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观点出发,探讨了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指出英语词汇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学生有效地习得词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隐喻;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银珊(1983-),女,湖南邵阳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广东 广州 510403)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44-02
  
  作为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都不能表达。”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并运用各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如果缺少足够的词汇积累,不管是听力、阅读亦或是写作,学生都会觉得困难重重。只有帮助学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英语技能,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词汇教学显然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来观察语言,它的一些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方法和启示。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师的教学常局限于课本内部单词的学习,而学生学习词汇则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教与学的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常见。但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教师更重视词形结构和词汇基本意义,对词义的引申和多重意义之间的联系较少涉及,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孤立而僵硬。
  (2)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对于同义词的辨析较少涉及。另外,在翻译教学法中,教师会告知学生某个单词的汉语意义,但容易忽视这组对等词或相似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因为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3)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较少向学生传授记忆策略和习得观念。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学习词汇,而不能科学系统地习得词汇。这种机械重复的词汇学习法无疑不利于学生的词汇学习。
  事实上,词汇的形成反映了人的认知经验,而词汇的学习更离不开人的认知机制。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应注重遵循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应注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认知。这种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隐喻的认知模式。
  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哲学根源始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原型理论,主要观点是: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同一范畴中享有更多范畴属性的成员就是原型,其他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围绕在原型周围,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范畴属性;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赵艳芳,2003)。范畴可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基本等级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区分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认知的重要基点和参照点。此外,范畴等级还包括位于基本范畴之上的更抽象概括的上位范畴和位于其下的更具体细致的下位范畴。
  2.隐喻与转喻
  隐喻和转喻作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在传统理论中,它们被认为是修辞手段,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Ungerer和Schmid(2001)认为隐喻和转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Lakoff(1990)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易于理解的源域概念映射到一个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概念,也就是从喻体影射到本体。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经验,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是在相近和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隐喻和转喻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在人类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语言的发展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最基本分类的心理等级,是知识组织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层面。人们在此基础上产生或习得基本概念词语,也就是基本范畴词语。基本词汇具有词形简单、构词能力强、大脑激活速度快、易于记忆掌握等特点,是词汇习得的基础。据语言研究者们发现,学会英语常用的3000词就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的89%的内容,学会常用的4000词,就能理解95%左右的内容。(汪榕培,1997:3)因此,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也应从基本范畴词汇入手,再向非基本范畴词汇推进。学生应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和积累,不能一味地追求难词偏词的学习,或是词汇量的简单堆积。
  Collins和Loftus曾提出,一个单词及其意义在头脑中表现为一个概念节(conceptual node),该概念节和其他概念节相连,一个概念节的激活可以通过自动扩散激活相连概念节,越接近的节点越能得到强化。(Collins & Loftus,1975:407-428,转引自黄红,2009)因此,从基本范畴词汇开始,能激活与其相关的上位范畴词汇和下位范畴词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同范畴等级词汇之间的联系,帮学生建立起词汇网络,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词汇量。比如在描述气味(smell)时,通常学生只能运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修饰或表达,但smell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词,其下还有更为具体的下位词能准确地描述各种不同的气味,如aroma,scent,fragrance,perfume等词都能用来描述令人愉悦的芳香。如:the rich aroma of coffee(咖啡醇厚的香味);the fresh scent of pine needles(松针的清香);a rose’s delicate fragrance(玫瑰的芳香)。同样,还可以用odour,stench,stink,reek等词来表示令人难闻的气味。如:the stench of rotting meat(腐肉的恶臭);the stink of stale sweat(汗臭味);the reek of beer and tobacco(啤酒和烟草的强烈臭味)。通过对smell的拓展,学生还学到其他几个更为形象具体地描述味道的词语,如果能掌握这些下位词的用法,那他们的语言表达必将更加灵活生动。
  2.原型范畴与一词多义的教学
  英语词汇的词形和词义都比较灵活,英语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范畴也是典型范畴,其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等地位,中心义项具有典型意义,当它向外延展时,便产生边缘义项。如果将某个单词的意义看成同一范畴,那么它的基本意义就可被看成意义原型,其他意义是它在不同语境下辐射出的外延意义。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范畴化能力是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在词汇教学中,也应抓住人类认知的这一特点,从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出发,向边缘意义推进。以英语中cold一词为例,它的基本意义是“低温”,当它用来修饰食物或饮料时,意为“未热过的,已凉的,冷却的”。当这种冷的感觉不是自然界的温度带来的,而是一个人冷漠或不友好的态度造成时,隐喻就出现了,而cold就表示一个人的性格冷漠或者不友好。此外,cold还可以表示颜色是冷色的或者道路不易发现,甚至指在儿童游戏中离目标很远。这些意义离它的基本义已相去甚远,但它们都是在“低温”这一意义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引申而来的。
  原型范畴不仅存在于词汇范畴和语义范畴,在由同一个词缀形成的词群中也同样存在原型范畴。英语中很多词汇是通过词缀的相互组合而形成的,某个词缀会决定词汇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新事物新现象纷纷涌现,与一种现象有关的某个词汇就可能成为词缀,与其他词汇结合而形成许多新词。例如gate在英语中本义为“门”,但是在1972年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爆发后,“-gate”便成为丑闻的象征,并且成为一个词缀,产生了多个新词。比如“irangate(伊朗门事件)”、“cartergate(卡特门事件)”、“debategate(辩论丑闻)”、“nannygate(非法雇用保姆丑闻)”、“zippergate(拉链门)”。从最初的“watergate”中的丑闻地点到最后完全表示丑闻事件,“-gate”最初的典型意义逐渐消失,在后来形成的新词里,它只体现了典型的部分意义。如果能让学生理解“-gate”的典型意义,那么他们要理解并记忆这些新词汇也并不困难。
  3.隐喻与词汇教学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是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语言,也使语言能经济有效地表达思想。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有助于词汇的教学。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从原型意义向边缘义项发展时的一种重要工具。如果能引导学生用隐喻思维去理解同一个词多重意义之间的联系,势必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提高长时记忆效果。例如表示人体的所有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含义,所以foot一词不仅可用来指人的脚,还可以喻指其他事物的底部或基础。如: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the foot of the page(页末),the foot of the bed(床脚)。
  隐喻和转喻除了能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多重意义,还能帮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隐喻作为认知手段,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思维特性,但是作为认知现象,它又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语言现象因为民族地域的差异而存在很大差别。比如龙在东方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也标志着幸运和成功。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却代表邪恶,常被喻指为凶残的看管人或悍妇。又如,汉语中的“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get into hot water”表示陷于困境。“烂醉如泥”翻译成英文是drunk as a sailor,这里不用泥而用水手。这种语言差异跟两国的历史和地理密切相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牧国家,土地在人民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而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则决定了英国人民的生活与海洋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中词汇的隐喻含义,就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认知规律,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基本范畴词汇以及词汇的基本意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联想、推理等方法来理解和记忆词汇,并掌握词汇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ollins.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J].Psychological Review.
  [2]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3]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黄红.原型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3).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麻剑飞)

标签:认知 英语词汇 学理论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