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给学生的“学”一片放飞的天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情感陶冶;主动参与;激发热情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又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参与的热情激发起来,去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教师想学生参与,学生就会有效地参与了。学生由习惯地接受教师灌输、依赖教师传授到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教师由习惯主宰课堂到运用启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引导艺术,也有一个过程。我们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到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并初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解放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问 难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学生整天被分、分、分,考、考、考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也很低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不要逼得学生在教师定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宁鸿彬老师在语文课上提出了“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课上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反驳教师的观点;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独立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学生得到了解放,学习的主动精神才能发挥出来,他们才敢大胆思考,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进一步地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位学生问:“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什么价值,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在思索,已在参与学习了。因此我既没有泼冷水,也没有讽刺挖苦,而是鼓励他,并加以引导,指出这篇课文主要是突出曹冲的聪明才智,所以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可以不说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解放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事实证明,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必然迸发出来,也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发挥得好。
   二、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语文课的教学,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搞好预习,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由于学生对周总理伟大的一生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不是相通相融。因此,教学时,我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周总理生前事迹,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感,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学中,我先挂出周总理像,播放悲怆的哀乐,然后深情地导入。学生视听结合,在哀伤的氛围中进入课文情境,很真切地体验了首都人民的悲伤之情。预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
   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讲授,要善于在课文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让学生走进教材。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例如,我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草塘景美”这部分时,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通过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塘的勃勃生机;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从而在形象而又富有感情色彩的氛围中理解了草塘“形状美、色彩美、层次美”。学生觉得余音未绝,才会学得有趣味,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供了前提。
   四、尊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
   每个学生先天素质不同,环境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教师所施加的影响的反应也就会不同。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灵活运用方法为手段,去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以及教材提供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贴一贴、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评一评、试一试、想一想等多种活动中积极参与,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注意设计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作答,以解决“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如在教《白杨》一课中,我要求基础好的学生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基础较差的学生就用这两组关联词分别造一个句子。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参与之趣、成功之乐。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增强其参与的兴趣。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语文活动是不受教材、地点限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手、眼、脑、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其形式有涂涂画画或拼拼摆摆,上街找错别字,写调查报告或观察日记,举行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等。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老师应当放开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参与课堂表演,在“自导自演”中深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演内容,让学生演一演,则比老师单独讲解效果好得多。比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排练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准备得相当充分,表演时再加入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两种不同态度的事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无礼,学生对课文理解得也更加透彻、深刻。最后,我对表演较出色的同学颁发了“最佳小演员”奖。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还提升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六、反馈激励,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参与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交流研讨、展示自己的机会,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参与、并学会倾听。教学中,当老师提出一些探讨性的问题时,让学生能在小组内各抒己见,毫无顾忌地与别人交流,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同学们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思考各种问题,每个人都争取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在全班各小组间巡视,不断收集各种信息,及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与比赛的形式,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参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标签:浅谈 激发学生 语文 意识