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困境与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发展的共识。金融海啸以来,中小企业,号称中国经济大厦的“蚂蚁雄兵”进行着“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残酷洗牌,遭遇到“成长的烦恼”。通过从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独特性阐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大环境,进行等当前窒息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提出融入时代元素的企业家精神的重塑,进行自救与坚持、才是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之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家精神;经济大厦
  
  转型中国进入了深水区的改革,遭遇到“成长的烦恼”,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纷纷显露,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中小企业面对的如此大环境,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的问题又有其独特性和显著特点。需从其表现现状加以探究。
  一、中小企业面对的大背景:独特的经济与转型社会
  (一)独特的大陆型经济
  中国的GDP总量三十年来增长了16.51倍,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前不足400到2010年4384美元,而据联合国统计,三十年来世界GDP总量平均增加了2.34倍。从数字上来看,说中国是一支独秀,绝非虚言。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靠“高投入,高耗能、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对于一个发展中的13亿人口大国,环境和资源都受到“增长的极限”的困境和挑战,确实不可能为继。
  但是,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大陆型经济,与一个比较小的民族―国家的“国民经济”,是不可以类比,也不可同日而语的[1]。这也是曾经甚嚣尘上的比如:1993年的罗娜德.麦金农的“中国之谜”、1994年的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甚至不乏酸溜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沦为历史的笑谈。
  而且,中国不简单是一个“民族国家”,它也是一片广大的土地,大得就像整个欧洲大陆一样,用吴敬琏在《公司的力量》中说:“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以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规模,开始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征程”。单讲它的经济,就不能简单用“国民经济”指标指标解释得清楚,有的是家庭经济,偏远山区的半原始经济,就没有统计到国民经济中去;也有的是整个区域性的经济,既不是这个省/县,也不是那个省/县的经济,也没有进入统计之中。这就是往往统计数据解释中国,让“内行说不清,外行搞不懂”。关键之一就是中国经济的特殊之处是一个大陆型经济,多种经济并存,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很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二)消费模式上的畸形消费结构
  一方面,中国不知还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学,多少老人看不起病、多少大学生还蜗居在城市的阴暗角落里。而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的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107亿美金,明年可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在众多中国底层民众连国产品牌都分不清楚的今天,中国社会的一批富人们却已经走到了国际时尚品牌的最前沿,对于很多中国百姓听都没有听过的诸如路易威登(LV)、香奈尔(Chanel)、古奇(GUCCI)、劳力士(Rolex)等奢侈品,他们早已如数家珍,出手之阔绰,让世人目瞪口呆。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年收入不足2千元的民众还在一亿人以上,这么多的人需要生存消费,去提高生活质量,带动中国经济的良性运行,靠出口带动和投资带动的增长模式,毕竟没有增长模式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带动更持续,更能促进本国国民福利的提高。用独立学者郎咸平的话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的天问,更极端地说,这是“穷人血汗堆里的奢侈品大国[2]”。
  众所周知,消费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民生必需品、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正常的社会里,若是还有大量的百姓在为生存奔波的时候,一部分在花天酒地奢侈消费,肯定是社会的分配结构出了问题,从福利经济学上讲,是不符合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效率的,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与郎咸平反复讲的“藏富于民”才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之道,也是格格不入的。
  (三)尚未定型的和谐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欧风美雨”,“韩流滚滚”,计划经济“大一统”体制下的社会成员和地区经济在风云际会中剧烈分化组合。
  就总的地区而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自1990年以来,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报告根据人类发展指数(HDI)高低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划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高人类发展水平(HDI≥0.8),中人类发展水平(0.5≤HDI<0.8)和低人类发展水平(HDI<0.5)[3]。在此标准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著名学者胡鞍钢将中国的人类发展也形成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格局。“第一世界”是指已经进入高收入组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等,大约占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地区,大约占总人口的22%,“第三世界”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地区,大约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地区,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30多年来,中国的人类发展地区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转向集中在“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4]。
  更具体些,就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根据社会学家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按照现代西方学者普遍坚持的区分社会阶层的三大标志:权力、财富和声望,这一分层标准其实与陆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所秉持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无甚区别,按照收入、文化和权力等三个维度,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十个阶层。客观公正地说,这和孙立平教授接连推出的《断裂》、《失衡》、《博弈》称得上是“社会问题三部曲”,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5]。
  在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被裹挟其中,分化组合,进行重新定位。
  无独有偶,独立学者郎咸平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是M型社会(富人多、穷人多),而中间阶层人数少,导致社会整体创新能力不高,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低,社会自动调节的能力差等。有“日本战略之父”之父美誉的大前研一,在其名著《M型社会》中也表示出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M型社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并告诫,没有哪一个社会可以在只有少数幸运儿大多数人贫穷的情况下保持持续发展[6]。
  二、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贡献和地位
  在中国,“中小企业”这个概念,远比其看上去复杂,并非人员、资产和经营规模等指标所能完全界定。这是一个不停地运动的概念,它的变迁,反映的也恰恰是中国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反过来,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生死。
  国家发改委2010年的资料显示,在中国中小企业有4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其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上缴税收总数额占全国总税收的50%;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所研发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贡献,支撑着共和国的经济大厦和国家的发展,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中小企业的每一次危机,无异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次痉挛,它的灾难超越经济主体的自生自灭范畴,其强大的“外部性”甚至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其每一次的浴火重生,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质量的提高,进而改变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提高中国经济的话语权。
  (二)需克服的独特瓶颈
  不确定性在增加,风险和机遇同在。高通胀、紧缩流动性、资源能源短缺,这三大趋势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目前,经济环境可以概括为“三荒两高”:即“钱荒、电荒、人荒(用工荒)”与“高成本、高税负”。还有的更进一步扩展为“五荒”――“钱荒、电荒、人荒”,还有“地荒和水荒”。资源短缺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自然就是成本越来越高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成本越来越困难[7]。
  不管是“三荒”还是“五荒”,集中在一起就是“六碰头”、“七碰头”――各种不利因素交织。包括资金、汇率、限电、用工、工资收入、原材料价格等问题。
  (三)缺资金下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虽然,中小企业的总体上作用巨大。但就单个中小企业而言,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小、影响弱、比重低、优胜劣汰的风险高,对于喜欢锦上添花、嫌贫爱富的银行来说,肯定不属于优质客户。当然,对于银行这类企业而言,利润也是生命线,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无可厚非的。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即使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它们也很难得到贷款。过去,没有商业银行眷顾的大批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仰赖的是“大环境”长期相对宽松。当经济发展迅猛时,很多中小企业很容易吃到国有大型企业的“剩饭”――它们可以靠大企业或国外订单取得预付款,还可以办理票据贴现,更多的时候是靠民间借贷融资――通过极低的市场经营成本消化较高的资金成本。根据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有效收回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
  无数的山头倒下之后,新的山头迅速崛起,“铁打的市场、流水的企业”,这就是中国商业的现实。“各领风骚数三两年”的结果是,就是我国中小企业特点平均寿命2.9年的惨烈现实,企业间剧烈的大浪淘沙也变相改变中国经济格局[8]。
  三、破局之道的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家精神强化和重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比重从1978年的0.7%到2010年的7%。一个关键的原因用经济学家钱颖一的观点就是“激励机制搞对了”。其中,最富有风采和亮丽的是中国的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风光无限的扮演了中国的主角。自由竞争,把全社会最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这就是企业家和企业家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事实上,实践证明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都是社会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他们创造平民的就业机会、倡导个人奋斗精神、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创造各种价值,富有眼光的,善于辨贵贱、调余缺、度远近、“创新、冒险、执着和担当”永远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不过,当前企业家必须明白在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已经从做总量到做质量、产品严重过剩,国家宏观战略上进行内涵发展和资源节约、同时深度参与国际竞争,顺应这种潮流的企业家才会脱颖而出,反之必然会是被大浪淘沙,其“血染的风采”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另类的“爱的奉献”。因此,需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其企业家精神的重塑和提高,永不衰竭的创业精神,需要加入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和符号,打上新时代的烙印。
  (二)自救与坚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当今的世界500强,其成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关键之处是企业家的坚持和自救,就国内来说,万向的鲁冠球、华为的任正非、长和系的李嘉诚、台塑的王永庆更是如此。柳传志那曾经言犹在耳“伟大是熬出来的”,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在没有巨大的影响以前,企业家更要树立自救与坚持,在风雨中前行,在磨练中成长,在竞争中成熟。在自救与坚持中适应环境,适应市场下的企业家才会生存,无数生存下来的企业家合力的作用,才会再一次产生“当惊世界殊”的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出“中国创造”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10-13.
  [2]郎咸平著.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9):135-141.
  [3]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5(R),New Nork.2005,6-9.
  [4]胡鞍钢著.中国:民生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75-76.
  [5]杨继绳著.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5):3-10.
  [6](日)大前研一著.M型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2-7.
  [7]尚会永.当前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四个悖论与解析[J].中州学刊,2011(3):65-68.
  [8]张建华著.生存――繁荣时代的企业实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22-39.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社会科学省级规划项目:“提高河南省中小营企业成长质量的创新政策研究”阶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0CJJ021)。
  
  作者简介:刘新(1973―),男,河南罗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发展、制度经济学、城市和农村发展、市场营销。

标签:困境 中小企业 危机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