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托福 > 正文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对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两年毕业仍在待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满意情况”访谈调查,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以及相关图书、网络资源的查询,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归纳了在滇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期唤醒在校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并提出借鉴国外就业的新思维、新方法,立足自身、加强技能、转变就业观念等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政策;国外就业
  作者简介:高净(1988-),女,云南蒙自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清明(1987-),女,彝族,云南永胜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113-03
  
  2008~2011年,云南省大学毕业生以每年1万多人次增长,2010年首次突破10万,2011年云南省应届毕业生数量约达11万,加上历年积累未就业的近5万大学生,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将达到16万左右,相比全国660万大学生毕业人数来说,情况还算乐观,但就业难、招工难、有业难就等问题在云南省各个高校也层出不穷。
  一、近两年云南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1.外省生源对云南偏好增加
  近两年,外省生源来滇工作的人数增多,本省学生到外省念完大学,回到生源地就业的人数也在增多。这种趋势一是受国家就业政策的影响,二是与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云南省各中小型城市,包括省会昆明市在内的消费水平,相对全国同级城市来说偏低,以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下属的供电部门为例,同一部门,同样的岗位,新员工年收入在滇的为3万~4万,而北京供电部门的新员工能拿到7万~8万。实际收入自然比不上发达地区,但北京30平米的月租房市价2000元,昆明只要600元就能租到市内质量良好的住房。面对物价飞涨、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社会局面,选择云南省能在最短时间内买上住房,这对于大多数无积蓄的青年一族来说吸引力极强。云南省二线和三线城市旅游业发展良好,但服务业发展滞后,这给外来人员提供更多的拓展空间,大部分北方来滇的旅游人员或者来滇的农民工都能抓住这个商业契机,开些北方特色餐饮店或是特色副食店,并且经营良好。再加上云南省的气候宜人,许多中老年人都喜欢到昆明旅游,一旦住下便不想再回家乡,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外来人员尤为突出,无形中也带动了他们的子女来滇就业。
  外省高等教育发达,学生专业知识牢固,大学中实践机会较多,许多学生都经验丰富,表达能力突出,他们的到来对于云南省来说是人才积蓄的机遇,对本省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挑战。怎样察言观色,选择正确的目标,是当下就业生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2.中小企业遇冷,基层岗位关注少
  根据前程无忧网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10年对应届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1]很多大学生只把外资名企的offer作为一个保底选择。相比2009年,2010年约有40%的学生转向考公务员、进国企。更有一些大学生宁可毁约后赔付违约金也不愿错失进入国企的机会。大学毕业生似乎都在追寻一份比较安定的工作,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存在很强的抵触心理。这主要因为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短,实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被击垮。私企工资待遇偏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即使进入这些企业也要缴纳上千元的签约保障金或者上岗抵押金,这让很多学生感到不可思议。
  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国家政策已经施行了好几年,但每年基层单位招聘时总会出现上百个无人问津的岗位。以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情况来看,有的基层岗位已经大大放宽报名条件,有的仅要求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有的连专业门类需求都不限制,但报名者也寥寥无几。如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呈贡县劳动监察大队要招1名经济及经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无人报名;中共呈贡县委、呈贡县人民政府信访局招1人,也无人报名;晋宁县水务局局机关财务1岗,招男生的有1人报名,女生却无人问津;东川区公安局招录基层民警,男生需要3人,1人报考,而招女生的岗位也是无人问津。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数原则上需达到3∶1方能开考。因此,对于部分未满足开考要求的岗位,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只能协商用人单位及考生本人调剂报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具有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自身就业观不端正,即使再多的岗位设置,也解决不了有业难就的问题。
  二、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就业政策越来越丰富,手段灵活多样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每年都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各个地区也会根据自身待业人员的特点推出一些灵活的就业方案。按照实施的内容来分主要有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两种。
  (1)行政手段。自2003到2008年国家先后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以及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等项目。主要是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对应的优惠条件是为公益性岗位的大学生缴纳社会保险,并且政府从当地财政再就业资金中给予用人单位资金补助。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当地财政对用人单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高校应届毕业生(全日制本专科、高职生、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由国家实行补偿,补偿金额最高6000元。[2]
  服务期满的学生可以享受公务员招录优惠、事业单位招录优惠、升学优惠,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3]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稳定性、整合全局的特点,从宏观上看,各种就业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但从逐年上升的待业人数来看,行政手段的实施似乎落后于事态的发展。有的毕业生对关乎自身的就业政策一知半解,听说过,但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甚至在报名或考试结束时才知道有这么一项内容;有的则认为政策里所提到的用人补贴、岗位补贴远远落后于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这样的工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障以后的生活质量,不值得去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这些职位太担风险,因为3年服务期满,单位不再录用,虽然公务员考试可以加分,但工作后大部分书本知识已经生疏,时间也没有在学校充裕,考不上的话只能再度失业,还不如在学校准备公务员考试。
  学生们对政策的了解可能不全面,但他们的担忧也有一定的道理,各个学校、每个生源都是全局中的一个子系统,他们都同所在的环境相互博弈着,政策的推行应协调各个子系统的要求,还要与动态的环境相互平衡,才能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2)经济手段。云南省从2011年9月开始实行“贷免补扶”政策,大学生创业贷免扶补的额度从过去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只要是2009年后创办企业的大学生均可提出申请。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3年内可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4]同时,还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昆明市还提出:2012年年底前,五华、盘龙两区要各建成1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4个国家级、15个省级开发(度假)园区,要各建成1个专业性大学生创业园区,其余各县(市)区都要各建成1个综合性大学生创业园,并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投入运行。对于企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招用登记失业的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此类投资明确、具体,发挥了学生在产学研究中的优势,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企业培育自身需要的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西部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2.社会条件的限制
  (1)地区差异和学校选择。自1998年大学生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上涨,教育资源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的含金量逐渐减低,各个地区均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即用人单位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历和毕业母校,“211”和“985”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才被看作有基础、有潜力的培养对象,而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冷眼相看。根据2007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云南省高校接近60所,全部都属地方性院校,唯一一所重点院校云南大学也不在部属范围。按大学层次来分大学占10.53%,学院占17.54%,高职高专占59.65%。[5]没有部属院校意味着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大部分经费,而云南省本身处于西部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与东部地区相距甚远,这种至上而下的教育资源匮乏锁链导致云南省的大学毕业生一进入社会就失去了先天的竞争优势,面对名牌大学毕业的生源,就业地位越发被动。
  这种地区歧视和学校歧视在一些研究院和高级中小学招聘时最为普遍,从各大招聘网站很容易地就能看到,招聘单位在应聘条件里面都会附加一条“211和985毕业的学生优先考虑”,对于硕士则要求“本科为211和985的毕业生”或者优秀硕士优先录取。
  (2)社会关系的“滋生”。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招分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大多实行非结构化面试,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这种招聘办法更具挑战性、竞争性,也更公平。但这种招聘机制在实际的运行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幕后操作的情况。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用新人时,特意为本单位职工子女设定招聘条件,如“不要党员只要团员”,或者在应聘表里添加一栏是否为系统子女。在选人时尽管职工子女专业不符也优先录用。像在银行系统、水利电力企业以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都是本单位人事处人员来挑选新员工,非本地区的生源缺乏人际关系,再加上偏远地区的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得到的就业信息空缺,许多学生都还没有得到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就已经确定人选。
  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确给社会关系丰富的毕业生一条捷径,但也在大学校园里面造成一种不良的就业风尚――没有关系进不了好单位。这对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是种潜伏的负面就业观,在就业中严重影响就业心态,给自身就业增添压力,对喜欢的岗位望而却步。
  3.经济困境
  云南省位于西部偏远地区,山区贫困县市居多,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有时甚至高达40%,这些高校贫困生中70%以上来自偏远山区里的多子女家庭或者城市下岗职工家庭。[6]家庭经济收入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在云南的本科高校中,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从4000~6000元不等,有的专业如艺术类、国际金融等专业学费将近每年1万元。学费太高造成贫困生在享受教育这类公共权力时,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昆明市正在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大学城,但高昂的地价完全靠政府买单并不可能,部分费用势必会转到学生身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尚可以承受,可是贫困生源只会变得更拮据,越发加重了他们挣钱的求急心理,促使更多热门专业挤破门,更多贫困生就不了业的现象产生。
  毕业生求职时,就业成本也不可小觑。求职简历的制作、置办面试服装、赶往招聘会的路费、食宿费用等等。这些费用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他们只能选择校内人才交流会或就近的招聘会,但院校招聘时,对一些有资历的单位来说吸引力不大,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昂贵的“毕业消费”也给很多学生就业造成一股阻力。
  三、促进就业的几点思考
  1.国外可行方法借鉴
  美国是现如今大学生就业状况比较理想的国家,各个高校都把学校的就业率当做自己的一份荣誉。几乎各个州上的大学都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课就跟我们的专业课一样,人人必修。在就业课中学生学习谈话、社交、礼仪、服饰等基本的求职技巧,同时也了解职场的最新变化趋势,并根据自身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怎样获取工作机会和信息,怎样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问题谈判,怎样表示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如何签约等问题对于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7]在云南省各个高校设置就业指导课,或者聘请企事业人事处专员来讲授就业知识,从长远来看,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授课成本。
  在日本,除了校内的就业指导外,还设置了就业体验制度,指导学生准备就业材料、进行模拟面试、消除恐惧。日本政府制定的就业法规也比较完善,如:1993年颁布《零短工劳动法》,使短零工这种就业方式得到承认。1994年对《高龄者就业安定法》进行了修改,将就业者60岁退休定为雇主的法定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还相继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职业安定法》、《最低工资法》、《就业对策法》等法规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8]
  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力量,更应借鉴西方先进的就业管理方法,与时俱进,制定切实有效的就业制度,因地制宜完善本地的就业政策。
  2.从内因出发扭转困境
  从宏观上看,国家给予大学生的就业激励政策年年都在完善,涉及经济、法律、政治等方方面面,但政策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总会存在一些偏差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换句话说,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只是促进就业的外在因数,想要找到满意的工作,关键得靠自身。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学生的含金量已经大大下降,必须转变大学生就应有中高层职位的享乐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充分融入当今社会的竞争氛围,根据自身情况调节就业期望值。主动寻找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抓住就业机会。其次,对于贫困生和民族生来说,要在心理上克服自卑感,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调整好就业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择业挫折。最后,必须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定势看法,我国正处于企业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的企业求贤若渴,到这些企业就职存在更高的上升空间。只要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立足长远,该取得的各种资格证书尽量拿到手,拥有技能敲门砖,就能为就业增加砝码。
  
  参考文献:
  [1]2010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篇[EB/OL].https://special.省略/2008page/edu/html/2011-01/20/content_1476274.htm,2011-01-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Z].
  [3]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云办发〔2006〕11号)[Z].
  [4]云南新华频道[EB/OL].https://www.yn.省略/employment/2011
  -07/20/content_23282273.htm,2011-07-20.
  [5]高文兵,郝书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孙建军.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7]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8]刘彬彬.中日大学生就业政策比较[J].教育管理天地,2010,(64).
  (责任编辑:孙晴)

标签:云南省 现状及 高校毕业生就业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