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便会摆正自己学习主人的位置,摆脱依赖心理,自觉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自主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一、创设学习空间,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种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课堂上少讲少说。变“讲堂”为“学堂”,把时间尽可能地交给学生支配,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培养自主意识。可以设想,一篇课文,教师不要多讲,而把两节课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叫他们按照教材上的提示和要求,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再借助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来理解分析课文。这种方法比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要好。这样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从容地对课文中那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反复揣摩、仔细玩味,领略语言的魅力,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结构安排、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精妙之处。这不仅是准确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透彻地领会作者写作文法的需要,而且对于他们语感的培养、各种阅读方法的掌握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具有直接、积极的作用。并且,让学生自己阅读,他们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了,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二、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理支配下,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老师“要我学”的强制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次,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教学需要时,适时地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教给学生,檄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友好关系,从情感上、人格上征服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知识并进发出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自学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如何感知教材。如果学生对教材生疏,教师再好的启发也是徒劳的。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教材,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自学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必须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的“机制”。当学生对同类教材有了较多接触之后,就拿以前学过的课文和新课文比较,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巩固旧知识,理解掌握新知识。通过前面几步的学习,学生对文章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综合全文,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归纳出重点、难点、中心、写作特色等,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或整理在听课笔记上,使他们对文章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印象。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提高,能从“学会”的“窠臼”中跳出,成为“会学”的主人。
  四、营造民主氛围,变“单向思维”为“发散思维”
  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具有立体式、发散性思维的学生,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教育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所有的问题要求用相同的答案、统一的标准来回答,这无疑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呆板、单一。要扭转这一状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是营造学习的民主氛围,搭建讨论与交流的平台,激活思维细胞,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从不同角度进发出来,也就是变“单向思维”为“发散思维”。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材料是阅读。因为文本阅读既要求想象力的参与,又要求思辨性的抽象能力的参与,而文本的借鉴结果又往往因人而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包玉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标签:培养学生 自主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