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托福 > 正文

我和廊坊的故事_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和廊坊的故事是从书开始的。   廊坊是京津之间的一座小城。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是1978年,我替我们公社的团委书记来地区参加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当时叫廊坊地区,现在叫廊坊市。地区共青团的会议照例非常活跃,会前大家拉歌。记得安次县一哥们儿,头发不多,来了一段口技《地道战》:“你们各自为战(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不准放空枪)!开火(开火)!?,哐!地道战,嘿!地道战……(音乐声起)。”大家起哄让当时的团地委书记唱一支歌子。这位领导被逼无奈,唱了几句“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的习惯是,到一个地方先找书店。记得位于现在爱民道的新华书店正在施工,主体盖得差不多了,当时就惦记着下次一定进这个大楼来买书。第二次果然如愿以偿。当时,这个书店规模还可以。至于买的什么书,早忘记了。
  记得当时的新华书店在这一带有点孤单,周围没有多少建筑。逛完书店就跑到西边的军分区去看我的一位朋友。朋友姓胡,当时管放电影,后来爱上摄影,书法对于他则是伴随终生的最爱。记得我当时穿着父亲的一件青绿色毛服,与胡兄在建国道照相馆照了张合影,至今仍保存着。胡兄对我甚好,请我吃烧鸡(一只鸡三四块呢!那时我一个月挣三十四块五),跑到马路对面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是我平生印象最深的一个电影。更重要的是,胡兄送我一本书,确切的说是一本辞典,《现代汉语辞典》。大喜,如获至宝。用了多少年后我又把它送给我的女儿,直到90年代我在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又买了同样一本辞典送女儿,胡兄这本辞典至今还在办公桌上伴随着我。屈指算来,事情过去三十多年,小半辈子啦!
  我和胡兄几十年的朋友,也有一些恩怨。第一次认识,是在一个会上,我俩住一个屋,他带了一本孙犁、李准等人写的论写作的书,木纹纸包的书皮。我向他借,遭到拒绝。我心里说:真小气!此事一记至今。
  再说新华书店。前些年,经我那位老领导批准,市里对新华书店进行了改造,加高,装修。前几年,又听说这栋房子压了红线,上边让拆。经过反映,领导手下留情,作为特例,终于没有拆。
  这些年,廊坊的各类书店经营日趋艰难。老政府东面的小书店拆了,现如今地下的那个小书店很少有时间去,不知道怎么样了。还有百货大楼南面,党校门外,老图书馆门口,三中南侧,西小区的席殊书屋等等那些书店不知道怎样了。记得金光道一个管道小区有一家小书店, 旧书、好书不少,我在那里买过一本铁凝的《大浴女》。后来铁凝到廊坊开会,我请她签名。铁凝问几时买的,我说前年,她说不可能,“去年才出的书”,大家一笑。对了,那家书店的掌柜是一女子,眉毛细长入鬓,如《聊斋》中人。
  现如今喜读书的人似乎少了,包括读电子书的人。不像八十年代初,无名之辈因一篇小说一举成名,大家相告传阅。文学爱好者如过江之鲫,本人也是之一。如今博客、微博、QQ大行其道,这些新生事物,是读书的进步还是退步难说,肯定不是踏步。我想,政府能否从政策上对书店给予扶持?读书是个人的事,又不是个人的事。
  城里的人不读书,村里的人没书读。国家新闻出版署倡导了一项工程,由各级财政掏钱,建设“农家书屋”。廊坊共有3212个村,一村一“屋”,已经建了727家。今年再建2485家,明年可以做到村村有书屋。虽然书量不多,有的借阅也不太方便,但毕竟有这些书在,村里人有了一个新去处,可以说是件有功德的事情。
  我为书们和爱书爱读书的人们祈福。

标签:廊坊 我和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