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托福 > 正文

以高水平社科研究支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_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不高、支撑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讲话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提出的“四个必须大力”的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通过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来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上下功夫,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校庆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有助于学生拓宽人文视野,促进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三是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高校要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二,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中华民族2l世纪要迎来一个创造力喷涌的伟大时代,我们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原创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美育和人文教育,大力推进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活力。第三,要完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及时向教育教学内容转化;鼓励高校人文社科的大师名家撰写普及读物,开设人文讲座,经常与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展开心灵对话,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引正确方向。
  二、要在切实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上下功夫,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论述,对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功能上作了清晰定位,一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指明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三条途径:第一,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明确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个重要方向,即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第二,要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第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开始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升转变的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成为新阶段的迫切任务。首先,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本质。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发展。创新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新的本质是以新问题替代旧问题,不断推进问题的解决。衡量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贡献的标准,是产出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本质,是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其次,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组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二是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观念,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把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在保证一定数量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研究质量。三是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既要立足本土,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又要面向世界,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切实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第三,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实行联合攻关和开放式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和水平。
  三、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解答重大现实问题上下功夫,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总书记在讲话提出了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的使命和要求。一个“紧紧围绕”就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心和大局。三个“自觉参与”就是,一是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自觉参与”,进一步深化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的总体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性。
  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质量和水平 亟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现状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的学术研究缺少问题意识,没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号召,密切关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推进各行各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切实发挥党和人民事业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高校要以科研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产学研用”结合,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横跨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开放型研究新模式;要积极探索科研评价改革,通过改革试点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扭转目前评价体系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公开的成果发布和展示平台,切实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影响力。
  四、要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下功夫,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逐渐成为大学功能的新内涵,大学功能由教学与科研两大功能发展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新世纪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并阐述大学的文化职能。这次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提出,使高等教育的职能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次总书记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即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创新,即发展先进文化。从传承上来讲,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最基本途径,要积极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推进优秀文化向社会传播,向世界传播,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积极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风采和国际影响力。从创新上来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在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摒弃旧义,创立新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文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教育质量 以高 支撑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