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分享是幼儿将自己的物品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它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这使我们意识到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习惯迫在眉捷。
  [关键词]分享;榜样;活动;游戏;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品质和习惯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善于与他人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渐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分享习惯呢?我采用了如下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
  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这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不能不采用的方法,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点心,吃饭时老师有意识的将食物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能不能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好吗?”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动作,并模仿老师类似的行为。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儿歌、歌曲、故事等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身边同伴的事例和教师的影响,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楷模和模仿的对象。如《孔融让梨》故事的剖析,让他们学习孔融的谦让精神。通过歌曲《分果果》的学习,让他们明白如何与同伴相处。这样也丰富和加深了分享的含义。我们可以让幼儿及时了解同伴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分享情况,用身边可见可信的榜样去感染幼儿,这样的效果比较好。
  因此,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激励引导,强化分享行为
  要形成分享意识,首先便应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分享玩具或用具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大方!”“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情绪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而对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们要按次序轮流玩。”“没人陪你玩,多没劲,快去找个朋友吧!”“你给他玩,他也给你玩,不就大家都能玩了吗?”“你跟他说,你搭好了再给我搭好吗,试试。”“你可以先帮他做事,再向他借书。”或者让他们体验一下独占带来的直接后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三、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体验分享活动
  新纲要指出:“引导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分享成果,体验快乐。”这是我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能力的重点,让孩子有实践机会,将分享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1.组织特殊的分享活动
  为了更一步的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我们经常组织一些特殊的分享活动。如: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每周五设立为“分享日”。让幼儿在这一天带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放到分享区,供大家一起玩。凡是带玩具来的幼儿还可以向全班小朋友介绍玩具的玩法。玩具分享区的玩具半个月更换一次,那里成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他们不仅愿意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也学会爱护别人的玩具,从中体会着快乐和友谊。或者将某个幼儿的“生日会”办成“分享会”等,孩子们不但因分享到其它小朋友带来的物品而高兴,也因为别的小朋友分享到了自己带来的物品而自豪,这样的体验正是幼儿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所必需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强,也特别喜欢去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因为,我们就经常组织特定的情境活动,让幼儿模拟现实社会的情景,尝试从所扮角色的立场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体验相应的情绪、情感。
  2.“午餐后”分享。
  每天午餐散步结束后我们为幼儿提供短暂的几分钟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在这一时间段,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与其他幼儿分享。这样可给每个幼儿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活动分享
  通过教育活动,让孩子初步认识什么是分享,比如在“庆六一”活动时,让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水果、糖果来,孩子们可以互相分享吃,教师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水果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吃。在吃吃、聊聊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4.开展“分享阅读活动”
  我们在教室中开辟出一个小小的角落来摆放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图书。起初,我并没有对这样的活动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看书,还会认真地整理书籍。如;一些来园早的幼儿拿到了图书,一些来园迟的幼儿没有拿到图书看,我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我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有的孩子,有的则说:“我们一起看吧!”过后,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看书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图书让给小朋友看,所以你们在一起看书才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以后类似的情景发生后,我都注意及时强化,使幼儿在今后的交往中能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评价时的语气、语调,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可见,一个科学、新颖的阅读理念,带给孩子的不止是一个好听好看的故事,更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次智能的开发。
  5.开展角色游戏进行分享练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在小班时我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辆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学习分享,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行为也能随之产生。
  通过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家园共育,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
  孩子分享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不光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需要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如今,独身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优越,物质基础好,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占便宜就高兴,总是担心吃亏,因此,我们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家庭成员要互敬互爱,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家人分享。现今,孩子参加社会公共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都是两点一线。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家长直面交流(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半日活动开放(半日活动从中可以分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家长会(家长们可以在家长会上家教经验交流,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等等。鼓励家长之间自由结伴,共同形成分享快乐、分享食品、分享成功的喜悦。
  结合这些,我们还组织家长和孩子走进社区,如:我们组织孩子一起去探望我们幼儿园傍边敬老院的老人,孩子们准备了儿歌、歌舞、小礼物,和老人们一起分享着快乐滋味……还可以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如何使幼儿学会分享”等方面的家教知识,我们要积极利用家庭教育这一资源,与家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培养幼儿分享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要使“分享”成为习惯,变成其自身的行为方式,需要给幼儿充分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不仅需要我们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同时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要为幼儿积极创造分享机会,把幼儿分享能力贯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指导幼儿分享技巧,体验分享的愉快,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的点滴生活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习惯,让幼儿真正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分享。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献》.
  [2]《幼儿教育学》.
  [3]《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标签:养成 习惯 让孩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