗词之美是因为她精炼而不失丰富,明洁而不失深远。对于中学生来说,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
   2.2 情景再现法。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即为情景再现。如对王维的《渭城曲》,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抓住历史的某一切入点,用想象的镊子将粘结的历史篇章轻轻翻开,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补充或剪切。一幕幕由语言拍摄的历史场景或片断缓缓流过脑屏幕。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诞生了。
   2.3 文化审视法。文化作文除了要有大量的文化积累外,最关键的是还要有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品位,要懂得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话题,这种方法为文化审视法。从文化的角度打量话题,审视话题后,有时会在表达的时候隐去一些文化的外在的东西,诸如诗句、名人、历史事件等,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话题,用文化的精神提炼话题,用文化的意识构思并叙述或议论,那么文章才能展示出一个人的文化品质和文化思辨能力。
   2.4 故事新编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和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点染成篇的小说是写作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如:《红楼选美记》、《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等文章,“旧”就是强调写熟人,“新”就是强调写“陌生的熟人”。
   2.5 典型人物法。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中学生在“文化作文”写作上更多的是运用前三种方法。
   3. “文化作文”的教学办法
   3.1 注重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口味,让学生积累文化素材。要想写出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来,还要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朝夕之间,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作为中学生,学生如何提升文化口味,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让学生在记忆宝库中与“桥”有关的诗词句,再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桥之美。教师出示例句:观音塘湿地公园上的状元桥之美,美在他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造型。而后讲出湿地公园里的建筑充满西南民居的特点,璧山历史上曾出过“双状元”(冯时行、蒲国宝)、“六翰林”。清代同治时编纂的璧山县志载有璧山八景图籍,八景是: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茅莱仙境、凉伞云遮、金剑晴雪、虎峰马迹、石泉凝脂,展现出了璧山状元桥的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造型。通过这样来积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口味。
   3.2 注重课内外阅读,积累文化知识。要写出好的文化作文,必须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做到知识丰富,这是前提和基础。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及其事迹,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重要材料。在抓好从课内阅读中积累素材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看报活动,大量阅读,多做读书笔记,以此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比尔盖茨、飞人乔丹、贝克汉姆、姚明、韩寒、田宝权、石伟民及“5?12”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人物事迹,很多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典型材料。
   3.3 提升教师在语言文字下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应当起到一种对学生耳濡目染的作用,使学生在这种优美的语言熏陶下得到审美的享受和提高。其次,教师的授课内容应当有厚重的文化含量。教师应当适时地从教材中挖掘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思想的深度得到提升,文化素养得到丰富。当然,这种挖掘不能仅停留在纯知识的层面,而更应上升到一种思想的、文化的高度。教师还应该写下水作文,让学生能从教师的作文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3.4 教会学生对文化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加以整理以便好使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4.1 对自然的感悟。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渺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蚊,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往往引发人们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滔滔滚滚的大江流水往往引起人们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慨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3.4.2 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经历是一本书。“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写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对崇高理想的孜孜追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年青时立下的人生誓言……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伟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生的经典。
   3.4.3 对社会的关注。学生生活圈子窄小,生活空间大多局限于“教室――家庭”,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空间,留心我们的家,我们的学校,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善于发现和捕捉学校、家庭生活中的闪光的东西,作好积累。另外,我们更应开拓我们的生活空间,大胆地走出去,充分接触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生活。如拜访知名作家,探访下岗工人,与农民交谈,与战士联欢,服务孤寡老人等等,主动地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你就会发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积累下丰厚的生活素材。
   3.5 教会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内容。有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来,还必须将这种丰富的知识内化为一种内在的人文素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善引名言、诗句或历史故事,即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他们的诗句,以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切记,是自然融合,是学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样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写作中将引用与自己的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透露出一种文化的气息,自己的思想达到了一种文化的深度,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这样的文章才具有了一定的“文化作文”。

标签:作文 文化 浅谈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