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知晓科学事实”类课型结构初探】 事实行为包括哪5种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知晓科学事实是建构科学知识体系的初始阶段。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学科,其基础性决定了“知晓科学事实”类课型的普遍性,研究该课型特征及其实施结构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教学结构及环节设计一方面要基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学习模式,同时也要与该课型特点相吻合,基于“知晓科学事实”的课型具有关注兴趣启蒙、重视证据搜集、突出观察能力、强调求真精神等特点,所以在教学结构上建议从以下五个环节递进展开。
  一、新异观察,视野聚焦
  学生的周围有许多有待他们发现的未知事实,然而,不是所有的科学事实都适合成为一节课的研究对象。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要基于培养目标以及学情分析,选择适合该课研究的科学内容,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真实环境中及时聚焦,尽早进入研究状态。所以可以采用新异观察的策略,通过对比观察、微距观察、矛盾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孩子从整体聚焦到局部,在已知中发现未知。例如学生常常认同网球的弹性,但却不认为破损后的半个网球也有很强的弹性。在《物体形状改变之后》一课里,教师对切割后的半个网球施加外力使其形变,并倒扣在桌面上,网球形变后产生恢复原样的力缓缓施加给桌面,几秒钟后,桌面的反弹力使网球高高弹起,学生纷纷发出惊呼声,对这一现象感到惊奇,同时对物体形变后恢复原样的力有了充分的体认,在后期研究弹簧、皮筋、海绵时自觉地关注起形变及形变后的变化。由于课堂在初始环节有效地实现了观察点的聚焦,带来后期同质化的科学事实被顺利发现,为概念的建构提供了事实依据,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假设定向,揣度事实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关注假设的质量。在从事观察活动之前,通常我们会安排学生对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所预期,有时学生还会依据某种“理论”对自己的假设作出解释。要重视这一阶段的交流,因为假设在观察中会起着定向的作用,引导观察者在后期观察中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而孩子们的这些“理论”又起着“加工改造”的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在这个环节,孩子们的假设和原有认知水平都成为影响观察结果的要素。
  我们在使用假设的定向功能时,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复杂度,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展关于“大树”的观察课,教师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实地观察之前询问他们:“大家猜猜我们会看到什么?”这里假设的作用是让孩子们回忆从前的知识或过去的观察经验,让他们对新的可能的发现有一种渴望,这种假设比较宽泛简单,聚焦不是很明确,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例如中年级孩子,在学习校园植物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外出观察前提问:“植物叶片在茎枝上的排列方式是一样的么?”这时,学生假设的定向作用更为明显,后期获得的事实也更集中。
  三、深入观察,搜集证据
  事实依赖于观察,巴甫洛夫就一直用“观察、观察、再现察”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教育学生。通过前期假设,学生的观察点会更加明确,这时就可以开展深入的观察,搜集科学事实。
  常见的观察形式有两种: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就是观察者亲临现场,凭借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和考察研究对象。直接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我们收集科学事实、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简单方便、直接真实是它最大的优点。课堂这一阶段的直接观察,由于假设的介入,孩子们的目标指向更明晰,从而变得更深入细腻。
  有时由于人体器官的功能有限,而观察对象的范围却不以人们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能力为限,所以,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科学仪器来延伸和拓展人的感官,以克服生理上的局限性。观察者通过观察工具和实验仪器间接地感知被观察事物,这就是间接观察。例如,观察池塘水时,显微镜的介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微生物。又例如,在研究液体混合现象时,为了让学生发现某些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就需要依靠特殊的实验用品如窄而长的玻璃管,这样才能放大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微小变化从而更好地发现事实。
  无论选择哪一种观察方式,在这一阶段,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注意细节,规范实验记录,从而搜集到有效的信息,体现科学求真的本质。
  四、充分交流,催生发现
  观察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感官生理活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受到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方式的细化,尽量保证观察过程的客观、科学,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完全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主体可能“看”到的仍有不同。这时就需要通过充分交流、分享发现,才能启迪思想,提高认识。例如:同样是杨桃,观察面不同,看到的形状完全不同;同样是观察蚂蚁,有的同学看到的是它腿的数量,触角的形状;有的同学却能发现蚂蚁的腿都是从胸部长出……这些不同的发现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起到相互启发、全面了解的效果。
  五、拓展求证,深入研究
  交流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交流的价值在于启迪思考,催生发现,让科学事实更清晰、准确。课堂上充分的交流通常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达成共识,由于出现大量的相同发现,样本充分,某个科学事实被认同、被发现。另一种情况则是出现不同的发现,且暂时无法达成共识,但这时学生的视野往往更开阔,新的思路处于酝酿阶段。所以教师一定要在交流后给学生留下自我反思、方案重建的空间,鼓励他们拓展求证、深入研究,培养他们孜孜以求、探索求真的意志品质。
  深入研究的另一种情况是:一个阶段的科学事实已经被发现,但是善于思考的学生却因此产生新的问题,这种课的终点即是研究起点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时教师要准确判断新问题的价值,做出合理引导,不要扼杀孩子的求知欲。例如,在上《把液体倒入水中》一课时,由于教师提供的试管较细,染色酒精倒入水中后在不充分混合的情况下出现了分层现象,孩子们以此为契机开展液体混合的研究,在课堂上通过搅拌、加热等方式认识到酒精也是可以溶于水的科学事实。在课的结尾,有学生进而提出:是否不搅拌也不加热只是将试管静置一段时间,也会出现溶解现象?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但需要时间研究。这里,教师就需要鼓励和支持,肯定他们的想法,培养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标签:初探 知晓 事实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